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自恋与自爱
自恋时代
不少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自恋时代。英语世界里有一个惯用语,特别适合描述当下的景况。那就是“you do you”,意思是:走你独特的道路,你做你的,我行我素。这听起来好像励志的话,其实大有问题。 “You do you”的背后含有强烈的「自恋」心态,涉及什么是个人的终极权威:惟有我自己可以决定一切!极端的例子可以是:「当我想要这一切,就马上要得到」、「当我们认为他们不公义,就可以愤怒,甚至用火焚烧他们」。
自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滥用「自由权」。他们自大,强逼别人接受他们比所有人优越。他们欺负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嫉妒别人的所得,试图摧毁他人。他们不考虑别人,只有「惟我独尊」的欲望。因此,我们想起自恋,就通常想到自大(grandiosity)的特征、对受人钦佩的过度需求、膨胀的自我、令人不安的人际关系,以及缺乏同理心。
在教会,我们可能遇上一些「勤奋」的自恋弟兄姊妹。无论对牧者或弟兄姊妹,他们都以一种批判的态度不断将人互相比较,称赞那些跟自己相同观点的人,谴责其他想法不同的人,又喜欢在网络上霸凌。这些人可能利用社交媒体攻击他人,往往是通过侮辱、嘲笑或散布谣言来引发更多的恶意评论、侮辱和人身攻击。透过这些言论,他们要显示自己是如何美好。这种膨胀的自我常常使人彼此惹气,互相挑衅,互相嫉妒。妒忌来自与人比较,想跟别人竞争,甚至对人怀恨。人容让愤怒的情绪不断滋长,到头来自己被愤怒控制。
两种自恋?
「自恋」这个词源自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 公元前43年—公元17年)的长篇叙事诗《变形记》(Metamorphoses),这部作品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爱与毁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变形记》讲述从世界创造到凯撒大帝之死的人类历史和众神明的生活,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纳西瑟斯(Narcissus),从中揭示「自恋」(narcissism)的危险和人类情感的脆弱。
纳西瑟斯是一位样貎端好的青年。有一次狩猎,他来到池边喝水时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就被自己的美貌深深吸引,被自己对自己的爱燃烧,被自己所煽动的爱火折磨,被那隐藏的火焰吞噬,无法自拔。在这个希腊神话里,爱转向内在的自我,导致这位主角走向自我灭亡的道路。「自恋」被界定为一种向内的爱,而这种向内的自爱却可能导致自我及他人灭亡。
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在其论文〈论自恋〉(“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将自恋分为两种:正常的和病态的。对佛洛伊德来说,正常的自恋是婴儿时期「自我」(ego)最初正在形成时的自然状态。这个阶段,婴孩有基本、合理的需求,例如需要喂食和爱。但当人渐渐成长,与外在的人和事接触多了,就发展出理想的自我(ideal ego);若能够合乎这个理想自我的期望,自我就获得满足感。当人不断成长,经过各个心性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 of human development),原本集中流向自我的「力比多」(libido)* 就日益转而流向外在的人和事,渐渐减少自恋的程度。然而,如果这个过程出了岔子,所爱的对象没有回应,或其间受了创伤,本该向外流的「力比多」,转而向内流向自我,就演变成病态的自恋。自恋的人追求所爱的对象(love-object)不再是外在的人或物,而显然是自己了。这是一种异常的状况。
堕落与自恋
当代著名基督教神学家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 1928-2014)在其著作Christian Spirituality and Sacramental Community(1984)和Anthropology in Theological Perspective(1985)同意佛洛伊德部分的评估,即从自然的层面来看,自恋与「婴儿期寻求原始自恋快感的自我」(the primary narcissistic pleasure ego of infancy)有关。他称这种自恋是原始的,是关乎孩子福祉的合理需要。那是来自孩子要存活下去的本能需要,例如他们会哭着要食物,直到吃饱。不过,潘能伯格质疑佛洛伊德部分的观点,即不同意婴儿早期原始自恋所展现的「力比多」向内流注的倾向及攻击性是「规范的」和自然的。他认为自恋不是神设计的人性的基本品质,那不是神放置在人里面的特性。
