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生命边缘时……

成兴荣

旧约助理教授

在旧约先知当中,先知以利亚是一个独特的人物。经文描述他没有经历肉身的死亡,其离去的方式更是事史无前例,与众不同。这位先知的独特之处,不单见于他在火车火马伴随下乘旋风升天,也见于他初期作先知的时候,正如列王纪上第十七章所记载的。本文先简述列王纪上这卷书的由来、第十七章的脉络和结构,然后从叙事角度探索这章经文的诠释。

书卷由来

关于列王纪上的由来,其中一个诠释的进路是将成书时间定于被掳时期。当比伦攻陷耶路撒冷,犹大国灭亡了,被掳时期的以色列人不得不为这件事寻求解释。对他们而言,被不敬虔的领袖管治已经苦不堪言,彻底失去国家就更是深层的身分危机。及至犹大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后,犹大这个名字从此在政治地图上消失,以色列人——神的选民——也被剥夺了其世世代代居于神所应许之地的权利。国家覆亡,领土被夺,这种状况亟需得到解答。被掳时期的读者需要明白耶和华的选民为何竟蒙受如此彻底的损失。

经文脉络

列王纪上第十七章介绍以利亚登场,这章经文之前刚介绍了以色列王亚哈和王后耶洗别(十六29-34)。该处描写亚哈这个王,不但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而且比以前的列王更甚。从前君王耶罗波安在撒马利亚另建神殿与耶和华的圣殿竞争,这项标志性的罪,与亚哈的恶行相比却似乎微不足道。亚哈娶了西顿王的女儿耶洗别为妻,又勾结外邦神明巴力和亚舍拉,将以色列全地陷于极大的宗教威胁之中。

而在第十七章之后,第十八章则讲述以利亚遇见俄巴底,及后又与亚哈和巴力的众先知对抗。作为单单事奉耶和华的先知,以利亚孤身一人在迦密山上与巴力先知比试先知的权能,一决胜负。结果以利亚获胜,彻底击败巴力的众先知,旱灾也随之结束。

上文指出百姓背叛神的问题日趋严重,下文描述以利亚最终胜过巴力先知,而夹于两者之间的这章经文,则描画以利亚起初的孤立无援和神的保守支持。第十八章讲述的都是较公开的事件,相比之下,第十七章主要记述以利亚遇见那些对象(例如乌鸦、撒勒法的妇人和她儿子),都是在较私下的场景(例如基立溪、西顿地区那妇人的家)。以这些地点和人物作为背景,第十七章的叙事描画三个事件,它们似乎表达以利亚如何被装备,预备他接受将要承担的先知角色。同时,这三个事件的难度一件比一件高,似乎都在考验以利亚保存生命(preserve life)的决心。

经文结构

第十七章可按照内容明确地分为三大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助于建构以利亚如何准备好担任先知角色。第一段落(1-6节)描写耶和华吩咐以利亚到一道溪旁逃避旱灾,以保性命。第二段落(7-16节)叙述以利亚遇见一个妇人,是关乎维持生计的事,而第三段落(17-24节)讲述那妇人的儿子奇迹地复活。

第一段落:不寻常的蒙召叙事

这段叙事突如其来介绍以利亚(אֵלִיָּהוּ)登场。他名字本身的意思是对耶和华忠诚,字面意思是「我的神是耶和华」。经文描写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直接对亚哈王说话,正如原文用词וַיֹּאמֶר(「他说」)加אֶל־אַחְאָב(「对亚哈」)所表达的。值得留意的是经文没有交代说话的场景,以致能够营造一种临场感,使以利亚的宣告看似近乎直接对抗亚哈王。

另外,有关以利亚的背景资料——从基列的提斯比来的提斯比人——至今仍然不详。经文介绍别的先知都是交代其家系(例如:上一位出现的先知耶户〔十六1〕是「哈拿尼的儿子」,以利沙〔十九16〕则是「亚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儿子」),介绍以利亚却是指出其出身地点,而非他的父亲是谁。而且,比较耶户和以利亚蒙召的片段,两者开头也呈现强烈的对比。耶户的蒙召叙事,以公式短语「耶和华的话临到(他)」开始(十六1),显示耶户是被动地接受神的启示。反观以利亚,经文刻画他是个积极主动的人,叙事以他表明自己对耶和华忠诚来开始(十七1)。但在铺排上,紧贴的经文却是一个看似与先知召命有些矛盾的吩咐:耶和华吩咐以利亚去基立溪旁躲藏,与人隔绝,并且要借着乌鸦受供养——根据利未记,乌鸦是不洁的动物(利十一15)。

