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年来的蒙召者之歌
一点历史回顾
不是每个蒙召者都天生一副好歌喉,但所有蒙召者的心灵里,都有一首连系于召命的颂歌;而一群蒙召者至真的歌唱,正是「浸神」诗班、「浸神」圣乐聚会的特色。
五十九年来,我们一代代神学生、一代代蒙召者以歌声共同见证了神的信实和恩典;他们的歌唱,也成为「浸神」在众人、众教会面前一个延续不断的见证。
历代神学生历代诗班
本院创校于1951年,在博爱村校舍未落成前,曾有数月借用九龙城士他令道浸信会(九龙城浸信会前身)的钟楼上课。一位年逾八十的校友这样忆述当年的钟楼歌声:「那些日子我们都住在钟楼里,有时早上会一伙儿跟着张有光牧师练唱诗!」其后,教授圣乐课的老师渐渐加增,而早在五、六十年代,学院的师生已很着重圣乐的咏唱和诗班的训练。当时校内的早会已有小组献唱,各教会举办神学主日时,校方不单差派讲员,还派出小组或诗班献唱。同学也组成了影音及音乐布道队,在范得胜牧师(Rev. Victor Frank)领队下,经常四出布道。
每个学生都加入诗班,在当中接受歌唱技巧操练,也体验诗班事奉的意义与建立团队精神。历代神学生在诗班所受的训练,不单是歌唱技巧的提升,更是事奉心态以至属灵生命的锻炼。这个「同学皆为诗班员」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纵然其后同学参与诗班事奉的年日因课程的修改而有所增减。
过去,一代又一代的诗班不单在学院的圣诞崇拜、毕业典礼等聚会献诗,更经常到不同教会参与圣乐崇拜及布道会的服侍。诗班也在校外举办公开圣乐聚会,又曾获邀到浸联会年会和葛培理布道大会献唱,以及到商场分享圣诞诗歌,到外地主领布道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香港不少浸信教会的诗班已成熟发展,不像早年那样需要学院诗班的服侍。不过,我们看见神在过去、在现今仍一直赐福和使用我们的诗班。无论是到一些人数较少、未有诗班的教会献唱,或是前赴遥远的他乡短宣——在不同角落、不同地方,神仍然使用这群蒙召者的歌唱去触动许许多多的心灵。
圣乐颂赞会圣乐奋兴会
在创校第五年的1956年,我们在九龙城士他令道浸信会举行了一个音乐崇拜晚会,这是学院档案里首个被记录下来的公开圣乐聚会。此后十多年,碍于种种限制,我们一直没有筹办较大型的公开圣乐聚会。及至1972年4月,学院一个三十人的诗班在指挥叶惠康博士带领下,首次踏足大会堂音乐厅,向一千三百位出席者唱出基督受难的信息。当晚的圣乐崇拜以「十架的呼声」为主题,且有简短的布道。在神的恩领下,诗班的颂唱十分出色,不单成为香港多份报章的新闻,更为「浸神」日后的公开圣乐聚会揭开了刻有恩典印记的序幕。
其后1976年,我们在大会堂举行了二十五周年院庆音乐会;1982年在尖沙嘴浸信会举行了圣乐布道会;1986年在大专会堂举行了三十五周年感恩音乐庆典。
学院在1986年成立音乐部,音乐部主任郑棣声先生着力推动圣乐培训。在他策划下,1988年我们在学院诗班以外,再成立另一诗班——「山道之声」。 「山道之声」由一群有圣乐事奉心志和恩赐、愿意接受更多合唱锻炼的同学组成,由温张莲老师带领。为了以诗歌向神献上颂赞,并且与教会分享一年的学习成果,也让弟兄姊妹认识我们的学院和学生,「山道之声」在成立后一年,举行了首次的「山道之声」周年音乐会。同年,我们亦分别在香港浸信教会及尖沙嘴浸信会举行圣乐赞美会。
随着1989年的周年音乐会及圣乐赞美会,学院开始每年筹办公开圣乐聚会,并主要以「圣乐颂赞会」的形式举行。参与的诗班包括「山道之声」和学院诗班,有时还会邀请个别教会的诗班联合献唱;五年前校友会诗班开始加入,而教授团男声诗班亦于去年加入。早期聚会的场地多为大会堂,后来多在文化中心举行。在这段年日,大家尤其印象深刻的,是1994年郑棣声先生所译的《弥赛亚神曲》中文新译本的首演。当日特别邀请了凌忍扬博士指挥,由本院诗班联同来自香港不同教会的诗班员,组成二百七十人联合诗班献唱。
经过了二十年,「浸神」的周年音乐会在2009年开始离开文化中心的舞台,重新回到教会的台上,并且改以「圣乐奋兴会」的形式举行。即将于今年4月23日在九龙城浸信会举行、以「刚强壮胆‧勇闯前路」为主题的「圣乐奋兴会」,亦是标志着这个清晰的方向——我们期望向出席者清楚表达,周年音乐会是一个崇拜多于一个音乐欣赏会;我们不单渴望向上主献上颂赞,也着重发出较挑战性的信息,激励弟兄姊妹起来一同事奉神。
回顾过去五十九年,我们感谢神一直引领学院在圣乐上的培训和服侍,并且为学院预备了一群十分优秀的音乐老师。虽然我们未能在这里一一提述每位老师的名字,但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在岗位上忠心服侍,为学院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诗班,让历代神学生的歌唱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见证。
愿在乐韵歌声中,将一切荣耀、颂赞归予至高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