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同理心的聆听
透过聆听去感受别人的内在世界
在上一期《院讯》中,我指出:在关顾别人时,关顾者必须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生命经验。关顾者要进入对方的经验的最深层领域,对别人的陌生经验有一份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那就是指关顾者进入别人的经验之中,以一种聆听、理解和传达的能力服侍对方
那么,我们如何进入别人的经验世界?
同理心的「理解」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和实践,它要求我们除了透过一连串有条理、有结构的问题去理解,还须透过「聆听」(listening)和发问去辨识及感受——对受关顾者的处境感同身受。
什么是聆听?按甘东农(Donald Capps)的定义,聆听是一种刻意细听(hear)的努力;我们刻意地专注(attend),以致能听见。因此,聆听是一种专注、有意识的努力,是带有目的或意向的。那么,什么是同理心的聆听?同理心的聆听是听见别人内里的心声(好像这心声是自己的),去感受别人的喜乐、兴奋、愤怒、惊惧(好像这都是自己所经历的)。以同理心去聆听的人,能将自己的感情调校,去感受别人的内在世界,以致对方感到被了解和受尊重。
因此,同理心的聆听是关系性的(relational),能叫不同的人在情感上彼此连结。它是约定的交流,是相互的回应。它包括自我的开放和受关顾者的回馈。它是以尊重和关怀的心肠去探求,以认识他者的生命和明白他者的经验。
专心聆听在感觉背后的需要
如此,同理心的聆听是专心的聆听,是一种真心诚意的「专注」(attention)。真心诚意的专注意味我们在聆听对方时,既能接触自己的心灵,听见自己聆听的动机,亦能专注于属乎对方的经验世界。聆听者所给予对方的,是一种全面的专注(full attentiveness):全然站在别人身旁,专心地聆听。他专注于别人的故事,用心聆听别人的感觉,聆听在感觉背后一些清楚表达的需要,或一些尚未说得清楚的需要。聆听者既要了解对方的需要,也要帮助对方了解自身的需要。
要聆听受关顾者在感觉背后的需要,关顾者必须准确地「接收」对方说话的具体内容。他要识别在对方的说话中重复出现的主题、意义的模式和图案,识别一些主要用字的可能意义,留心特别的细节,默想整个故事的梗概。他尽力准确地传递对方的意念(ideas),以具体的方式去描述感觉背后的需要。
那么,关顾者须暂时放下自己的前设,逗留在他者的世界,敏锐地感觉他者的他性(otherness),尝试从他者的观点去理解他者。关顾者也透过辨识(discernment),留意说话以外的一些行为(例如呼吸、声线、说话的节奏、面部表情、身体的姿态),从中寻找线索。然后,他使用自己的言语去重述所听见的,总结谈话的内容和相关的感受,从而推断对方的情感状态。这样去「接收」信息,主要是向对方确认自己所听见的,确认自己理解对方的感觉背后的需要。
透过发问去辨识
要进一步确定感觉背后的需要,关顾者要提出「开放性」和「封闭性」的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对方分享更多故事;「封闭性」的问题则主要是澄清意义。开放性的问题邀请对方决定交谈的内容,并让关顾者可从对方的说话理解其感受和需要。封闭性的问题则可澄清说话中一些含糊的地方,借此帮助关顾者更深入了解对方一些具体经验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这意味关顾者尝试对别人的经验作出一些想像和分析,进而提出「澄清性」和「引申性」的问题。同时,这两类问题亦会帮助受关顾者从本身的说话看见自己一些「不一致」的地方(discrepancies),以致他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经验世界。透过发问,关顾者可进一步明白对方言词所表达的需要的意义。
总括而言,从他者的表述,聆听者综合复杂的材料,专注于主要的细节和整体的关系,并听见当中的特殊性和情感的重要性(significance)。他们辨识对方的语言世界,尝试从这语言世界的框架去理解对方的需要。透过观察及整体的思考,聆听者可发现隐藏于不同层面的意义。
生命的热情叫生命得以连结
因着聆听技巧的掌握,具有同理心的聆听者能够培养与他者之间的感情,建立彼此的信任。当聆听者能以同理心聚焦于别人的感受和需要,对方就会感到受关顾,也对聆听者更为信任,愿意进一步分享。
这种同理心的聆听,会产生生命的「热情」(zest),叫生命得以连结和接驳。受助者若有这样一种「被听见」的经历,就有机会得着生命的能量,可以热情地生活。这让双方对日后的见面和交往更为期待。此份热情不是叫人成为别人关心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也不是企图追求别人的肯定,而是主动地关心别人、珍爱他者,而且希望跟更多人有更多联系和交谈。由此可见,同理心的聆听至终可使关顾产生果效,带来生命的更新。
聆听是可锻炼的技巧
在教牧关顾的服侍上,我们应当学习这种聆听方式,让自己可以对受关顾者的处境感同身受。我们要专注于别人的故事,留心故事所显露的需要;要用心用力以同理心去聆听,才能听见在别人的需要或感觉背后,还有尚未说清楚的期待。同理心的聆听能力即使可以是天赋的,也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它包括很多必须学习的技巧,是一种经学习而得的艺术能力(artful skill),要透过经年累月的锻炼才能「链成」。同理心的聆听是德性,而聆听的锻炼乃是德性的践行。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更佳的聆听者。但我的经验是:人若愿意学习、愿意成为更佳的聆听者,往往可以有所进步。不少学习者都能改善自己的聆听技巧,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聆听的功夫。聆听是可学习的技巧,只有那些不愿意学习的人才是难以成功的。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平日并非担当关顾者的角色,也一样可以操练聆听的技巧。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跟许多人沟通,而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的不同网络中学习聆听,在不同场合的受众和组别中操练聆听的技巧。
依赖那位垂听人心灵呼求的神
可是,我也必须强调:这样的聆听不仅是一种可学习得来的艺术能力,更是一种在基督里的呈献。作为关顾者的教牧,应当明白所参与的事工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基督的事工。教牧那份美好的聆听能力是圣灵的礼物,而礼物是指向那位赐下恩典的神。因此,教牧必须向神敞开自己的心灵,以信心领受来自神的礼物和经历神的同在。
由此可见,关顾者是在神同在的恩光下,聆听他者所说的每个故事,察看故事背后的神圣戏剧,见证耶稣基督如何在这样的处境中作工并与人同在。如此,透过专注于他者,教牧可超越自己而彰显那位聆听人的神。教牧专注地聆听神,投入基督的事工,知道他们所作成的,不是依赖自己的能力,不是在于他们自身,而是在于耶稣基督。他们所依赖的,是基督在父神面前的代求。当教牧这样依赖基督,便能听见他者在绝望中的需要,能够跟他者一起面对他生命中最艰难和沉重的时刻。他们能够为这些有需要的人代求,并相信耶稣基督在父面前代求的权能,恳求神加添信心、爱心和盼望。
当教牧透过聆听去服侍别人,他们是在表达一个重要的信仰立场:神是那位垂听人心灵呼求的神。他们是透过神的恩典去关顾和聆听——他们的呼求蒙神垂听,他们是在神的爱中去聆听他者。他们在爱中叫别人跟基督结连。
聆听的锻炼是德性的践行,我深愿「浸神」的师生能在神的恩惠中培育聆听的德性,能在神学院和教会里,因着同理心的学习,因着同理心的聆听的锻炼,能进一步体现殷切款待的生命实践,可以跟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人一起热切地经历神奥秘的恩典。求神赐给我们这样的恩惠!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