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2. /
  3. 院长的话
  4. /
  5. 新「浸神」实践神学之路

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新「浸神」更深入的实践神学

从渠务事件说起

犹记得2009年初我刚就任院长,首要处理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渠务事件,事缘于2008年渠务署有意在本院西澳校舍旁边「计划用作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发展地区」(以下简称「泥涌G/IC」,见【图一】)兴建大型污水系统及泵房,当时本院已向当局提出强烈反对。

2009年2月9日,本院意外发现渠务署在年明路地段张贴的通告,表示拟于本院篮球场附近地方进行土地勘测工程。在附近居民的请求下,我就和学院行政同工及几位专家,与渠务署及大埔区议会展开洽商,以情理兼备的方式,指出当局的咨询工作有严重不足之处,并反对当局未有充分咨询民意、未有认真考虑其他选址,就贸然展开土地勘测工程。

其时,本院邀请香港公开大学(现名「香港都会大学」)科技学院前院长何建宗教授于2009年9月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西澳环境生态研究,并得出一份独立、客观的研究报告,证实泥涌和西澳沿岸地区是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之所,具生态价值;其中罗列了不宜在「泥涌G/IC」兴建污水泵房的实质环境理据。

经过漫长而艰巨的劝说过程,我们竭力向政府争取:当局须就此项目对泥涌海湾及邻近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环境评估研究。至此,当局没有就建设大型泵房事宜作出进一步行动。

问题死灰复燃

本以为事件已告一段落,但到了2018年6月,才发现问题又好像忽然死灰复燃。当时,本院接获大埔民政事务处来函,表示渠务署委托该处,就兴建「西澳干渠污水泵房」咨询地区人士的意见。学院收到该信函,完全不明就里,遂马上搜寻相关资料,才发现原来在2014年12月,渠务署已将拟兴建污水泵房之地点,由「泥涌G/IC」迁移至年明路的永久政府拨地(即神学院门口一条马路之隔的官地,见【图二】),并已就该选址进行「全面环评」。

比对渠务署分别在2009年、2014年及2018年提出的污水泵房方案,2018年提出的方案,无论在选址或规模上,都对本院造成最为深广的影响。选址方面,政府于2009年提出的方案是在神学院以东60米兴建污水泵房;但2018年的建议,竟把选址大幅拉近至神学院以北距离仅5米的范围。规模方面,政府在2014年拟建之污水泵房,每日处理的污水量为12,500立方米;但2018年的方案,竟大幅提升至20,600立方米。

本院招聚了这方面的几位专家,组成义务顾问团(核心成员包括林华璟弟兄、白中兴执事、黄兆辉教授、黄满麟牧师),急谋应对良策。顾问团评估了2018年的方案,相信此方案最终一旦通过,而设计和处理又不够严谨的话,建筑期间及其后运作的时候,将势必对泥涌海湾及附近之自然景观、生态和地理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首当其冲的,必然是每天在神学院生活和居住的师生同工。地盘施工期间,扬起的尘土将影响院内人士的健康;加上每天将有不少重型车辆进出,不但发出噪音和造成空气污染,更会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污水泵房落成后,本院住宿的师生还要经常面对臭气和噪音的滋扰,以及相关潜在的健康问题。若发生臭气泄漏或水淹泵房而污染了海洋,就更会叫人气愤难过。

本院曾多次去信当局,陈明我们的关注,并提出其他相信更为合适的选址,以供当局考虑。 2019年起,本院曾数度与渠务署及其委派之工程顾问公司人员会面,但只见对方仍然以成本效益为大前提,一一否决本院专家顾问团提出的其他选址,硬销那距离学院教授宿舍仅5米的年明路选址。

再多走一里路

本着与政府当局携手将事情办好办对的精神,本院专家顾问团愿意多走一里路,邀请本地著名建筑师冯永基教授,就渠务署提出的污水泵房设计方案,提供专业、精辟的意见。此外,本院代表获得与环境局副局长谢展寰太平绅士见面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将学院对这工程项目的各项关注及疑虑,直接向他陈明。

