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2. /
  3. 院长的话
  4. /
  5. 「浸神」实践神学之路

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浸神」实践神学之路

自2009年,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便致力建构具有「神学智慧」(theologia)的实践神学。具有「神学智慧」的传道者能辨明耶稣基督的心肠,并且帮助人以祂的思想、感受和榜样去践行所信之道,对当下的处境作出正确的行动回应。实践神学强调神学的实践智慧,可以在牧养场景和社会现实的处境中切实应用,叫人在充满挑战的日子无惧艰难,乘着灵风,坚毅前行。

建构实践神学培育仆人领袖

要建构这样的实践神学,「浸神」就首先要成为一个属灵的学习群体,其中的老师和学生同蒙神的呼召,殷勤学习圣经和神学,要让信心、理性和辨识能力得以成熟;师生和同工又彼此热诚相待,连结于三一神的团契,建立真挚的友情,孕育门徒生命的素质,让自省的心怀得以敞开,以致整个群体可以结满信心、仁爱、正直、公义、盼望、谦卑、忠诚、诚实和喜乐的果子。

因此,「浸神」要致力培育的,不单单是学生在学术上卓越的成绩表现,还有他们的属灵品格,并且要他们能够在教会和社会里服侍主、服侍人,成为仆人领袖(servant-leader)。所以我们不但追求卓越的教学和研究,并且着重学生的灵性操练、堂会牧养、社会参与。换言之,我们要装备学生成为肩负福音使命的仆人领袖,具有美好的属灵生命和品格,又能运用思考力,发挥领导力,一生为主打美好的仗

教授实践神学发挥协合作用

2010年,学院的教授团队踏进了新阶段──实践「协合作用」(synergy)的阶段。我曾逐一访问老师,了解每位老师的主、副教研领域,以及他们对教会和社会的关注;然后把各老师的教学专长和研究领域综合起来,拼合出一幅美丽的队工图画。于是我们开始学习科际整合,互补不足,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及落实那具有「神学智慧」的实践神学

要教授团队发挥协合作用,是为了避免当代神学教育过于分门别类、支离破碎的毛病;更为重要的是,这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以迎接教会和社会所遇到的种种挑战。因此,「浸神」有不少科目采用「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模式;其实,「协同教学」也是「浸神」实践神学的另一种实践形态。所谓「协同教学」,即两位或以上的老师彼此合作策划并教授同一科。老师们或轮流教授,或同场互动,或一位老师教授,其他老师观察及补充,灵活多变。老师全心全意地教授及实践,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在课堂上聚合各人之长,互相交流学问。老师自己的学问因而得到提升;学生也可从不同老师的教学上,拓展视野,学习怎样把各范畴的知识进行科际整合。

这十数年间,「浸神」努力建构具有「神学智慧」的实践神学,并且尝试具体地落实于教会的牧养工作和社会的现实场景,包括宣讲、宣教、教牧关顾、社会关怀、青少年牧养、环境保育等范畴。

实践中的神学:宣讲

宣讲是传道者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事,我们要忠信地、谦卑地宣告福音的信息,只传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而不是用委婉绚丽的话来包装。

2010至2011、并2017至2019年间,我在《院讯》共撰写了七篇有关宣讲的文章,1 祈盼「浸神」成为一所宣讲的学院,培育同学成为宣讲十字架福音的福音使者、关顾会众需要的牧人、敢于宣讲真理的先知。过往一段日子,老师和同学在讲道实践上,无论是讲道的技巧和信息、宣讲的灵性,以至生活的见证,都一同进步,一同成长。

实践中的神学:宣教

宣教是门徒群体面向教会、面向世界的必然实践。 2011至2013年间,我在《院讯》一连撰写了七篇有关宣教的文章,2 祈盼「浸神」顺着圣灵的引导,践行神的宣教使命,以殷切款待的心灵,向陌生人主动分享基督的大爱和恩典。这是宣教的整全使命的实践。

学院的师生学习殷切款待那些「最小」的陌生人,主动探访贫乏和有需要的人,向他们分享福音的生命力和平安。陌生人不但生活在香港,也在内地、亚洲,以及世界的不同角落。师生每年前往不同的宣教工场,殷切款待当地的陌生人,向他们见证基督的爱。

实践中的神学:教牧关顾

教牧关顾是传道者经历了神的款待及祂那份无条件的宽恕后,殷切地跟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一同经历神奥秘的恩典。 2013至2015年间,我在《院讯》撰写了六篇有关教牧关顾的文章,3 祈盼我们的召命不单是款待那些我们喜欢的同路人,也款待陌生人及那些曾伤害我们的人,因深信那出于宽恕心灵的款待能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力,带来教会合一、彼此休戚与共(solidarity)的关系。

