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与艺术: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坚持
刘永生
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义务主任、客座讲师

全人的崇拜
基督教会是上主设立来彰显祂的真实、全善和至美。信徒在领受上主恩典、话语、拯救和呼召时,以祷告、赞颂、传扬、见证来回应祂,这就是对上主的「崇拜」。奥古斯丁谓,美是真的彰显。神既是真的本体、善的源泉、美的真相,我们崇拜祂,能否也在过程中发出光辉,反映祂的神性,陈述祂的作为,便是我们有否真正事奉祂的证据(圣经提到「事奉」是指人向神所作的崇拜、礼拜、礼仪、行动……)。
从圣经的记述,我们看见在旧约世界以至永恒里的新天新地,人集合敬拜上主时,都是透过全感官、多元媒介式对话和启应;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表情达意形态,是最透彻的沟通途径。
缤纷的艺术
美国费城当代馆(Philadelphia Contemporary)艺术总监汤普森(Nato Thompson)指出,西方社会的文化艺术,自古以来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却着眼于专门技法层面,于是有所谓「高艺术」(High Art)的出现。及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前卫的艺术家重新强调艺术应融合于生活,每种日常行为,无不就是艺术行为,只在乎行动者本身的意愿、意识和自我界定。*
这正好提醒我们,所有文化和艺术与人的关系极深,相互成就和影响。从思想、情绪、意识、行动、自我身分理解,到人际、社群、阶级、族群之间的关系,以至社会制度的各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家庭、宗教等),都有重要关连。
艺术的定义、来源和应用范畴,向来有不同的探讨角度和依据例证,故形成不同的艺术理论。但大致而言,各种理论探讨总离不开两大方面:一是呈现效果,如和谐、美、崇高等概念的判断;另一是呈现方式,即技法修习、技巧应用等的归类。
上主创造、救赎万有,是真、美、善之源,而终极的真美善状态乃以马内利——上主与人同在。人经历上主的同在,是崇拜上主的实践道路;基督教会透过传情达意的生活行动,呈现人作为受造者所承传的美善表达(Art),是崇拜活动的重要展现(Enactment)。
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
基督教会肩负使命,要见证上主的神性和作为,又要持守盼望,进入贯穿往昔、现在和永恒时空的崇拜上主的行列。这个由上主开启、众生回应的过程,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去描述(例如灵性成长、崇拜、教导与学习、牧养与辅导、传道与服侍、团契与交谊等等),显示我们在特定时空对上帝国度实现的进程有不同的强调。就神学教育而言,自然是侧重于教学、传授、研究、修习、推论、综合、发现等活动形式,要全面培育信徒的灵命、心性、意念、知识、伦理践行等各个层面。对于负责其中的艺术教育范畴的机构而言,设计、策划和开展相关的课程,并推介予教会和广大信众,是其应有而独特的配合角色。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就是扮演这个角色。本中心成立于2002年,宗旨是从圣经、神学及教会历史的智慧,帮助信徒更新对崇拜的认识,又借着多元化的综合艺术训练,扩阔学员事奉的领域和经验,提升信徒在教会的崇拜以至其他事奉上应用艺术的能力。
在此后现代世纪,人以全感官向度传情达意的洪流已经形成。本中心的课程也是朝向以全感官敬拜上主的方向发展。二十多年来,我们开办了音乐(听觉向度)、美术(视觉向度)、舞蹈(触感向度)、戏剧(多感官向度)、电子媒体(全感官向度)等课程,旨在为教会培育信徒,让他们学习以各种艺术形式来丰富崇拜的内容,充实崇拜聚会的表达。
本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筹划与各种艺术形式相关、融合的课程,不但内容广泛,题材又具深度,且贴近在地的需要。所提供的课程涵盖超过十个各不相同却又互相关涉的主要范畴:崇拜学、教会音乐事工(包括音乐艺术、圣诗学、键盘教学、歌艺训练等)、舞蹈艺术、戏剧艺术、视觉艺术、电影艺术、电子媒体、建筑空间理解、花艺、人文素养、本地戏曲艺术、曲词研习等,同时也为信徒提供书刊教材资源和教学献演场地。盼望让教会发现艺术可以成为有力的媒介,在敬拜上主、传扬福音、信徒团契、圣经教学、社区服务等多方面发挥效用。
窄路中前行
自本中心成立以来,综观这些年间教会的反应,似乎音乐课程普遍较受重视,歌唱、声乐、电琴等科目最受信徒欢迎,其余课程却常被忽略。因此,我们不断努力,协助教会更全面地应用各种艺术形式。
其实艺术形式本来就渗透在教会的崇拜聚会中。例如每项程序涉及的言词、动作和事件,及其先后次序、各负责人的分工合作,跟戏剧里的角色各有出场序、对白、走位、动静等如出一辙;又如崇拜的主席在宣召、读经、祷告、欢迎时,或牧者在证道时,都会留意声调、语气、声线力度和速度等,这也跟戏剧的表达要求相似。另外,会众或站或坐或跪,或仰首或低头或举手,种种肢体动作其实就是舞蹈的基本。再者,聚会环境的设置、空气调节、灯光音响、颜色选择、气氛营造等,亦莫不是视觉艺术、建筑艺术等的表达和延伸。本中心开办不同学科的综合目标,便是希望引起学员的兴趣,甚至带来觉醒。
另一方面,今天香港社会潮流强调功利、速成等效果导向或目标导向,有些教会似乎亦无可避免随波漂流。但论到崇拜的艺术,艺术技巧本来就需要透过日积月累、反复操练而逐渐养成的;因此,我们一直努力把握并寻找适当的时机和可以培育的对象,期盼通过形形色色的教育课程,逐渐更新崇拜的文化。为抗衡当今「娱乐至上」和「速食文化」的大趋势,本中心邀请学者、专家设计各式各样的课程,希望在大众文化价值观冲击之下,重新建构适当的词汇,重塑思考和探讨的进路,从而追寻合乎圣经和神学的世界观,借此可以判断、界定、辨识和突破时下常常混淆视听的艺术形式谈论(例如「传统」vs「现代」的伪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汤普森:导论,《文化操控》,石武耕译(台北:马可孛罗文化,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