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心意更新
先贤的属灵操练
不久之前,中国神学研究院的苏慕瑜博士邀请我与该院学生分享浸信会的属灵观,这激发我进一步研究有关课题。其后,我就在尖沙嘴浸信会和粉岭浸信会与弟兄姊妹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深感这个课题十分重要,我之后的讲道总是或多或少谈及浸信会的属灵操练传统,其中尤以祷告为核心。
约翰‧本仁(John Bunyan, 1628-1688)在《丰盛的恩典》(Grace Abounding)指出,早期浸信会信徒大都一心一意要前往天上的耶路撒冷,在这旅途上难免遇上世界的罪恶。面对人间的罪恶,他们选择以「自省」和「祈祷」来回应。本仁认为,惟有借着恩典,才能使人悔改、信靠神,并走上救赎之路。圣经是帮助人自省的宝贵资源。本仁情绪起伏时曾说:「事实上,无论是阅读还是默想,我从未偏离圣经,并且时常向神呼求,希望明白真理,找到通往天堂与荣耀的道路。」当时浸信会信徒各自实践自己版本的灵阅(lectio divina)。其中许多人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各读一章经文,为要在一年内通读圣经全书一遍,并默想其中的教导和启示。从这种灵阅圣经的方式可见,祈祷是至关重要。
而且,本仁强调,祈祷是借着基督,在圣灵的能力和帮助下,按神的应许,为着教会的益处,真诚地、明智地、深情地向神倾心吐胆,并且凭着信心顺服祂的旨意。他强调祈祷的自发性,不喜欢「固定的祈祷」(set prayers),认为这仅仅是「口头劳动」(lip labor),流于表面,反而容易阻碍圣灵的工作。他坚信,祈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表达。
受早期浸信会先贤激励,我便决心要全心投入祈祷,在生活中更加专注于祷告。
以马忤斯之路
3月20日早晨,「浸神」群体经历了一趟深刻的属灵操练之旅。当天早会为「全院祈祷会」,由学生会灵修部的同学精心筹划,他们带领全院的老师、学生和同工一起操练灵修默想。此次聚会的主题为「以马忤斯之路」。
聚会的第一部分是几位同学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诵读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至27节两遍,让会众有充裕的时间聆听,细细品味、默想神的话语。这段经文记载耶稣和两位门徒一同行走通往以马忤斯的路,一路上门徒也未能认出祂。诵读完了,主持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会众反思:
- 作为耶稣的门徒,他们一直与耶稣生活,为什么这时却认不出祂来?
- 最近有什么事情常出现在你的思绪,使你分心或阻碍你与主的关系?你的生活最近是什么颜色?
第二部分再度以诵读经文开始:路加福音二十四章28至35节。随后,礼堂的银幕显示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绘画的名作《以马忤斯的晚餐》(The Supper at Emmaus)。油画生动地描绘耶稣与两位门徒在以马忤斯旅店一同用餐时,门徒认出耶稣的那刻,他们惊讶诧异的神情,叫人印象深刻。接着,主持人提出三个问题,使我们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回到当下自身的处境,正视刻下的挑战,并作出反思:
- 是什么事使他们终于认出耶稣?此时此刻,你是否体认主与你同行?
- 「主真的复活了」,这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 当你遇见复活的主亲自就近你,你生活的颜色、视角有什么变化?
聚会结束前,同学邀请我为全体会众祝福祷告。当时,我仍沉浸在神的话语中,就怀着感恩的心,按当时心中的感动向神祷告,说:
亲爱的神,感谢祢让众弟兄姊妹今天早上汇聚于此,分别为圣,一同祷告。我们听见、看见、领受了祢宝贵的经文,思想祢的话语。
过去几年,我们的生命陷入灰暗;即便在以马忤斯的道路上遇见了祢,却认不出祢。我们听见祢讲解律法书、先知书,以及关于祢受苦的话语,却未能真正领受和明白。这是祢的教导,也是祢——亲爱的主——对我们所说的话,可是我们竟然无法体会!主啊,求祢怜悯我们。
然而,在这朝圣路上,当我们来到主的餐桌前,听见祢说话并看见祢擘饼递给我们时,祢打开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认出了祢。主啊,求祢让我们持续经历这样的恩惠,因为祢是我们的盼望,是复活的主;祢使瓦器里充满复活和盼望的能力。
是的,主啊,过去我们的日子充满灰暗;但当我们的眼睛认出祢——这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由于祢在我们生命的作为——我们的心灵就自然得着满足和喜乐,生命的颜色也因而被祢改变。
主啊,求祢让神学院的老师、同学及同工都能经历这份生命的恩典,从而脱离灰暗,活在祢的光明中;让我们乐于靠近祢的光明。
求祢赦免我们的罪,使我们成为祢的器皿。让我们为祢努力奔跑,向世界宣扬祢的福音,使万人成为祢的门徒,并将耶稣基督所吩咐的一切教导人;不仅教导他人,我们自己也要深刻体验祢话语的真实。
祈愿今天早上由同学们为我们预备的属灵筵席,成为我们生命被祢转化的契机。感谢祢的同在,感谢祢打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认出了祢。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字祈求,阿们。
心意更新而变化