除了具备宽恕的心灵,传道者作为一个关顾者,也要有一份出自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以致能够重构(reframe)对方的问题,从而改变事件对当事人的意义。这份同理心必须经过锻炼、培养,才能成为关顾者的第二天性。另外,祷告也是教牧关顾一种很重要的实践。祷告让人与神、人与人得以团契相通(koinonia)。祷告能帮助我们体察神的心意,选择最适切的方案。

实践中的神学:社会关怀

2016至2020年间,我在《院讯》撰写了六篇有关社会关怀的文章,4 祈盼「浸神」在破碎、割裂的世界中,成为一个作复和工作的群体,践行仁爱和公义

要学习社会关怀,就必须明白弥迦书六章8节的信息。神要求我们遵行的圣约,是一个「三合一」(triad)的命令。这命令的前两个部分,是以色列人熟悉的圣约的共同责任:「行公义」和「好怜悯」;第三部分则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真正的谦卑是容让神的公义深深进入我们的心,叫我们的公义伏在神的公义之下,让祂的恩惠帮助我们超越自己有限的边界。

2018年1月16日,本院举行属灵操练日,主题为「走入社区」。学院师生百多人分成七组,进到五个地区(油麻地、土瓜湾、大角咀、石硖尾、深水埗)参与社区活动,从中进一步发现和看见身边困苦无助的人。

实践中的神学:青少年牧养

2021年9月18日,「浸神」举办了首届「青年神学教育营」,有百多位青年人参加。自此以后,我们开始思想青少年牧养神学家路恩哲(Andrew Root)的牧养概念。5 路恩哲指出:长期以来,青少年工作者以为活动多了,青少年就会留在教会。可是,许多青少年却最终离开教会。为什么有这种情况?路恩哲认为教会积极通过活动来建立丛林,或者也有一些教会着重门徒训练,借此栽种很多树木,却忽略了树木扎根的神学土壤。因此,青少年事工不是单单问「我们怎么吸引年轻人来教会?」,而是更要问「耶稣基督在哪里?」。青少年事工的目的,是叫年轻人与神同在,并且与他人同在。

实践中的神学:环境保育

环境保育是将实践神学的关注,延伸到神所创造的大自然。 2017至2023年间,我在《院讯》撰写了四篇有关生态神学的文章,6 祈盼「浸神」这个门徒群体,活出创造主的心意,就是与万物一同庆贺神的复和福音,并且过简朴、知足、自制的生活,不纵情恣欲,贪得无厌,以致伤害邻舍和地球。

「浸神」将环境保育的研究和关注,进一步落实在校园生活。学院在2018年成立「校舍环保研究小组」,负责研究及推动有关学院的能源效益、减废回收、绿化校舍等事宜,并成功落实各环保方案,在西澳校舍各幢大楼的天台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施,又收集本院的厨余制造成有机堆肥。

实践神学的理念

「浸神」十数年来在实践神学的路上勉力学习,不断前行;我们从「宣讲」、「宣教」、「教牧关顾」等课题,进入「社会关怀」及「青少年牧养」,再朝向「环境保育」,一同建立了一代仆人领袖。

这些细水长流的努力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一直以来,「浸神」竭力培养教会领袖,希望他们能在教会中装备弟兄姊妹,一同迎接当下的挑战,并展望将来。十数年间,「浸神」正逐步建构教会的实践神学

话说回来,「实践神学」究竟是什么?有些人认为实践神学只是圣经和神学信念的实际应用。他们认为神学(例如系统神学)趋向建构抽象的理论,如鹰展翅翱翔,高高飞翔在生活之上,为人提供壮阔的视野,叫人把这宏伟的愿景应用于生活。相对来说,实践神学则可以说是「一次性」的神学,要不断重新发掘其任务和方法。因此,这必须是灵活和临时的。

然而,这种说法把实践神学看得过分简单了。实践神学不仅关乎实践的领域,也不是思想体系建立之后的工作,它本身就是一门神学。实践神学工作者佛雷斯特(Duncan Forrester)指出,实践神学关注的包括:人要辨别神在世上的作为;从神学角度考虑人类行为和时事;关注教会的存在和活动;关注基督徒的实践。7 迪恩(Kenda Dean)将实践神学描述为神学的一个分支;实践神学不仅解释神圣文本和传统,而且指导「忠诚的践行」(the faithful walk)。8 布朗宁(Don Browning)提出,所有神学都是实践性的(practical):神学是一种实践智慧(phronesis)。实践神学是「真正地做神学」,以阐明基督教信仰的实践,好面对和解决生活的具体问题。9 这关乎忠诚生活的基督徒的神学洞察力和行动。是故,实践神学不仅是理论的应用,必须以某种方式深地参与神学,在多种脉络下思想和实践神学,好让神学通过行动向世界说话。欧斯孟(Richard Osmer)指出:实践神学是神学的一种;它使用神学的概念、方法和资源来建构神学,并且跟其他领域对话,包括艺术和科学。10

