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片段

今期《院讯》透过本院十多位神学生的分享,邀请读者进入「浸神」校园,来到我们当中,体会一下同学多面向的校园生活。

上课

同学每学期修读六至七科,每周上课约十六至十八小时。 「上课」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到底课堂上的学习、师生间的相处是怎样的?

杜裴婉仪(教牧学文学士三年级)

在过去几年的课堂上,我真的得着很多。虽然已信主多年,一直有读圣经和灵修,但原来自己对圣经的知识是这么皮毛和表面。课堂上的学习,给我很多提醒,帮助我比以前更深入地看圣经,也对神学的理念更为清晰。我感到每个科目的学习都是需要的,能为我将来的传道职事建立基础。

我每学期约修读六科,而今学年修读的科目有:释经、五经、讲道法、布道法、辅导、崇拜学、会众领诗法、山道之声……等。课堂的学习、功课、测验,确实令我很忙很忙。教会里有些弟兄姊妹关心我,问我念神学会否很辛苦。其实,我却十分享受这些学习生活,我只是忙,并不觉得辛苦!我像掉进了知识的汪洋大海,每一学科都有许多应当学习的东西,有时真感到应接不暇,但这个吸收多方面知识的过程,却又是我挺享受的。我尤其喜欢释经及讲道科,很希望能好好掌握,日后晓得怎样实践和应用。若可以的话,希望毕业后能有时间整理一下四年来的学习,然后才到教会服侍。

课堂上每每气氛融洽,因为老师都很好,他们毫不拘谨,遇到我们有不懂的问题时,总会尽心去教导。虽然老师都是学问高深的学者,但他们不会用深奥的说话或道理跟你交谈,不会令学生感到遥不可及。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隔膜,我觉得老师十分亲切,他们都能展现很human(人性)的一面。我们的课堂是相当互动的,除了老师的讲授、彼此的讨论,还有个人的presentation(汇报)或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自一年级开始,我们这一班便以抽签方式分组做group project。全班同学都习惯了这个分组方法,而且觉得很好,可以让大家有机会学习与不同的同学互相配搭。

另一方面,从不同的老师身上,我也得着了知识以外的学习。例如有老师本身是较为心急及追求完美的,但遇到我们的不完美时,却会忍耐地、慢慢地教导。老师对同学的接纳和忍耐,尤其叫我难以忘怀!我提醒自己:将来在事奉工场上,我同样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学习接纳不同的弟兄姊妹。

个人灵命指导——约见院牧或老师

在校园里,每个同学都有院牧或一位老师作他的灵命导师,他们之间的生命交流,如何建立一个神学生、塑造一个传道者?

钟明恩(道学硕士二年级)

心目中遥不可及的老师,竟然成为我的朋友。师生之间坦诚的生命交流,叫我深深体会「浸神」的老师与同学融洽相处、打成一片的独特文化。

入学之后,才知道学院在正式课程以外,每一年都会为神学生安排一位老师或院牧作个人的灵命导师。我很欣赏这样的课程设计,因为课堂上所学习的,大多是头脑上的知识,虽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但对于如何实践和应用,始终还是有一段距离,而每月一次与导师的约见,正正是一个深化及反思的机会。透过相互交谈,我可以明白前人因忠于事奉,曾面对过哪些有血有肉的挣扎,这能帮助我把知识与实践的距离拉近。

林国彬牧师是我一年级时的导师,他十分细心,特别会留意细节的事情。有一次我约见林院牧,跟他分享我与同学相处的趣事。他听了一会儿,说留意到我待人接物有一个特定的格式。我当时感到愕然,因我从不知道自己常以这样的格式与人交往。在其后的日子,林院牧更与我查阅圣经中一个与我性格相似的人物故事。这一个发现到今天仍然在祝福我,增强了我的自觉能力。每一次的约见,我都可以自由地引进不同的问题,牧师都会坦诚地与我分享他的看法。在一年级时,我面对着种种身分上的转变和适应,着实庆幸有牧师作为我的同行者。

