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不配」?
罗洁盈
实践神学科助理教授(崇拜与圣乐)

攻读神学期间,发现很多神学家都很着重「信仰寻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我进深研究崇拜与实践神学时,看见教授崇拜神学的老师,如维特弗利特(John Witvliet),1 还进一步应用这个格言于教会传统、音乐和崇拜牧养的层面。于是我加倍留意祷告的内容,看看它们是否能够表达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以及我们对主的信心; 并且,探究信心在当下的处境如何能够把我们的祷告与教会群体的生活见证,结连起来(Lex Orandi, Lex Credendi, and thus Lex Vivandi)。2
福音派堂会虽然较少把公共崇拜的祷文写下来,但是崇拜领导者祷告时,总会无意间采用一些常见的祷词。有些信徒习惯在祷告结束时,加上「祷告不配」一语。如此一次又一次地说「祷告不配」,会否削弱我们对主祈求的信心呢?教牧不是应该鼓励信徒,肯定自己是上主儿女的身分,放胆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吗?究竟这么说「不配」的祷告,是源自哪些圣经解释或教会历史传统?3
「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对观福音里,马太和马可都记载了一件事:耶稣退到泰尔、西顿的境内时,应允了一位迦南妇人「不配」的祈求,而且还盛赞她的信心大。这位名不经传的妇人多次恳求耶稣,因为她女儿被鬼附得什苦。耶稣起初没有回应这外邦妇人的请求,直至她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参太十五21-28)这个妇人对主的再三恳求,可能是人对主最谦卑的例子。她没有因为被说是「狗」而愤怒。出于母爱而求救心切的她,即使遭受门徒阻挠,以及耶稣看似冷酷无情的回应,仍然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一次又一次谦卑地祈求耶稣:「主啊,帮助我!」
打破「安全距离」:俯伏在主脚前
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载,上文讲述耶稣因为洗手的问题,与法利赛人和文士起了争执,其后祂对众人说:「出口的乃能污秽人」。耶稣作为弥赛亚,当时仍未能使自己本族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得着从内而外的改变。接着就是记载耶稣离开以色列境界,遇见这位外邦妇人锲而不舍哀求的故事。对比耶稣在「以色列家」看见的那些迷失或小信的羊,这位迦南妇人却全然相信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即救主弥赛亚。圣经描述她不用带女儿来摸耶稣的衣裳,耶稣只是说话,那一刻她女儿就好了。这不仅预表外邦人也必得救,也表明旧约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要在耶稣身上应验。
一直以来,犹太人很重视自己的民族身分及各项洁净条例,所以跟那被视为不洁的外邦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不用说是跟那拜别神的迦南人交往了。回顾旧约历史,约书亚昔日征服了迦南,但历代以来,以色列仍有人与迦南人通婚,还拜他们的神明,以致民族内部产生张力。
昔日约书亚攻陷迦南,取得应许之地时,声势浩大;相反,道成肉身的基督却低调地退到泰尔、西顿的境内,马可福音七章24节形容耶稣「进了一家,他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然而,这位妇人听见耶稣的事,相信这是她的盼望,于是来到耶稣那里,并俯伏在祂脚前。 「俯伏」一词在原文的意思,就是敬拜。由于这妇人迫切恳求,耶稣停下来,最终回应她:「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耶稣还称赞她的信心大。我们来到主面前,是否有同样的信心?是否有如此虚己的态度?这迦南妇人跪拜主,显示她心悦诚服地降服于主,全然仰赖基督的权柄和能力。
谁「配」领受主的身体和宝血?
接下来,我们从这段经文来理解一段名为「谦恭近主」的祷文,4 这是基督教各宗派的主餐礼文经常采用的;这祷文首见于1548年英格兰改革领袖克蓝麦(Thomas Cranmer)的主餐礼文。盼借此帮助弟兄姊妹在祷告和应用的层面,理解「不配」的祷告是表达什么意思。
首先,祷文的中心是:「我们即使拾取圣桌下的零碎也是不配的。」单纯看这一句祷文,是否与这位迦南妇人信心的回应有分别?按礼仪程序,此祷告之前有认信、认罪和羔羊颂,之后有主餐的邀请,那么这句祷文是否有点「反礼仪」?难道不怕会众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感到「不配」而不前来领主餐吗?
