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神」与「院长参议团」

曹伟彤院长Joshua Cho President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的「院长参议团」(「参议团」)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参议团的发展放缓,成员彼此见面交流的机会亦逐渐减少。直至2009年,我重新招聚参议团各成员,每年举行定期聚会,情况才开始改善。经过十年时间,喜见成员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且日益能够发挥参议的角色。由于大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每年聚会的讨论气氛都相当炽热兴奋,成员热情投入,将所知心得倾囊相授,毫不吝惜。 ...
阅读更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李江勇道学硕士Li Jiangyong (M.Div.) 李江勇与曹伟彤院长不忘初心记得刚来到「浸神」,老师不久就安排内地同学介绍自己。当时,我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来意:我来「浸神」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好传道人;在讲台上供应扎实的信息,好好牧养信徒。这两年半,我的目标非常清楚;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我不断努力学习,在灵、德、智、体、群等五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
阅读更多

我怎样学「做神学」?

王嘉豪基督教研究硕士Eric Wong (MCS) 王嘉豪与其他同学回顾三年多的学习生活,神学装备不单使我在知识层面上有所得着,还让我更有力服侍教会。神学院的教导让我意识到「认真思考上帝、认真传讲上帝、认真见证上帝」,是我们作为受造物应有的责任,是我们受造的真正目的。对基督教群体而言,神学是重要的,因为这关乎我们如何认识上帝,如何认识身旁的他者。 ...
阅读更多

信仰.寻求.理解

邓学骏道学硕士Michael Tang (M.Div) 寻找信仰答案还记得申请入读「浸神」面试时,院长问我为何要入读神学院,对神学院的学习有什么期望。当然,入读的首要原因是上帝在我身上的呼召。至于对学习的期望,我记得那时心里有好几个问题,期望读神学能给我答案。依稀记得其中两条问题:「什么是教会?教会应当是如何的?」和「什么是团契?团契应当是如何的?」这些问题都是由我的事奉和信仰经历所引发。当时年少又未受过神学训练,我以为神学院必然是寻求解答这些问题的地方,自己必定能够在这里找得答案。 ...
阅读更多

神学之路

方憬仁道学硕士Fong King-yan (M.Div) 方憬仁与太太泳梅及儿子活言为了回应上帝的呼召,我与妻子泳梅于2016年8月一同开始在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修读神学课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我踏上了传道的路。回眸过去匆匆的三年,施恩典的上帝在其中留下了什么痕迹呢?若要形容这三年,我会说:神学之路是陌生的、凶险的;同时,神学之路又是使人蒙爱的、丰盛的。若非上帝的保守看顾,我敢说,自己是不能踏上这条神学之路。 ...
阅读更多

毕业生走过的神学之路

弟兄姊妹蒙神呼召,进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踏上「神学之路」。在这条路上,除了学习神学知识,锻炼牧养技巧,培育属灵品格,同学还在门徒群体的团契关系中学习「隐蔽课程」,经历神的爱和医治,又反省自己与神、与他者、与群体的关系,并且不断以信仰寻求理解,践信于行。祝愿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好的传道牧者! ...
阅读更多

无能中的事奉――从但以理书一章1至6节看处身香港的我们

黄福光旧约教授Wong Fook-kong Professor of Old Testament 八月,本院神学硕士的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今天坐在这里上课,且学习的是古代近东的世界,是否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他们表示同意,觉得学习这些几千年前的东西,跟今天水深火热中的香港没什么关系。为了鼓励他们,我说了这个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求学。当时我们夫妇与一对从香港来的基督徒同学夫妇是很好的朋友。不幸地,这位同学的太太癌症复发,并且知道痊愈的机会很低。有一天,我打电话给这位同学,刚巧他不在家,接电话的是他的太太。我就在电话中问候她的病况,她明确地回答:「如果这最后一次化疗也不成功,我就必定没希望活下去。」她边说边哭。我很想安慰她,却不知如何开口,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无能。那段日子,这「无能」的感觉非常强烈,觉得我所学、所知的一切一点都不能帮助她。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