我今年的导师是刘振鹏博士。有一次我们一边「叹茶」,一边分享人生的历程。老师坦诚地分享了他人生中一些正面和负面的经历,以及他对牧师这一个职衔的重视。这次分享确实影响了我对事奉的态度,他说:「只要花时间努力读书,做博士并不太困难,但是每一天能够当一个牧师,能够守住牧师的位分,却不是一件必然的事。」这道理看来虽然显浅,但当它出自这位既是牧师又是博士的老师口中,我感受到是一个不简单的生命体会。我期待着这一年与刘老师继续有进深的交流与分享,也感谢老师和院牧对我们这一群神学生有如弟妹般关爱。

宿舍生活

校内的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已婚学生宿舍,是不少同学的家。这里让你先后聆听男、女生宿舍生活的一些小故事。

曾庆忠(教牧学文学士一年级)

「开饭啦!」到了晚饭时间,男生宿舍就会有人这样大叫起来。接着,一班宿友浩浩荡荡地走进厨房,预备各样大小餐具。大家一起谢饭后,便快乐地享用晚餐。自去年开学至今,从周一至周五,差不多每个晚上,我们都会围在一起吃晚饭。预备晚餐固然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感谢神的供应,我们男生当中有位「美男」厨师,每星期乐于为口味不同的宿友设计餐单,满足各人的饮食需要。不单如此,在预备和享用晚餐的过程中,我们各人也建立起彼此间的友谊。

宿友生日,是我们男生宿舍的大日子,所以,各人愿意「搅尽脑汁」、花尽心思,为主角设计一个与别不同的生日派对,好让他能有难忘的回忆。记得一次,我们在庆祝过程中加入了既严肃又滑稽的仪式,逗得主角哭笑不得。

我们在神学院里生活,常常领受从神而来的各样恩典。因此,我们常献上感恩,亦十分注重祷告。院长常说:「我们是门徒群体!」为了切实回应院长,每晚九时正,男宿生都相约于宿舍门外一起祷告,在夜空下分享我们所感恩的、所领受的,还为各人的需要代求。透过风雨不改的彼此代祷,我们常活在主的爱中,也活在弟兄的爱中。

对于男生宿舍的整洁,我们亦有「相当的要求」。一次「当主」(dorm主,即舍长)发号施令,大家便选定了一个「清洁日」,把男生宿舍的厨房彻底清洁一番,那些发亮的厨具、地板、洗手盆,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连校园内负责清洁的「姐姐」也称赞我们的清洁工夫了得,叫我回想起也满心欢喜!

虽然我们的学习生活十分忙碌,但可以在每天的宿舍生活中,找到一瞬间又一瞬间的喜悦,往往叫我们的身心灵和学习充满力量。盼望透过这里短短的分享,让你也能领略男生宿舍里的小故事。

邓颂思(教牧学文学士三年级)

学院鼓励单身同学入住宿舍,一来让我们省下交通时间,多用功于学业;二来宿舍里的群体生活,对神学生是一种重要的操练。我入住宿舍快三年了,宿舍生活大体上是愉快的。但第一年的适应有些艰难,因为自己除了要适应再次全时间读书,又要适应宿舍生活,例如睡「陌生床」对我就毫不容易──头一年我常常睡不好,到二年级时才能习惯。

宿舍的生活并不单调,同学下课后返宿舍,不是只顾在房里做功课,还要学习过有纪律的生活,例如每星期要「搞卫生」——协助清洁宿舍的环境,另外又要学习与「同房」相处及其他宿友相处。宿舍有一个公用厨房,我通常会下厨煮晚餐,这样既可增添生活乐趣,也可以帮助减压。有时候,我会与几个姊妹各煮一味餸,然后一同享用。可是,有时各有各忙,也只好各自吃饭了!

宿舍生活的另一特色是声音多:有愉快的笑声、交谈声,又有从浴室传来的歌声!不过,这些也可以成为扰人的噪音,因为声音很易就传到隔壁去。所以,在宿舍里我们不可大声说话,要学习为别人设想。

女生宿舍每月有一次祈祷会,由dorm主带领,她也可以邀请其他宿友协助。我们有两个dorm主,她们由全体宿生选出,每学期改选一次。在宿舍,我们可以尝到互相代祷、彼此扶持的甘甜。固然你可以不融入宿舍生活,作个独行侠,但你若肯开放自己,把难处说出来,不少姊妹会很愿意分担你的难处,为你代祷,给你支持。

宿友之间有一份大家珍惜的情谊。在学期完结时,看着毕业的师姐搬出,我是会舍不得的。记得一次有同学生日,我们一群姊妹在深夜十二时为她唱生日歌,祈祷祝福她。又有一次,我与几位宿友一起坐巴士,偷闲去西贡巿吃糖水……。虽然这些只是小小的生活片段,却是叫我难忘。

早会

学院要求同学必须出席周二至周四的早会,这些在两节课堂之间的早会,为何对神学生的灵命成长这般重要?