经过各方多番努力协商,原初的污水泵房设计方案获得优化。新设计方案将泵房主体建筑物向地盘外围迁移至距离本院较远的位置,并将其高度大幅降低约30%(见【图三】及【图四】),以保留美丽的景观视野;又在其外墙种植四季常青、容易打理的植被,使建筑物和谐融入四周的天然环境。在距离神学院较近的位置,将兴建「活水花园」。花园的两个入口分别悬挂两副对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及「举目高山心立定.静听活水意澄明」。园内设有步行小径及户外座椅,并种植黄花风铃木,以供游人休憩赏乐(见【图五】)。此外,我们也详细地分析和讨论了如何减低污水泵房施工期间以至建成运作时,对周围环境及附近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段值得记述的历史,见证基督的教会是社会的良好公民,为社会、为市民谋求福祉,同时乐意帮助政府修正缺漏,让她更多考量各界人士的需要,为整体社会谋求最大益处。这可说是「浸神」实践神学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好的故事。我们展望这个美好的故事能够延续下去。

延续美好的故事

说到美好的故事,我想起本院这几年来团队的更新。数年前,学院已经开始预备新环境的来临,开始了人手上的转变。

义工团队方面,感谢神带领禤杨美邻姊妹及林廖燕珍姊妹在2020年9月加入我们的队工。她们均有丰富的教学及学校管理经验,现时分别担任本院「院长助理」及「项目主任(学与教)」之职。另外还有黎耀民弟兄,他从2020年6月开始,一直义务帮助学院管理饭堂。这几位「大义工」默默耕耘,不望回报,一同帮助学院作耶稣基督的好管家。

2021年10月,本院委任黄福光教授和吴国杰教授为副教务长。黄教授带领学院的教研工作,吴教授则负责教务事宜。他们分担了我兼任教务长所肩负的繁重担子。短短数月间,他们已在岗位上发挥巨大的功用,包括处理疫情、领导老师、教育学生等等,让我可以安心将学院的教务工作逐渐移交给他们和下一代处理。今年1月,新同工周锦菁女士加入学院的行政团队,担任行政事务主管一职,这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标记。她到任让我可以更专心于院长的工作,带领神学院服侍教会。往后的日子,我将会更多关心教会的需要,与教会长执和校友多作交流,并且重新拓宽「浸神」的国际网络,打造更深入的实践神学。

更深入的实践神学

为何我说「浸神」要打造更深入的实践神学?这是什么意思呢?

不少人都知道,我昔日攻读博士课程,接受的专门训练是「系统神学」。但神继续教导我,叫我的视野从系统神学扩展到伦理学。担任院长后,我的焦点又逐渐转到实践神学的范畴。强调实践神学,可说是我回来「浸神」服侍之后「逐渐看见」的方向。渠务事件也可说是其中一个使我思考这方向的触发点。

对我来说,实践神学是演示性的(performative)。它以实践开始,也以实践结束。实践神学其中一个进路,是从描述性的分析任务开始,然后揭示实践(praxis)中隐含的价值。实践神学其演示任务的高潮,是重新理解神当下的行动,并按此更新我们的实践。换句话说,这些任务形成一个循环,最终产生新的实践。

因此,实践神学不仅是解释圣经和神学传统,还要指出什么是忠实的实践。忠实的实践,有一大部分是关乎教会的生活。基督徒在教会过门徒的生活,要一同听见并回应神圣的启示。因此,教会首先是一个「聆听的群体」,然后才是一个「说话的群体」和「行动的群体」。教会说话是因为听见了主耶稣的话语。教会说话,是表示教会通过圣经,听到主耶稣基督的故事和祂的话语。当圣灵通过圣经说话,教会就要以忠实的行动来回应。当教会执行忠实的行动,就体现了教会通过圣经所听到的主耶稣基督的心意。由于动机与实践的行动同样重要,不仅必须让人在行动中看到信仰,而且行动本身也必须源于信仰;信仰和行动都必须符合圣经。

「浸神」正一步一步践行这种实践神学。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为我们打气,继续支持「浸神」的神学教育事工,让我们在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中铸造另类的实践神学,一起在灵风中展翅腾扬,跨界传承信、望、爱!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