全院祈祷会又使我不禁想起保罗在罗马书十二章1至2节的劝诫。保罗说:「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十二1a)。 「活祭」是我们生活的方式,是关乎内心改变和对社会正义的委身(例如:撒上十五22;赛一10-20;耶六20;何八11-13;摩五21-27)。
保罗说,这生命的「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 「圣洁」就是「神所喜悦的」。他还指出:「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十二1b)。 「理所当然的」(logikos)可以翻译为「真实而正确」、「合情合理」、「理性和灵性兼具的」。
保罗敦促教会成员将身体献给神,作为「活祭」,并进一步补充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2a节)。这是从负面表述:拒绝接受这个(邪恶)时代的价值观。从正面的角度来说,保罗乃呼吁人要「心意更新」(renewal of one's mind)和「变化」(be transformed)。 「心意」是指智力感知(intellectual perception)、思考方式(the way of thinking)或思考的结果(result of thinking)。简言之,「心意」是人的辨识能力(discernment)。辨识,是在混乱和困难中持续寻求神的旨意,而非依照「世界」的规范或准则来判断。
这种「心意更新」是从圣灵而来,因此必须从人的内心开始。其结果是生命「被转化」(be transformed)。这是生命的彻底改变(metamorphosis)。生命被转化的人能够「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2b节),这包括辨识神的旨意,甚至进行「集体辨识」的过程。基督徒辨识的结果是顺服。
深愿「浸神」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经历这「心意更新而变化」的奇妙。
读经与祷告
我们知道,「心意更新」不是靠人的意志就能达成,此乃神的作为。具体来说,心意更新是人被神的话语塑造而改变。当我们昼夜思想神的话语,祂的心意便塑造并改变我们的心,如滴水穿石,潜移默化,使人的石心也变得柔软。因此,神学院里,我们不仅学习各种研读圣经的方法(例如历史评鉴、文学评鉴、编修评鉴、社会科学评鉴等),还恒常以灵阅方式祷读圣经。怀着祷告的心灵阅读经文,可以改变人心,使人自省,心意更新,带来生命的转变。总而言之,神的话语是人心意更新的泉源。人的「心意」(即思考和辨识能力),在圣经光照下得以更新。这种更新是从圣灵而来。
除了读经外,祷告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早期浸信会先贤真是恒切祷告的人,祷告是他们应对世上邪恶的方式。相比之下,我的祷告就远远不够了。很多时候,我们在许多事情上——无论是个人、家庭、教会、还是社会的事上——没有先祷告寻求神的心意,就急躁行事。因此,我们不常自省,也没有常常在祷告中学会如何面对人间和自身的恶,遑论辨识「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辨识与顺服
众所周知,要辨识神的旨意并不容易;当我们意识到寻求神的旨意并不能简化为一套固定的规则,就明白挑战更为艰巨了。然而,关键乃在于我们是否依靠圣灵而活,是否热切服从神,把了解祂的旨意作为首要目标。因为神必赐予力量,帮助我们完成艰难的任务。
举个例说,面对严重的人事斗争问题,当大多数人高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们是否也急于以同样的方式报复?我们口中声称自己是耶稣基督的追随者,但却是否更青睐世界的手段,认为那是更有效的方法?然而,耶稣基督的教导与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祂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五38-41)。耶稣呼吁我们心意更新,养成新的思想和心灵习惯。祂提醒我们不要依循「现今世界」的判断,而要根据神的旨意来生活。
我们还记得耶稣告诉门徒:「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过三天复活。」(可八31)彼得却反对:「主啊,万不可这样!这事一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太十六22,新译本)耶稣责备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可八33)耶稣指出彼得的问题在于「没有按神的方式思考,而是按人的方式思考」。耶稣选择顺服神的旨意,而非自己的愿望;祂彰显了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展现了正直的生命。
总而言之,我们的心应该辨识并顺服「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如此,我们的生命就不再停留在黑暗,得以进入神的光明。当我们不断持续心意更新而改变,明白并顺服神的旨意,不再被骄傲、贪婪、妄言或自恋所牵引,我们的生命就可以离开痛苦和绝望的死胡同,进入有神同在的丰盛之路。
深愿在这朝圣的天路上,我们的心灵不断更新和转化;我们要悔悟回转,心灵诚实。让我们着重灵里的祷告、自由的祷告。这是我们的热情所在,也是我们与世俗截然不同的根基。心灵诚实,心意更新而变化,辨识神的旨意,正是教会的根本,也是事奉的基石,更是人格和灵魂的核心。惟有如此,教会才得以更新,我们的生命才能焕然一新。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