张传扬(教牧学文学士三年级)

早会是与神相遇的时刻

从我进入「浸神」接受神学装备以来,叫我最兴奋、最期待的时刻,非每周三次的早会莫属。我感到这是与神相遇的珍贵时刻,每次早会都是与神的奇妙约会,给我带来惊喜与挑战!虽然学院按时将整个月份的「早会预告」张贴出来,我却坚持不预先查看早会的内容,总是抱着期待的心,每次来到神面前,像孩子期待着从父亲手中得着神秘礼物一样。

感谢天父让我经常在早会经历祂的感动。在去年的受难节崇拜,我的心灵被主的爱深深触动,那一刻我眼泛泪光,再次在耶稣基督面前立定志向:「我跟定祢了!」有眼泪也有欣喜,记得有一次在聆听新同学的蒙召见证时,亦重寻自己昔日的足迹。那一刻猛然醒觉,看到奉献路虽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呼召我的主却一路同行,领我乘风破浪。主的信实和引领再次感动我,叫我心中有笔墨形容不了的兴奋和喜乐。

早会是生命传承的时刻

学院把早会安排于周二至周四上午十时至十一时,让我们在早上两节课堂之间参加早会。这样的设计,着实丰富了同学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我参加了早会已有两年多,我发觉早会内容相当多样化,更是生命传承的时刻。例如早会有宣讲示范,让老师、嘉宾讲员宣讲信息,彼此切磋砥砺;有生命故事,包括新同学的蒙召见证,以及校友事奉经历的分享;有异象传递,包括宣教士的宣教体验,以及香港和各地机构的事工介绍;又有学术交流,有本地与海外著名圣经学者的造访和专题分享;还少不了同学的「毕业讲道」,让同学离校前有宣讲的机会和操练,领受来自众师生的鼓励和祝福……。

为我们可以有这些与神相遇、生命传承的早会时刻,我献上感谢,愿颂赞荣耀归于三一真神!

敬拜队

「学院诗班」及「山道之声」是本院成立的两个诗班,让同学在当中接受歌唱技巧的操练,并体验诗班事奉的意义与建立团队精神。另外,同学于九十年代后期成立了敬拜队,它以现代乐歌在校内服侍,为同学的校园生活添上另一色彩。

叶柏豪(教牧学文学士四年级)

我在一年级加入称为Servant(仆人)的敬拜队,到现在仍是队员。敬拜队是同学的组织,成立已有十多年,目的是为同学提供另类的敬拜模式,而所唱的诗歌多为现代诗歌。

1996年在加拿大信主后,我便在当地教会参加敬拜队,回港后亦在教会的敬拜队服侍。其后进「浸神」读神学,也就顺理成章加入学院的敬拜队。初时只是跟师兄师姐学习,协助打鼓和领诗。我们没有固定的练习时间,多是按出队的需要而排练。不过,去年曾经有固定的练习时间。当然除练习外,队员也会彼此分享和祈祷。

Servant所用的乐器很多样化,当中包括:钢琴、电子琴、鼓、非洲鼓、结他、低音结他、敲击乐器及长笛等。现时敬拜队约有十多名队员,我们通常在学院的属灵操练营、师生同乐日、恳亲日、中午静祷会及早会参与服侍。最令我感恩的,是Servant所唱的现代诗歌虽然跟学院传统所唱的诗歌不同,但学院仍愿意给我们更多机会服侍。我感到「浸神」是多元化的,让同学可以学习互相融和、彼此接纳。

我很高兴这几年能一直留在Servant服侍。我珍惜Servant的群体性,虽然队员来自不同教会,各人有不同的宗派背景,但我们透过服侍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让彼此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年加入的新同学,很多都是会「玩」不同乐器的年青人,使敬拜队生色不少。另外,在敬拜队除了服侍外,我们也希望强化音乐上的知识和技巧。我们曾经开办一些乐器工作坊,彼此交流心得。这是一种承传,能将自己所学的与同学分享,是挺有意思的!此外,鉴于有些现代诗歌的歌词在神学上可能不大正统,或过于偏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因此在选歌时,我们会格外谨慎。若有疑问,会先向老师请教。这过程也让我们在诗歌选用的态度上有所得着!