若从文学角度来看,经文采用了「夸张法」,妇人自喻为家中的小狗拾取桌下的零碎,是「虚己」及谦卑的表达。与祷文一样,两者皆是以谦卑的态度来到主面前,乞求主开恩怜悯我们这些罪人。其实祷文的上一句也表达了这个意思:「慈悲的主,我们来到主的圣桌前,不敢靠自己的义,惟靠主的大恩典。」
正如耶稣在山上的宣告:「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太五3)若从神学和崇拜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这祷文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我们本是灵里破产的(poor in spirit),在主面前是个乞丐。这祷文帮助我们开口承认,我们极度需要上主,须投靠祂恩典的怀抱。正如保罗所说,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在圣洁的主面前都是罪人(罗三9),没有一个「配」来到主面前,惟靠上主的恩典和怜悯。
启示录的敬拜给信徒的启示
圣经中的启示文学讲论救恩时,往往是正邪对立,黑白分明。在启示录五章1至10节,约翰提醒我们,不要为属地的事情太难过或被它们缠绕,却该为自己当下看不见耶稣而悲哀。为什么这么说?按经文的描述,约翰看见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许多异象,但起初却看不见基督,没有人能展开那书卷和那七印,所以大哭。然而,当他看见羔羊站在宝座、四活物和众长老当中,悲哀随即转变成喜悦和敬拜。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长老各拿着琴和盛满了香(即众圣徒的祷告)的金炉,俯伏在羊羔面前唱新歌:「你配取得那书卷,拆开它的封印,因为你曾被杀,用你的血,从所有的部落、语言群体、人民、国家买赎了人来归于神,使他们成为我们神的王国和祭司,他们将会在地上为王。」(启五9-10,环球圣经译本)
当我们强调「信徒皆祭司」的身分(priesthood),经文也强调我们要承受天国,在地上掌权作王。然而,要在地上学习和唱这首充满信心和盼望的终末颂歌,过程仍然充满张力。特别是人面对极端的困境或亲友离世时,我们「会」唱这歌吗?有什么歌可以陪伴那些仍在世上、陷于困难和哀痛中的家人和亲友呢?
排练今年的圣乐培灵会「天启视野‧得胜羔羊」时,学院诗班尝试以戏剧读经的方式,演绎启示录第十四章所描述的终极敬拜。故事要从启示录第十二章开始,当中涉及不同的角色和场景,包括红龙与妇人之争,以及海兽和地兽迫害那些不愿折服的信徒。兽模仿基督,软硬兼施,要引诱信徒归顺它。然而信徒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也因为自己所见证的道(启十二11)。
神爱世人,上主的恩典和怜悯是白白赐给人的,但是终极敬拜所献上的这首「羔羊之歌」大合唱,却不是所有世人都会唱。经文启示这属天敬拜的天国诗班,只有(exclusively)跟随基督的人才能唱这歌。 「除了从地上买来的那十四万四千人以外,没有人能学这歌。」(启十四3下)这是一首关于救恩的歌,宣告羔羊终必得胜。信徒得胜是靠羔羊的血;这血能发挥救赎的功效,这不只是过去式,而是现在进行式。靠着基督,与祂复活的身体联合,教会也成为属天敬拜的群体,等待天国完全降临。
谦恭近前的「善」与「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见主的临在吗?神学和诗歌都告诉我们,这世界非我家! 「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张力仍在,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到神的国度完全彰显。
每逢周一回学院,举目所见,可以用「无所不在」(夸张的文学表达)来形容那些周末假日来学院附近的石滩「斗风筝」的游人遗留下来的痕迹。我们不时被飘到饭堂、礼堂门口的风筝线缠住脚步。即使我们愿意做好邻舍,常常清理散落在校园内的风筝残骸,但西澳校舍的玻璃窗外,以及沿路的树上,仍然经常挂着很多断了线的风筝。路过的人步步为营,恐防被风筝线刮面。不论众同工多么努力,戴上手套清除那些风筝和线,甚至设法筑起高台来替他们收拾残局,一周复一周,仍需要努力不懈持续去做清理的工作。然而,主让我从中看见最感恩的事情:我们有同路人,一路上彼此提醒并同行,共同筑梦,互相守望。
在这天路历程里,相信你我也曾经有自感「不配」的时候。这内省与悔改的经历,让我们体会在生活和事奉中,面对挑战和机遇时,只能乞求主的恩典。当每个人都以谦卑虚己的心近前来,运用天父赐给我们各样的恩赐一同敬拜上主,好像昔日神的子民唱着上行之诗来到耶路撒冷,一同迈向锡安,我们就能瞥见这属天敬拜的景象——「神的帐幕在人间」(启二十一3)。
很感恩每年8月的属灵操练营里,能与众师长和同学同领主餐。自从2019年疫情爆发,学院已多年没有租借外面的营地举办营会。记得2023年8月底举办的那一次,很多同学都表示他们是第一次亲尝「看哪,弟兄和睦同居」(诗一三三1)的体验。同学放下暑期的实习和事奉,来到营地,腾出空间要聆听主的话语,并且学习彼此聆听和团契生活。
主餐不单单提醒我们记念祂一直以来赐予的恩惠,更是激发我们渴望在主里合一:一同专心仰望主,连于基督,发现神与我们同在的善与美。我们在主餐所领受的,从来都不是剩余的、次等的桌下零碎,而是最宝贵的——主耶稣基督的身体和宝血。纵然我们或许感到自己的祷告「不完全」,或不能即时看清主的心意;但主是慈爱的,常施怜悯的,我们只管凭着信心谦卑地前来就近祂,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哈利路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ohn D. Witvliet, Worship Seeking Understanding: Windows into Christian Practic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03).
2 「祷告的律,信仰的律」(Lex Orandi, Lex Credendi)结合信仰于生活实践,意指祷告指向信仰实践的律(Lex Vivendi)。
3 文章部分内容笔者曾于2023年9月14日在本院早会上发表。本文乃修订自笔者文章〈拾取桌下零碎——也是「不配」? 〉,该文刊载于本院校友会刊物《牧灵专讯》(第51期,2023年11月)。
4 本文依据中华基督教会惯用的「谦恭近主文」(Prayer of Humble Access)的中译,参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二零二二年基督设立圣餐日联合圣餐崇拜」的程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