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的话
曹伟彤院长
站在耶稣基督那边
自由.冲突.选择
这半年,我在教会跟弟兄姊妹思想「自由」这个题目。这是我喜欢的课题,也是自己博士论文的主题。圣经谈论的「自由」有别于世人所追求的。这自由是要叫人脱离(free from)那些使人生命枯干的状况,最终叫人认识、爱慕、敬拜、享受神(freedom for God),并且是为要他人得着益处(freedom for others) 。
吊诡的是,自由的人却无可避免要面对人际冲突。对于冲突的处境,约书亚记五章13至15节可给我们一点启迪。经文记述,预备攻打耶利哥之际,约书亚遇见一个人,手里拿着拔出来的刀。约书亚问他是属于我方,还是敌方。那人回答:「不是的,我来是要作耶和华军队的元帅……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的。」(14-15节)意思是:「我不是在你这边,也不是在你敌人那边!我是在神那边。你所站在的地方是圣地。」面对冲突,我们不能要求神站在哪边,反而自己要勇敢地站在神那边,跟从祂,在祂那里得自由,在自由中缔造和平。
三幕剧:冲突的故事
路加福音九章46至56节也是关于人际矛盾冲突的故事,亦可应用于教会的情景。这段经文可以看成一部三幕剧。第一幕,我们看见门徒聚在一起,争论谁最伟大,为地位而起纷争。这叫人惊讶吗?他们不该是属灵领袖,不该是温柔谦卑吗?或许,这也不难明白。其中一个起因可能是自负(egos),也就是自恋。无论是耶稣的门徒,还是我们,人往往喜爱被人尊为伟大。只要有几个自负的人共处一室,或一同开会,便容易触发冲突,产生恶事。
耶稣看见这样的人性状况,想必摇摇头,告诫我们:事工不是要让人自我膨胀,叫人骄傲,而是叫人谦卑。门徒做的是世人不看重的工作。如果你渴望的是演讲时人山人海的场面、有万千群众跟随你、受弟兄姊妹膜拜,那么,跟随耶稣基督就不该是你的选择。这个世界,最不受尊重的人可以就是那些遵行神的话、效法耶稣基督榜样的人。耶稣基督把一个孩子拉到身边,说「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48节),颠倒了人们对地位的传统观念。
权力与党派
第二幕,约翰随即回应。他似乎很担心耶稣的领袖标准,并且想知道圣工的明确界限,于是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你。」( 49节)约翰的意思是:这是个外人,不属于他们的门徒群体,没有资格以耶稣的名义赶鬼。这个人竟然做他们的工作——释放人的工作。圣工岂不要有界线吗?
这里,我们看见人的心灵冲突和人与人的冲突。我们都想行善,行公义,却在过程中经常发现自己跟自己斗争,跟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斗争,甚至变得不仁不义。为什么?这可能因为心里狂傲的欲望作祟,贪图地位、权力、名誉。因此,有些人认为冲突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权力的问题。门徒想运用权力,舞弄他人。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人结党结派的倾向。我们往往喜欢「埋堆」,自己圈子以外的人即使与邪恶斗争,我们也不乐见,也不为他们的善行而庆贺;甚至对不拥护自己党派立场的人,欺凌、批评、污蔑。
看见这样的人性现实,耶稣对约翰说,其实也是对我们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50节)这是神的工作。神圣的工作比门徒更伟大。神在哪里工作,人都不应该抗拒,而应该感恩。
救命与灭命
第三幕,耶稣「定意」前往耶路撒冷。即使面对群众的压力,祂也不偏离神设定的道路。耶路撒冷是祂的目标地,祂将要在那里受死、被钉十字架,其后复活、升天,完成救赎计划。
耶稣派遣门徒先到撒玛利亚一个村庄做准备。可是,那里的人拒绝门徒,不欢迎耶稣。这叫门徒生气,特别是雅各和约翰。他们问耶稣,要否命令火从天上降下,烧掉他们。耶稣转身责备他们:「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55-56节)
耶稣没有道出责备他们的原因,但从上下文推敲,或可知一二。门徒可能被权力的欲望和党派之见蒙蔽了双眼,只是看见被撒玛利亚人拒绝,看不见当下的挑战和真正的敌人,也看不见耶稣到耶路撒冷的目的:「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是要救人的性命」。
今天的冲突故事
现在,我们思想今天的冲突故事。一般来说,我们要避免冲突,可是我不认为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毕竟,初期教会里,使徒彼得和保罗都要处理混乱的情况。与世人相同,耶稣的追随者有时也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来处理,就以信仰耶稣基督的方式去面对。我们要反思自己的信仰和生命状况。我们的冲突是否由于自我自大、有人爱好权力而弄权,或门户之见、党同伐异?
