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群体

访叶敬德牧师在本院担任义务实习督导、刚在上月回校主讲专题讲座的叶敬德校友,已踏上事奉路途二十多年。一九八四年,在快要完成「浸神」的道学硕士课程时,他已开始在香港浸会学院的校牧处担任基督徒学生活动联络主任的工作。三年后他申请休假,前赴美国修读神学硕士。毕业后一年,他接续往英国进修。没想到在那里取得博士学位后,他还是返回这所院校任教,更没想到经过十多年无风无浪的教学生涯,去年神竟引领他重返原初的校牧处──这一趟,他却是当上校牧,这一趟,他面对不曾遇上的挑战……...
阅读更多

不再平淡

访刘福全牧师刘福全校友于一九五三年获取圣经科文凭,是本院第二届毕业生。已届七十六高龄的刘牧师,今天仍经常以洪亮的声音在讲坛上证道,仍以自由传道者的身分在十多家教会往来服侍。毕业时才廿三岁的他,从二十世纪有点古旧得褪色的五十年代,一步一步地走进廿一世纪资讯科技爆炸的年代──那一步一步走下来的,是一条五十多年披戴着主恩的事奉路。 ...
阅读更多

毕业以后……

今期《院讯》访问了老、中、青三位校友,与读者分享他们事奉生命里的种种经历和体会。他们毕业后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尽管物换星移,岁月流转,主恩却依然不变──主的恩典在祂仆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祂的预备总是恰到好处。
阅读更多

与圣经的人物和时代认同的难题

梅智理(Jerry E. Moye) 旧约及灵修学教授作为传道人,也作为教授圣经和神学的老师,我们面对一个必然遇上的难题,也是一个很好的难题,就是我们必须来回于理论性的学术研究和知识的实际应用之间。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笔者作为圣经教师、顾问牧师兼传道人,曾尝试把圣经研究与释经的问题和灵修学贯串起来,从中得到不少帮助。我们一方面注重正确的释经法,防止滥用信仰群体这件基本工具,另一方面也注重一种健全而充实的灵修学,好让我们对神更加敬畏,为人正直不阿。 ...
阅读更多

五十五周年院庆

神引领「浸神」踏进了第五十五年。 五十五周年院庆,是谦卑俯伏、再次数算主恩的时候。 上期《院讯》报道了本院在3月18日下午举行了五十五周年感恩崇拜。我们感谢不少与本院多年同工同行的支持者、捐献者当日前来西澳校园,与全院师生一起献上感恩和颂赞。 ...
阅读更多

有关旧约伦理学的一点反思

黄福光旧约副教授伦理学本质上是一门跨学科的科目。举个例子,在讨论堕胎这个议题时,除了要对哲学、社会学及圣经的教训有足够知识,还要对怀孕和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同样,在探讨基因治疗的一些议题时,除了要对入手的学科有所认识,还必须认识所涉及的各样科学。旧约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范畴,它探讨旧约的价值观、假定和实践,察看它们与今天人们所面对的议题有何关联。 「旧约伦理学」这名称并不意味要忽略其他学科,它只是意味要从旧约圣经的观点去讨论当今的议题。在学术上,这样探讨伦理会有「弄错时代」的毛病,因为旧约时代与现今的时代本来就不可以比较。不过,旧约伦理学的存在和实践的合法性乃是神学性的:神的话语能超越时间、文化和地域。 ...
阅读更多

生命的重心

陈之虎道学硕士课程一年级《标竿人生》这书第一段的反省是:生命的重心不在于你! 信主二十多年,信仰告诉我:生命的重心不在于个人的成就或金钱,而在于上帝的心意,由祂来差遣,完成祂要在我生命中成就的事情。上帝对每一个信徒都有独特的心意和计划,因此,每一个信徒都应该认真寻索,仔细思考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安排和带领。这非一时一刻的领受,而是回顾整个生命路程,用心去反思和诠释,从而明白祂至善的美意。 ...
阅读更多

浙沪之行──文化与信仰反思

周佩珊神学硕士生感谢孔宪绍博士员生进修基金的资助,让我有机会在曹伟彤副院长的带领下,与林诺欣和贺志勇同学于去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到杭州和上海一行,探访当地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神学院,与国内教授及学生分享交流。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国内师生对深层的人文精神如世界观、人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整个行程中,我又察觉到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所代表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正无孔不入地渗透国内,而且对于他们所关心的人文精神正构成长远的威胁。这次学术交流与文化考察不但扩濶了我的视野,更引发我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对中港两地文化作出思考。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