灵建小组

「灵建小组」是灵命建立小组的简称,是特别为一年级新生的灵命栽培而设的每月聚会。

林锡章(道学硕士一年级)

灵建小组每次两小时,先有牧师的指引和个人静思,接着分成三至四人的小组,在组内学习实践、聆听、分享、回应,并且一起祷告。自开学至今,我们已参加了五、六次灵建小组的聚会。灵建小组的内容相当充实,大家都乐于投入。有几次聚会给我既深刻又特别的提醒:

在第一次聚会,院牧林牧师问我们:「有什么东西是你因进入神学院而失去的?」他引导新同学从「失」的角度,思想什么是自己所看重的,进而透过「得」与「失」的思想调整,预备好自己的心灵踏上新路程。过往我很少思想「失去」什么,但今次的思考,使我发现自己所「失去」的,是我一向所重视的,包括「失去」工作,失去昔日工作上的人际网络;「失去」收入,把经济的压力全放于太太身上……。林牧师却引导我思考:「其实『失去』是否上帝给我的学习机会?是否真的『失去』?」每个新同学都面对新转变,我们须要看清楚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神的带领,也调正我们对「得」与「失」的想法,学习以倚靠神和感谢神的心,开始神学院的学习生活。

在其后一次聚会,同学须要反思:属灵操练与「学习」的关系。我视读经、灵修和祈祷等为属灵操练,至于上课、做功课、为了交习作而研读圣经,则是「学习」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在哪?在灵建小组里,我得着提醒,再次肯定地将「学习」视为属灵操练及灵命塑造的一部分,我们要把这些「学习」转化为属灵操练的内容,而不是别一类东西。

另一次聚会也启发了我的思考:什么是教会属灵传统的一些特质?什么是我所缺欠的?在聚会里,我认识到教会宝贵的属灵传统有舍己、圣道、正义、圣洁……等多项特质。林牧师提醒我们,在思想哪些特质跟自己的性格、成长的历程、成长的教会的属灵传统较接近时,也该反思哪些是自己的弱项,是自己应跟身旁的同学多学习的。

沉旻欣(教牧学文学士一年级)

刚入学的时候,对一件事情有点好奇:原来我们除了每天上课外,还有每月一次的灵建小组。灵建小组?什么来的?很神秘啊!

每月月底,我们一年级同学都会聚首在多用途礼堂,由院牧林牧师带领我们来一个灵命建造之旅。主题次次新鲜,次次不同。曾有「过渡」、「属灵操练与学习生活的结合」、「个人与群体生活」、「属灵传统」等主题。主题虽然每次不同,却有共同元素:安静、信息分享、思考和小组分享。

这些看似普通的元素,却叫我的生命得着各种操练。如在小组分享里,每个组员轮流讲五分钟,在那五分钟内,其他组员只可听不可说,也不可问。这看似简单,作的时候才晓得原来是颇有难度的——我们会在对方还未说到一半的时候,已开始想分享,分享自己的同感、共鸣、意见……。以往我们惯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很少真正聆听对方所说的。懂得聆听,学习给人一个安全的空间去分享,是我们作牧者前要学懂的。

灵建小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我会知道以往不知道的,例如从前一些伟大信徒的提醒、一些宝贵的属灵传统。在这里我也对自己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些发现,有时甚至会叫自己惊讶。更重要的是,透过不同的环节,神向我们说话。

神啊,求祢继续透过这小组向我们说话,好叫我们的生命被建造,预备成为祢合用的器皿。

学生会活动:身体健康检查

学生会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助同学团结互爱、彼此建立。在祈祷会、午间分享会、茶会、中秋晚会、宣教活动……之外,学生会今年还首次举办了「身体健康检查」,使校园突然出现了一个闹哄哄的「临时健康中心」。

袁秀琼(道学硕士一年级)

在和煦的阳光中,一群神学生和同工饿着肚子赶往多用途室,参加学生会生活部举办的「身体健康检查」。在2月的两天中午,生活部安排了四项快速身体检查测试,目的是提醒各人在忙碌的日子里不要轻忽健康。四项检查是身体脂肪比率的测量,以及血压、胆固醇、血糖指数的量度。我们首先进行各项检查,接着组合检查结果,即时交给体检者,最后因应其检查结果,给与一些健康及饮食指导。

