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片段

今期《院讯》透过本院十多位神学生的分享,邀请读者进入「浸神」校园,来到我们当中,体会一下同学多面向的校园生活。 上课同学每学期修读六至七科,每周上课约十六至十八小时。 「上课」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到底课堂上的学习、师生间的相处是怎样的? ...
阅读更多

回应

近年,香港已有多所神学院陆续开办哲学博士、教牧学博士课程,我心里想:为何「浸神」仍迟迟未开办博士课程呢?相信这也是不少同学、校友、教牧心里的期待。 最近,从老师口中得知「浸神」快将开办神学博士课程,我着实为学院和神学生而感恩,也为教会和教牧而感恩。对「浸神」而言,这标志着学院在培育教会接棒人的重要使命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我相信新课程将秉承学院一贯重视的教学理念,也就是结合教导、研究、牧养的训练,一方面栽培将来能投身神学教育的教学人才,另一方面亦提高在职教牧在教导、牧养职事上的质素。 ...
阅读更多

走在年明路上——对教育与神学教育的反思

周佩珊遥距教育课程主任屈指一算,我走在年明路上,今年刚好十年了。年明路带我走过三年道学硕士、三年神学硕士的晴天雨天,又一路领我走进遥距教育课程,成为这部门的同工。对我来说,年明路是一条通往教育的路途,带领我在「浸神」接受神学教育,进而在这地方事奉神。窄长的年明路,穿插着老师、同工和同学的身影,在今年8月底开课的日子,路上更添上不少新足印。这群新踏上年明路、预备委身全职事奉的新同学朝气勃勃,为年明路上的「浸神」景致,增添一番新气象,也引发我对教育与神学教育的思考。 ...
阅读更多

新一页

区绍贤道学硕士三年前的盛夏,我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在「浸神」开展人生新一页。我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是因为从上帝而来的呼召非常明确,而我心里也有很实在的平安和确据。可是,由于居所距离神学院相当遥远,上学后每天花在舟车往还的时间不少,身体难免感到疲累。况且放下书包已有差不多二十年,加上自己年纪不轻,要重新投入新环境,去攻读一个全时间课程,着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还有,在紧凑的学习之外,尚要适当平衡家庭生活、教会事奉,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以上种种的困难和压力,究竟自己是如何走过去的,现在回想起来也无法一一记清,只知道上帝的恩典在这段期间一直没有间断,更是越来越丰盛! ...
阅读更多

无悔

罗明远教牧学文学士还记得在一年级的一个早会之后,刚巧碰上曹伟彤院长,言谈间他问我有否后悔入读「浸神」。当时我答:「没有。」如今,在「浸神」这个大家庭生活了四年,我更加衷心感谢上帝,感谢祂带领我进入这所神学院,在这信仰群体之中学习和成长。 ...
阅读更多

「浸神」岁月

贺志勇基督教研究硕士历代志上二十九章15节记载了大卫的说话:「我们在祢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列祖一样。」意思相同的说话,在创世记、诗篇、希伯来书都曾出现。这些言词尤其叫我感触,因为我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我独自到香港求学,倍感旅途的风霜。有时候,看着校内的刘粤声纪念大楼,我心里想:「当年一群迁徙香港、创立『浸神』的先贤,会不会也一样感受到旅途的风霜呢?」神就是这样,把我们放入这大潮洪流中,让我们在旅途上经受各样历练,也在不同的驿站获取补给,在那里栖息、疗伤、加力,好让我们深知这信仰是真实的——主耶稣不仅叫我们得生命,且得的更丰盛。 ...
阅读更多

被选上的「渔家女」

黎淑芬道学硕士一年级「渔家女」的小小心愿「我的肺腑是祢所造的,我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诗一三九13)我深深体会这节经文的意义,因为我出生于一个信主的家庭,在母腹中已跟随母亲到教会去。能够从小接触福音、认识主耶稣,是父母给我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祝福。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