我看见基督徒群体有时因彼此斗争而臭名昭著,甚至导致群体分裂,使人质疑他们的信仰。我们从哪里学会如此卑鄙的战斗方式?或许,基督徒是从某些政客的权力斗争,学习应对冲突的方法,于是为要取胜,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玩弄手段。他们抛弃美德,认为美德是软弱的表现。他们抛弃了主耶稣基督身体力行的教导,认为跟从耶稣基督的做法,是软弱无力,是曲高和寡的神话。他们寻找更强大、更有效的工具来实现目标。
讽刺的是,这却是叫人走向失败的道路。显然,仅靠激烈的斗争、高明的手段并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实际上,采用基督良善/ 德性的方式,才是解决冲突最有效的途径,带来持久的变革。
站在耶稣基督那边
什么是基督良善的方式?
马太福音第五章说出了耶稣基督的立场。我们要选择祂的立场,站在祂那边。这立场跟祂所说的八福(3-11节)息息相关。八福提及八种美德和美善(虚心、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使人和睦、为义受逼迫)。第五章结束时(38-48节),耶稣挑战追随者要爱仇敌,不要以牙还牙,因为这只会使仇恨倍增。黑暗无法驱逐黑暗,只有光才能。仇恨不能驱除仇恨,只有爱才能。
温柔谦和
我们站在耶稣基督那边,又该如何面对冲突?我们可按圣经的亮光行事,我从八福抽取了其中三个重点:谦和、仁爱、公义。
首先谈谈谦和。八福中「温柔」的人,就是谦和的人。在困境中,他们寻求神,倚靠祂,并且对人柔和。即使被骄傲的人苦待或看扁,他们也不被激怒。 「谦和」不是向现实低头,而是认识自己的限制和处境。谦和的人不会因此怨天尤人,叫苦连天,反而视现况是人向神效忠的舞台。他们祈求神赐下恩典和智慧,使自己在其中继续成长,并且相信神的信实和公义。因此,「谦和」是对神的信心,是信靠的行动,是成熟生命的表现。
相反,谦和的人也不去管控他人的生命,因为这是神的工作。他们不扮演世界中的主人,不会喧嚷不休要求自己成为家庭、教会、社会的中心点,因为他们清楚了解自己的角色,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点缺点。他们知道自己所有的力量都是从神而来,明白神并不需要我们,只是出于恩典才使用我们。
谦和的人愿意虚心接纳他人的观点。他们努力明白别人的论点,并且提出批评时是小心翼翼的,因为知道大家都是有缺陷的人,所以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谦卑,效法基督的谦卑。谦和的人也是清心和诚实的。对于争论的事情,他们会做好功课,了解事实,并且就相关问题与对方进行对话,努力建立共同事实,在真理的基础上解决冲突。因为正如耶稣所说,真理使人自由(约八32)。
无论什么景况,谦和的人都信靠神,遵守耶稣基督的训诲,以良善的方式应对问题。
仁爱公义
其次,谈谈仁爱和公义。仁爱的表现是「哀恸」和「怜恤」。面对冲突,我们往往只看见对手的缺点,很想指出对方的不是,但仁爱的人却仰望神的帮助,尝试寻找对方的优点,以同理心了解对方的看法,竭力促进彼此的谅解,化解矛盾,缔造和平。
仁爱也与公义、正直息息相关。这使我想起使一对欺哄自己、又欺哄神的夫妇。使徒行传五章1至11节记载,亚拿尼亚和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把价银捐给教会,却向彼得诈称那是全部价银,其实私自留下了几分。彼得先后当面指斥亚拿尼亚及他妻子,他们不但欺哄人,更是欺哄神。听见彼得的话,两人先后仆倒断气了。
对现代人而言,彼得与这对夫妇的对质是「不识做」(不识相)。 「识做」(识相)之道是减少彼此的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识做」就是要安抚和帮助教会中的「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减少他们的不安。 「识做」是要「合乎人情」。 「合乎人情」的牧养是运用当代心理学的成果,视这对夫妇跟所有人一样,总有人性的问题。人人说谎、贪心、偷窃,基督徒也如是。然而,彼得在亚拿尼亚夫妇面前拿出真理的镜子,叫他们不得不对神诚实,对人诚实,对己诚实。
其实,彼得的做法才展示出真正的牧养,因为真正的牧养包括对付罪恶。若罪恶存在,人就没有生命,教会也没有生命。坦诚的对质是爱,是要使人知罪而悔悟,获得救赎。
有位神学家讲述了这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坚持坐在一个蛇群出没的地方。有两个成年人知道了这事,却有不同的反应。其中一人说:「不可让男孩坐在那里。假如他不听,就严厉教导他,强行拉走他,甚至打他,总要使他离开那个有致命危险的地方。」另一人却说:「不,由他吧!不要打他,不可伤害他!」后来,小孩继续坐在那个地方,最终被蛇咬死。究竟哪人才是有真正的恩慈?那指斥孩子的人才是真正关心他,以他的福祉为首要的考虑。真正爱心的对质带来真正的悔改和救赎。这也是「饥渴慕义」的实践。 「义」是神眼中正确的操守。
深愿我们靠主学习谦和、仁爱、公义这些美德。无论今天或将来,面对种种矛盾冲突,我们都要站在耶稣基督那边。求圣灵保守我们的心,增长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常常怀着信心和盼望,坚持做美善的事,不以恶报恶,尊重所有人,又帮助弱者和受苦者。阿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改写自笔者在本院开学礼(2024年8月27日)之演讲稿。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