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2. /
  3. 院长的话
  4. /
  5. 先知的宣讲

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先知的宣讲

宣讲者既是牧人亦是先知

过去两年多,神不断更新我们的神学院,叫她从学习耶稣基督的「卓越」心灵,进入「同心协作」的门徒群体的建造阶段,继续朝向「宣讲」的生命实践。这都叫我们满心欢乐。

想及宣讲的生命实践,我求神继续怜恤我们,加添我们服侍教会的宣讲恩赐。我很盼望神帮助「浸神」的老师和同学成为「福音使者的宣讲者」(herald)和「牧人关顾的宣讲者」(pastor)。

在今年一月号《院讯》所写的「院长的话」,我曾谈及「福音使者的宣讲」与「牧人关顾的宣讲」的相互性。我用了不少篇幅讲述宣讲的「教牧」层面,强调教牧的心灵和经验必须综合在宣讲之中:好的宣讲者是那些聆听、观察、爱护和服侍弟兄姊妹的牧人。然而,我也必须在今期《院讯》进一步厘清和指出:宣讲者不仅是牧人,也是先知(prophet)。 「先知的宣讲」是极其重要的。先知的宣讲就是去宣布神的主权高于一切君王和世上的权势。先知要在爱中说出真理:有勇气说出真理,敢于以行动维护真理。忠心的宣讲是先知性的。因此,我期望「浸神」所学习和实践的宣讲也是先知的宣讲。

先知的宣讲揭示教会的身分危机

先知的宣讲揭示教会的身分危机。当代一些教会不知不觉间被世俗主义所吞噬,让世界去设定她们前进的议程,却忘记耶稣基督这位呼召她的主。结果一些教会成为变色龙,跟四周世俗的环境混在一起,以致未能持守教会独特的身分、使命和见证。

教会如何处理这个有燃眉之急的身分问题?这问题是我们忠心宣讲的脉络,它是宣扬福音的契机,指出了先知性宣讲的必需性。

那么,什么是先知的宣讲?

先知的宣讲不是道德化的宣讲

要描述什么是先知的宣讲,我们须思想先知的宣讲不是什么。先知的宣讲不是道德化的宣讲,不是在圣经中找寻一些具有道德指向的经文,然后期盼听者跟随道德指引去生活。不然的话,福音只会约化为道德行为、意见或责任。在道德化的宣讲中,福音信息会被宣讲者的「人意」所扭曲,变为直线的行动和计划,而看不见福音是关乎「神意」,关乎神的行动和计划。

当然,我们可以在圣经中找到道德的言论。然而,圣经不是一套道德的告诫。圣经的关怀是神学性多于道德性的。圣经是以神为中心:神是圣经的中心,是神向人类工作,而不是纯然人对人的工作。因此,宣讲并非人的忠告或道德指令。道德化的宣讲扭曲了神的福音,将神的恩典变为人的作为和能力。

道德主义的宣讲的另一个主要错谬,是宣讲者变成超我(superego),要成为众人的家长,指点别人按着他的心意行事。这样的宣讲产生两类信徒。一类是强烈依赖、没有主见的「小孩子」信徒,他们只能依赖「家长式」的宣讲者告诉他们什么是该作或不该作的。另一类是不满、抗拒宣讲者一切说话的信徒,他们不喜欢那些站在道德高位说话的传道者,不甘被对方的言论所教诲和改变。

充满关怀的先知教导出自宣讲者真诚的心灵

不同于道德主义的宣讲者,先知的宣讲者知道他们亦是站在神的审判和要求下,并非站在什么道德高位上。他们深知「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他们承认自己也是软弱的,同样面对百般试探。这样真诚的心灵,叫先知的宣讲者不致滑入道德主义的谩骂及简化的思考之中。当宣讲者真诚地道出他也处于道德的两难,他的宣讲就能叫人认同和相信。宣讲者的真诚能够将道德化的宣讲转化为充满关怀的先知教导。当宣讲者穿上先知的衣裳,他并不是放下教牧关顾的责任。