事件的次序偏离了典型的先知蒙召叙事。先知一般都是从耶和华那里领受信息,然后传达给广大的听众;以利亚却以自己说的话作开始,然后离群退隐。虽然第1至4节展示的是个不同寻常的耶和华使者形象,但第5节向读者保证以利亚是顺从神的:「于是,以利亚照着耶和华的话,去……」(王上十七5)。尽管对以利亚的介绍和事件的次序都不寻常,但最后的这节经文能够缓解读者可能产生的疑惑,因为以利亚遵行了神叫他保存生命的奇特命令。

第二段落:顺命的大能先知

除了描绘以利亚遵从了神的吩咐,经文更在第二段落叙事的开首告诉读者,以利亚所宣告的旱灾真的实现了(7节)。叙事者借着以利亚的预言应验来突显以利亚作为耶和华的大能代理人(powerful agent)的角色。从第7至8节开始,经文则笔锋一转,采用先知宣告叙事的典型顺序。上一段落里以利亚是第一位出声,在第二段落则是耶和华的声音先发出:第8节「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这句话,表明神在以利亚未作出任何行动或说话之前,向他发出指令。这与第一段落由以利亚自己的宣告开展一连串事件,形成鲜明对比。

第8至10节的内容编排,也值得留意。耶和华给以利亚的命令有两点:去住在撒勒法,以及依赖一个妇人供养。这段叙事在第10节连续使用三个动词(「起身」、「往」、「到了」),强调以利亚立刻遵命。他到达西顿国境,接着与那妇人对话(10-12节),两人说话充满动感,十分有趣。妇人乐意满足以利亚要水的要求,但当以利亚要求食物,妇人因自身也面对一样的缺乏,所以表现得犹疑。以利亚却作出大胆的回应,吩咐妇人要先为他预备一个饼,然后才为她自己的家庭预备,并应许上主的供应不会短缺。这个保证十分重要,因为这是耶和华起初的命令没有明确提到的。经文这个编排,可能使读者好奇到底以利亚所说的会否应验。事件的结果不再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而改以单靠行动和后续的事件隐晦地证明以利亚的话是真的。最后,读者仅从叙事者的口得知那妇人遵从了吩咐,而以利亚有关食物供应的预言也应验了(15节)。

这个段落虽没有明白地说以利亚顺服神,像第一段落那样(「于是,以利亚照着耶和华的话,去……」,十七5),但他自始至终的行动都确实表明他恪守耶和华的指示。这种叙事手法邀读者积极投入经文当中,在当时难以保存性命的困苦境况下,根据以利亚的行动和事情的发展,自己得出以利亚是否忠诚的定论。同样重要的是,以利亚所宣告而叙事中耶和华却没有提及的——旱灾及用不尽的面和油;它们暗示在那构成生命威胁的处境里及保存生命的供应上,耶和华都在幕后行动

第三段落:谜题待解?

最后的事件(17-24节)开始时,经文连续用了两次וַיְהִי 来重复形容孩子的身体状况。另外,叙事者称呼那妇人不再只用אִשָּׁה(「妇人」),而转为使用הָאִשָּׁה בַּעֲלַת הַבָּיִת(「作那家主母的妇人」)。这个变化暗示她在叙事中身分的转变,由一个需要帮助的妇人,变成那在以利亚寄居的家庭中当家作主的人。重要的是,在这最后的段落首先出现的是那妇人的声音,而非以利亚(第一段落)和耶和华(第二段落)。尽管叙事者之前描述了孩子的状况,但从妇人对以利亚说的话,似乎暗示她要以利亚对孩子的状况负责。这个声音,是一个近乎指控的声音。第三个事件里,首个发声的是一个外邦妇人,她指控神的先知在保存生命的事上失职。

面对妇人的严重指控,以利亚不待妇人说什么,就把孩子从她手中接过来。他退回自己居住的楼房,私下恳求耶和华,认为是耶和华使孩子的健康恶化。经文强调这点,说「以利亚三次伏在孩子的身上求告耶和华」(21节)。此举成为这一章的高潮,因为这是以利亚登场以来首次向耶和华说话,是恳求耶和华保存孩子的性命。然而,能否成功,关键全在于耶和华的旨意——耶和华是否选择应允以利亚的恳求。结果祂应允了。

