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2. /
  3. 院长的话
  4. /
  5. 悲伤季节中的思考和相信

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悲伤季节中的思考和相信

上一期「院长的话」,我提及我们处身在悲伤的季节。我们既要面对香港的情况,也坚持在学院和教会中敬拜神。我们知道自己是主人腰上的带子,所以要继续贴近神:听从祂,寻找祂,向祂祷告。按此,我们师生一同做适切的神学。

悲伤季节中敬拜神

在这悲伤风雨的季节,我们应该清心敬拜神。每周二、三、四早上10时,同学都来到礼堂一同聚集,一起敬拜神。聚会中除了由老师宣讲,有时毕业班同学也要负责讲道。看见他们用心宣讲神的话语,我喜上眉梢,也专心领受圣言。

此外,参加了「崇拜工作坊」的同学,基于课程要求,也在早会主领崇拜。他们每一次设计不同的方式,带领我们专心敬拜神。有时候,他们主要使用音乐、诗歌;有时候,他们还引入经文和祷告;有时候,他们且在崇拜中安排舞蹈和话剧。我十分享受这些敬拜,也为这班准传道人的用心而高兴;因为他们十分投入,清心地带领我们一同敬拜神。

时局分析与神学答案

除了宣讲和敬拜,每逢周二,早会有十至十五分钟的「院长时间」。身为院长的我,跟老师和同学集体谈心聊天,也谈论社会、教会、神学院的事,并且一同作神学反思。

最近,我在「院长时间」跟同学们一起思想「关联」(correlation)思考方式。这是众多神学思考方式中的一种。这个方式有「问」(Questioning;简称Q)和「答」(Answering;简称A)两方面。 「问」(Q)是对人间现实、社会现实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和政治的分析。 「答」(A)是从圣经、教义等角度提供神学的答案。

我指出,当下,不少人做了很多「问」和分析问题的工作。他们希望从中获取透彻的知识,明白文化的意义和社会政治的形式,以及两者如何接连。他们希望:当我们具有这些知识,便能够灵巧并有效地应对当下的情况。因此,大家拼命分析香港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可是,众说纷纭,需要很多「事实查核」(fact check),才能稍稍知道一点儿真相。这方面的分析确实不容易。不过,我还要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的思考停留在「问」的层面,甚少想到「答」的方面,尤其缺乏的是以圣经、神学去回应当下种种问题。或许,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培养良好的神学思考的习惯,或是由于我们能力不足,或因为我们不相信神学思考的重要性。

神学思考的方向

然而,神学思考是重要的。当代神学家一个主要的关注,就是有关方法论的问题:宗教思想和语言是否可以在理智上被证成(justified)?追求宗教意念的理性和确实性,被假设为任何神学工作的起始点。可是,神学工作者所面对的,不仅是在学术上是否受人尊重的问题。他们还蒙呼唤去解说基督教的信念如何成为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在关乎人之生死的事上带来重要的信息。因此,神学工作者必须重新整理基督教的意念和符号,以回应今天世界的挑战。

换言之,神学工作者该强调神学的实践性(practical character)。他们对人类生活的建议应该是可行的,能够满足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且可以回答我们所要面对的一些迫切问题。例如,基督教的符号系统如何应对当下香港的困局?如何促进一个更仁爱和公义的生活方式?要重新思想基督徒的宣称(claims),以及如何改造(reconfigure)这些宣称对人的生活含义,我们就必须思想:我们的重点是否只放在圣经的世界和基督教的传统?抑或,还要取材于更广阔的历史,好建造一种具有想像力和伸展力的神学?这样的神学不是追溯基督教的古代,寻求一些样板,作为效法之用,而是以历史为一个丰富的资源,丰富人的眼界。这是我们该思考的一个可能的方向。

教会与世界

9月3日,我们在早会开始举行首个「神学沙龙」。当日,邓绍光博士和我谈论潘霍华的教会观。 11月19日,我也跟卢允晞博士在「神学沙龙」中谈论以弗所书的教会观。这里,让我也分享一下自己对教会观的一点儿看法。

近代的教会论往往将重点要么放在教会,要么放在世界,仿佛只能二选其一。前者强调教会遵行一种隔离的门徒生活方式,后者则强调教会被融入且吸纳进世界的现实。于是,前者是一个有别于世界的灵性群体,存在于一个可见的另类文化;后者是一个充满罪病、非宗教化的群体,投身于政治,处处关心边缘人士和穷人的幸福。

然而,两者真的是对立、矛盾的吗?我初步想法是:两者不是对立和矛盾的;教会,是为着世界而存在。简单来说,教会的任务是让会众一同去辨别「作门徒」的真正内容,明白此时此地顺服真道的意思。神和教会都指向同一个单一的方向和目的:使人和世界得福。可是,教会要活出基督徒的身分,却很多时候是要面对混乱的世界。教会的边界是「多孔」的,具有流动和渗透的特性。那些在教会以外的宣称和价值,有时被带进教会里面(或者,同样地,教会内里的宣称和价值,有时也被带到外边去)。从历史和神学而言,基督徒的身分主要是关系性的。教会中的成员身分,不在于其边界的制定,而在于其成员能否与不同的群体和文化互相交流。事实上,教会没有一种超越文化的本质(transcultural essence)。教会在时空中不断重新建构自己具体的身分和角色。在建构过程中,教会无可避免地采用周围的文化材料。当然,教会的使用方式是独特的。因此,基督徒的身分不是单独从基督徒的实践本身来理解,我们必须小心地将基督徒的实践置于更广阔的文化里。