当然,先知性宣讲中的「教牧关顾」,是带着相当程度的对质性。这包含一种「抗议」的精神。先知因着忠于神的话语,不会计算人的反应或代价是什么,只会勇敢地对质,揭露罪恶的深层,以及人如何在罪恶中纠缠。对质有时是痛苦的,然而它是关顾牧养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质的目的是医治人,叫人不再重蹈覆辙。因此,对质是善;不对质是恶。

若宣讲者不作对质,那只是爱的否定,好比一个过分仁慈的母亲不惩罚不听管教的孩子。又好比一个成年人看见一个男孩坐在毒蛇出没的地方,便向男孩说:「不要坐在这里。你会被蛇咬死的!」然而,男孩不听忠告。这成年人向另一成年人说:「男孩不听我的话,我们必须把他拖走,甚至打他,叫他离开这个死亡之地。」对方却回应:「不!由他吧!不要打他!」后来,小孩被蛇咬死了。

先知的宣讲是帮助人站在真理面前

由此可见,有时候福音在其作为好消息以先,是一个审判的消息;它在医治以先,会叫人感到痛楚。假如人要经历福音的丰富、体会牧养的真诚,对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先知拒绝呼喊:「平安!平安!」先知的任务是帮助人面对现实,帮助他们站在真理面前。当人遇见真理,改变就成为可能,人可以作出选择。

马太福音十八章15至20节是关乎先知性的对质。这段经文指出:假如弟兄犯罪,受害者或发现者首先要私下与弟兄对质,指出他的过错。若对方愿意悔改,我们便得着弟兄,那好比寻回迷失的羊。若这尝试未能成功,就当带一两个人去对质和作证,有关的说话句句都可定准。倘若这人不听劝,我们就要告诉教会,将整件事陈明在众人面前。假如弟兄仍然不听教会的劝导,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这是对质的最后一步:视不悔罪者为不信者,将他驱逐出教会。这是属灵的驱逐,意味属灵的死。

马太福音十八章18节指出教会对质的共识和权柄。这里耶稣要告诉我们的,是祂早前在十六章19节所说的一个真理:彼得是教会的房角石/ 磐石,他有捆绑和释放的权柄。同样,地方教会也可以如此捆绑和释放。在这个脉络中,门徒群体被赋予宣讲真理的权柄,可以见证真理,指出罪恶,宣告神的审判和救赎恩典。教会这样做,是按着神的心意去做,叫人转向神。

彼得作为教会的房角石,担当先知的角色──指斥罪恶,尤其是那些叫人与神隔绝的罪。在初代教会,彼得曾指斥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所犯的罪,事件记载在使徒行传五章1至11节:亚拿尼亚同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把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将其余几分拿来放在使徒脚前。彼得斥责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哄圣灵,指撒但充满了他们的心,两人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是欺哄神的做法。他们被彼得对质后,就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

对现代人而言,彼得的对质是「不识做」的做法。 「识做」之道是减少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 「识做」是去安抚和帮助教会中的「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减少他们的不安,而非责备他们。 「识做」的牧养是挪用当代辅导学的成果,看见这对夫妇跟所有人一样,总会有他们的问题;牧者要安抚和接纳他们,多给他们空间,叫他们感到平安。

求神在学院兴起诚实无伪的牧者先知

这种叫人「感到平安」的做法,只是鼓励一种自我欺哄的平安。当教会推说自己因着爱「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而去宽容他们的恶,教会只是想讨好那些奉献钱财给教会的说谎者,不愿意舍弃诱人的物质和权势。对这些教会而言,财产的拥有是权力的基础。先知的宣讲必须与这些虚假的「平安」对质,与这种权力的基础对质,帮助教会离开自欺和群体的安全地带;在他们面前摆放真理的镜子,叫他们看见自己的「变色龙」本相,不再跟四周世俗的环境混在一起。作为先知的宣讲者必须具有这样的诚实心灵,要有自律和自知之明,以致能够与自己对质、与他人对质。这样的宣讲者是诚实无伪的,能诚实地宣讲——对神诚实、对人诚实、对己诚实。

因此,先知的宣讲能帮助教会对神真诚,朝向神,朝向基督,那就是朝向真理。这样的宣讲是真正的教牧关怀。惟有这样,教会方能持守她独特的身分、使命和见证。求神兴起更多这样的牧者先知,在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兴起这样的先知。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