在「浸神」,我们有不少时候批判地谈论欧斯孟的想法。佘枝凤博士、林国彬牧师及本人都曾教授他的思想。欧斯孟的实践神学方法由四个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描述性─经验性任务」(the descriptive-empirical task)、「解释性任务」(the interpretive task)、「规范性任务」(the normative task)和「务实性任务」(the pragmatic task)。第一,「描述性─经验性任务」提出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11 务求确定特定情况的事实。12 第二,「解释性任务」提问:「为何这样发生?」13 务求通过各种理论、模型或反思来理解实情。14 第三,「规范性任务」提出:「应该是怎样?」15 务求通过反思圣经文本、教义传统、道德标准、良好实践模式来确定规范。这是一种「先知性辨别力」。第四,「务实性任务」提出:「我们可以如何回应?」16 这不仅是要解决问题或实施一些纠正程序,还需要开展一个整体的、变革性的过程,以改变教会事工。

实践神学:不停实践的神学

这十四年间,「浸神」逐步建立具有「神学智慧」的实践神学。近三年,我越来越相信实践神学尤其能够恰切地、彻底地帮助教会对当下的特殊时空。一个实践神学的模型,像欧斯孟提出的模型,能让教会领袖展现神学的实践智慧。它邀请领袖们反思圣经、神学和当前的社会脉络,让各领域互相对话,并着眼于良好的实践。事实上,「实践神学」更像是个动词,而不是个名词,是指向「正在实践神学」(practicing theology)。实践神学从描述的分析任务开始,必然体现实践(praxis)中的神学。实践神学其实现任务(performative task)的高潮是人见证神在当下的工作,更新我们的信心和理解,又更新我们的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宣讲的学院.宣讲的灵性〉(2010年7月)、〈福音使者的宣讲〉(2010年10月)、〈牧人关顾的宣讲〉(2011年1月)、〈先知的宣讲〉(2011年7月)、 〈谈「宣讲」与「毕业讲道」〉(2017年4月)、〈神学智慧的锻炼:宣讲〉(2018年4月)、〈朝宣讲的方向再迈进〉(2019年1月)。
2〈门徒群体的宣教使命〉(2011年10月)、〈作门徒的宣教使命〉(2012年1月)、〈宣教使命与圣灵〉(2012年4月)、〈殷切款待──践行宣教的整全使命〉(2012年7月)、〈整全的宣教使命──贫穷人的福音? 〉(2012年10月)、〈「非贫穷人」的贫穷〉(2013年1月)及〈从「站在穷人那边」到「生命的医治」〉(2013年4月)。
3〈「宽恕」的教牧学〉(2013年10月)、〈由殷切款待到宽恕的教牧神学〉(2014年1月)、〈灵性关顾与精神健康〉(2014年4月)、〈关顾者的一份「理解」──同理心〉(2014年7月)、〈同理心的聆听〉(2014年10月)、〈关顾与祷告〉(2015年4月)。
4 〈教会的辨识〉(2016年4月)、〈我们的心尊主为大〉(2016年7月)、〈教导公义〉(2016年10月)、〈再谈行公义:尊主为大.与神同行〉(2017年1月)、〈悲伤的季节〉(2019年10月)、〈悲伤季节中的思考和相信〉(2020年1月)。
5〈展翅腾扬.跨界传承信望爱〉(2022年1月);参〈从青年神学教育营说起……〉,《院讯》2022年4月号。
6〈谈生态和平〉(2017年10月)、〈绿油油的福音〉(2020年4月)、〈活在其中〉(2022年10月)、〈神看一切所造的······都非常好〉(2023年4月)。
7 DB Forrester, “Can Theology Be Practical?” in Practical Theolog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 F. Schweitzer and JA ven der Ven (Frankfurt: Peter Lang, 1999), 22.
8 Kenda Creasy Dean, “We Will Find the Answers as We Go: A Response to Chap Clark's Youth Ministry as Practical Theology,” Journal of Youth Ministry 7.1 (2008): 39.
9 DS Browning, A Fundamental Practical Theology: Descriptive and Strategic Proposa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6), 15.
10 R.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8), 163.
11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2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24.
13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4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85.
15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6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