孩子回复健康之后,妇人相信以利亚是真正的「神人」。这最后的段落(17-24节)对妇人的刻画,浮现了一个叙事谜题(narrative puzzle)。虽然妇人起初把孩子的死归咎于以利亚(18节),但终于在第24节承认他是「神人」(אִישׁ אֱלֹהִים)。这迟来的承认跟情节的发展有些不协调,因为食物短缺时,以利亚已成功介入(以利亚在第14节说的话于第16节已应验),早在那时就该促使那妇人看出以利亚有那连系于神的能力。如果那时就承认他的神人身分,叙事的发展就较为顺理成章。可是,叙事却将妇人的认可留到第24节,这个迟来的承认可诱发读者思考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含有的意义。

迟来的承认

列王纪上第十七章其中一个可能的诠释,是视这些事件为以利亚的「先知职事之新丁训练营」。他必须接受耶和华给他的挑战,依靠不洁的飞鸟供养,又仰赖外邦人赒济,才能存活,最后更要恢复他人的生命。这些都是艰难的任务。以利亚惟有经过这些越来越艰巨的考验,磨炼了他对耶和华的倚靠和信心,才能成为民众的先知(王上十八)。可是,千万不要忘记,列王纪很久之后才成书,读者跟以利亚的时代已经相距甚远。因此,确立以利亚作为先知的合法地位,未必是这章的唯一中心主题。

另一个主题焦点,可能是保存生命。这连串事件当中的人物,全都面对生存的挑战。这些威胁形形色色,包括躲避敌人、粮食短缺、健康恶化等。这段叙事的主角以利亚,在一个可夺取人生命的事件(旱灾)中登场,然后在三个需要保存生命的处境里出现:保存他自己、妇人和孩子的性命。起初,他悄悄地靠乌鸦和溪水维生;后来,他与妇人接触,靠她保住自己的生计。最后,他的角色由倚赖他者保存自己生命的人,转变成保存他人生命的渠道。

经文把以利亚跟妇人和她儿子的相遇,与严重威胁他们生存的处境,互相对照。显然,妇人身陷危急的处境,加上旱灾,都很可能加重孩子的病情(17节)。如果以利亚没有出现,他们能够获得粮食和孩子得医治的机会就大大减低。有趣的是,在两次事件中,妇人都没有跟耶和华直接往来,只跟以利亚沟通,向他抱怨。到了孩子失去生命又奇迹地复原之后(17-22节),妇人才承认以利亚有神所认可的角色。因以利亚的同在,他们克服了旱灾和疾病。不过,他们并非纯粹被动地接受以利亚的帮助。妇人愿意跟以利亚分享她微薄的食物,尽管她起初表现犹疑,但此举最终使她的家与「神人」——并因此与神——联系起来。

对被掳读者的启迪

对被掳时期的读者而言,这段经文所传达的信息,或可从外邦妇人面对生存威胁时承认耶和华的先知一事上看出端倪。起初,旱灾和至亲危在旦夕,两者也似乎是出于神的手。可是,这段叙事也暗示生命得以保存,最终也是神的作为。被掳的人尝试为他们遭遇的灾祸寻求解释时,大概已从这个看似矛盾的观点中辨认出一个神学框架:耶和华既是祸患的来源,也是拯救的施行者。另一个解释策略,涉及外邦妇人的角度。对耶和华先知的坚决肯定,竟出自一个外邦妇人,这成为唤醒以色列人的当头棒喝。面对生命的严重威胁时,连外邦妇人也承认并且投靠耶和华;那么,耶和华的百姓又如何?

结语

现今这个时代应该怎样形容?不确定的世代?后疫情的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置身于前所未见的科技跃进之中,我们却也见证着人类社会的脆弱,这见诸不同领域:人际关系、国际局势、医疗健康、社会管治等。生命的不同层面都受到威胁。现代人体验到的脆弱,与圣经人物面对的生存威胁,赫然相似。有鉴于这些共通点,基督徒是否要依靠外来的声音去重新确认神在人间种种事情(不论是对生命的威胁,还是性命的保存)之中的重要位置?神的子民是否在等候别人来唤醒自己,给予当头棒喝?还是我们可以采取主动,接受时代的挑战,信靠神真实的同在和祂那赐生命的大能?因为(用比喻的说法)旱灾或许已经临到。

(陈秀媚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