潘能伯格认为,当自恋持续到婴儿期之后,那就是异常的自恋,人内心大叫大嚷,要求那超过真实需要的自我安全。这是一种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源于堕落后,人类与神的疏离。人离开神,不再信任神,以自己为中心。自恋的人在人有限的存在中寻求安全感,而不是基于对神的基本信任(basic trust)。这是人堕落后的悲怆:人不信任神,并以自私的自我保存(selfish self-preservation)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感。这是一种自爱的变态(perversion)。人用「自以为拥有无限支配力」的幻觉来取代对神基本的信任。换句话说,自恋是骄傲的罪。自恋扭曲了信任。最终,人只会受世上的事物所控制,而得不到神所赐予的维持生命的力量。
对神失去信任,对世上第一个人造成了有害的影响:人类原始的自我(original selfhood)被扭曲了。当我们选择自我凌驾于神,就感染了过度的自爱,自我因而弯曲变形。当人背离神,过度关注自我,人格(personhood)就变得畸形和异化。人的堕落带来我们不自然的自恋困扰(narcissistic disturbance)。自恋将整个人囚禁在自身之内,使人围绕着自身运行,叫人充满恐惧焦虑,不断自我损耗。自恋叫人所失去的,不只是自我,还有人性,并且牺牲与他人的关系。
假如我们接受潘能伯格的观点,自恋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状态,乃堕落人性的特征。因此,自恋是由于堕落而造成的一种不自然的状态,是人与神、自我及他人的疏远。
有序的自爱
那么,人是否不该自爱?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认为人可以有适当的自爱,而不自私。圣经也有提及这种自爱,这种自爱正是圣经中「爱人如己」的命令(太二十二39;路十27)之基础。这是一种正常、健康的自爱,既是一种值得满足的内在需求,也是健康关系的动力。
从神学上说,真正的自爱是道德性的。自爱是真诚的。要活出真实的自我,就需要严格的诚实,这是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达成。对他人诚实,接受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经历。
真正的自爱也是属灵的,是神在创造中所安排的人类关系现实的一部分。真正的自爱是在一个来自神的秩序里,叫人努力回归神。正如奥古斯丁宣称:「你为自己造了我们,我们的心不安,直到在你那里找到安息。」奥古斯丁主张有序的爱(ordered love)。真正的自爱若要「井然有序」,人就必须获得耶稣基督的救赎,并符合神在创造中的设计。只有当人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接受神的爱,爱才能有其适当的秩序。人必须寻找真正的爱,避免扭曲的爱。
自爱是人对自己的肯定。人若要肯定自我,便要在圣灵里聆听自己,从中可以认识自己的限制,晓得区分真的限制和假的限制。在这自我审察的过程,我们将会发觉自己是如何愚蠢、狂妄,在神面前是何等无知。人要寻求神的恩典,以致能够对自己看得合乎中道,不仅爱顾自己,也起来爱顾他人。
在基督里蜕变
保罗在加拉太书五章16至17节说:「我说,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因为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这两个是彼此相敌,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保罗的意思是,每个基督徒身上都有两个生命中心:一个是透过圣灵而得的新生命,另一个是旧生命,是属肉体的生命。这两个生命持续冲突:肉体的情欲与圣灵对抗,圣灵与肉体对抗。在这场战斗中,人常常感到挫败,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善事。
保罗指出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十字架。保罗宣称,属于基督的门徒自愿将「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钉在十字架上(五24)。人「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的结果,就是基督住在他里面(二19-20)。如此,我们可以说:自我因在耶稣基督里重生而改变。由于与耶稣基督建立的救赎关系,真实自己被推进那逐步恢复神形象的命运,从而成为完全的人(fully human),就像耶稣一样。
人通过自身的神形象被恢复而成为完全的人。那就是说,人可借此从自恋的泥沼中解救出来,成为完全的人。换言之,人透过耶稣基督来治疗自恋。人接受耶稣基督的邀请,跟神和解,接受祂超自然的帮助,叫异常的自恋得以解决,真正的人性得以恢复,成为神所创造的新创造物。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成为真实的人,摆脱自毁的命途。这是个终身成长的过程,逐步恢复这重新发现的人性。这是神的礼物和恩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力比多,libido的音译,或意译为「欲力」,不仅是指性欲,也包括与性爱无关的、使人偷悦之爱。力比多可泛指人类一切心理及行为活动的驱动力。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