那么,教会和世界是否有区别?教会和世界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一个新的关系。这新的关系是一种取向,朝向新的标准和价值,而不是基督徒群体本身。这新的关系是群体所见证的,体现神在基督里的自由的恩典。教会的身分系于这自由恩典所指出的方向。这自由的恩典是项命令(imperative);在万物当中,教会是神的门徒,而不是神所要见证的门徒。

因此,教会不是跟世界绝缘分隔,所以不会对世界作出过度防卫,不会局限神的自由,也不会以群体的共识来取代神圣的恩典。事实上,从历史可鉴,教会跟世界绝缘反而有具体的危险,就是滥用权力;这是一种以强权主导的教会论。这样的教会论确保基督教跟别人互动时占有优势。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世界的东西全都吸纳进基督教的世界。结果,教会变得孤芳自赏,徘徊于自身的骄傲和防护。教会自己成为了偶像。

以神为中心的教会

有别于拜祭偶像,教会是以神为中心,强调道成肉身的自由恩典,坚拒那些停止接受和抵抗神赐予之自由的努力。如此,教会就置身于恩典的循环里。教会的成员在三一神的生命里,既祝福别人,自己也蒙福,在神的经世计划(economy)中无差别地施行恩典。

这样的教会并非不关心政治(apolitical)。教会自己也是一个「特别的政治」群体。不过,教会的政治是典范性的,因为教会是另类的群体。教会被呼唤作世界中的终极形状。这个形状就是基督的身体,是神对人的心意。

和平的国度

这样的教会是非暴力的,因为基督是非暴力的。耶稣基督是那位被钉死并且复活的主。教会的政治必须跟从耶稣「被钉死和复活」的非暴力的政治。耶稣明显扬弃暴力。非暴力的规范,并不只限于教会中某些圈子的成员,而是涵盖整个群体;因为缔造和平,不是少数个体的先知性的工作,也是耶稣基督身体中每一个肢体的天职。和平的生命,可以说是耶稣基督门徒生命的一部分。 「缔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五9,和合本修订版,下同)和平的生命,蕴含了人与神的和平;而人与人的和好,也是源于神与人的和好。

因此,身为神的子民,我们须要知道:除了找寻不同的方法达到人际的和平,我们更需要神的和平。假如人没有投进神所赐予的和平,没有得到那从敬拜神、紧贴神、听从神而来的和平,那么,我们那缔造社会和平的努力可以带来更大的虚空。要知道,「和平」是关乎人与神、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弗所书二章13至18节清楚说明这样的和平:

从前你们是远离神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以亲近了。因为他自己是我们的和平,使双方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绝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终止了冤仇,废掉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使两方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促成了和平;既在十字架上消灭了冤仇,就借这十字架使双方归为一体,与神和好,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传和平给那些近处的人,因为我们双方借着他,在同一位圣灵里得以进到父面前。

         这样的和平是来自耶稣基督。耶稣是和平。耶稣是我们的和平,也是世界的和平。耶稣来到世上,是要拆毁那些隔绝人与神、人与人的墙,叫人有真正和平的关系。因此,「缔造和平的人」是指那些人既经历了神的和平(Shalom),又成为了神在世界中建立和平的践行者。

故此,教会必须成为和平的国度。和平是神主要的属性,而教会是被呼唤去效法祂这属性。面对崇尚暴力的世界,教会有必要呼吁和平,挑战世上那基于权势而非真理的假和平。若果人追求的是权势和武力,社会就变成一个充满暴力的地方。所以,教会的任务是帮助世界重新发现和平的习性,透过自身的生命去见证非暴力的习性。教会非暴力的和平实践以及其他实践,要成为其他群体的榜样,感染他们也来学习和效法。这就是教会的社会见证的酵母。这是传福音的一个实践。

结语

总的来说,教会的使命是:为着世界的好处,使人和世界得福。教会(作为一个罪人的群体)要持续地改变自己的形象,以致能够对应耶稣基督的形象。这个对应的过程,一直持续至终末。在这过程中,教会是一个放弃特权和胁迫手段的群体。教会在持续的、非暴力的协商中被形塑;无论在自己里面,还是与他人接触,都有和平的交往。教会是神国度的先驱、模范,能让人预先尝到神国度的滋味;教会是神国度来临的地方,是神国度进入世界的地方。神的国度,就是神的治权,是教会所见证的,也是教会之存有的起源。神的治权以叫人惊讶的方式进入世界,在当下带来终末的将来。因此,基督叫教会跟祂一同去在使命中守望这个世界,在见证中守望天国。

如此,我相信,教会在世界中是一个和平的群体。教会不用为了确保自己的身分而跟世界互相冲击。只要教会是以基督为中心,就能借着恩典转向世界,祝福世界。

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