我在现场协助综合检查结果和提供指导的工作,看见在胆固醇和血糖快速测试桌前,出现许多紧张的面容。原来他们不单为检查结果而紧张,亦为刺手指取血液而担心。看着针头刺入自己的身体,谁也会感到不安。最安静是量血压那一环节,因为不平静就会导致血压高。在身体脂肪比率磅旁边,出现最多欢笑声。有人看到自己的脂肪比率及格,不禁笑逐颜开。另一边厢,有人却预计不到自己的比率超标,只得与旁边的「同路人」又笑又嚷,一起筹划减肥大计。取检查结果及健康饮食指导,是大家逗留最久的环节,因为检查后当然最想知道健康指数,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状况。在这结尾环节,每人可取得一份健康食物资料,了解正确烹调及饮食习惯的建立。

虽然这是学生会首度举办全民身体检查,但筹划的工作十分畅顺及迅速。筹划者、各环节的负责人互相服侍,构成一幅很吸引我的美丽图画。有趣的是,我和几位曾任护士的师兄师姐,都以为踏进神学院便会放下以往的护理工作,想不到原来这些技能在神学院也大派用场!

祷告生活

周二和周四的晨祷会、周三的中午静祷会,还有周四早会的祷告环节,以及每学期的全院祈祷会,为同学带来了日复日的祷告操练。

林丽仪(教牧学文学士三年级)

早上八时的晨祷会,为我累积了一日复一日的祷告操练。晨祷会每次约三十分钟,有诗歌、敬拜、主题分享祈祷、分组祈祷。今个学期的主题是从「属灵军装」去看祷告,包括如何为自己、为学院整个群体祷告,也为香港、世界及宣教事工祷告。我尤其感受深刻的,是为世界的灾难和贫穷问题祷告的那一个清晨。那个晨祷会扩濶了我的眼界,例如让我看到伊拉克的战争夺去多少人的性命,又北非的饥荒如何严重……。我醒觉到过往自己的眼界和祷告都很狭窄,作为将来的传道人,我不能无知地面对世界。我提醒自己要学习继续为社会及世界上的人祷告,我也盼望日后可以向贫穷人传福音。此外,在分组祈祷时,我们会彼此代求,互相守望。看见同学面对艰难时仍存盼望和喜乐,我就像跟他们一同经历一样,也享受到作为同行者那种甘甜。

由于今学期的周三我要整天上课,午饭的一个小时有需要休息一下,所以今年未有参加周三的中午静祷会。上学年我的上课时间较能配合,会间中参加周三静祷会。参加静祷会的老师和同学,可按自己的情况而选择是否禁食。静祷会有默想经文、安静、听静诗歌等环节,由负责的同学透过诵读经文,带领同学安静默想及分组祈祷。静祷会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安静,我很享受在安静中默想神的话语,这份安静着实可贵!静祷会今年的模式比较活泼,有Servant带领敬拜,有Dr. Moye教导同学透过图画默想等。

祷告是一种操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祈祷会里,虽然我不是每次都有很深刻的感受,但这些祷告却是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在平淡的生活中给我力量和提醒,并让我更多经历到祷告的重要!

篮球与足球

在傍晚时分,常有一群同学与老师一起「打篮球」,球场上除了球声、笑声、呼喊声,还不时有「好波」的喝采声!另外,许多「浸神人」都知道:周五下午是一群师生踢足球的欢乐时光……

麦玮恩(道学硕士一年级)

周五的「足球课」

周五下午四时,「当!当!当!」下课的钟声在心中响起。是的,一星期的课堂完成了,我心中暗自兴奋!

周五,对身为神学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星期中最疲累的一天。累积了过去五天沉重的学习和功课,又正要面对自周五晚至主日下午教会的实习和事奉的挑战。周五,可说是精神、体力和意志最为薄弱的一天。

不过,自某天起,周五的下午,却成为了我们这伙人最期待「聚脚」的欢乐时光。每逢周五下课后,是我们这些热爱踢足球的老师和同学放下日常的重担包袱,卸下束缚人的西装领带,换上轻便球衣和短裤的分享交流会——分享父神赐予我们的生命气息;交流我们以往在足球场上的技术与经验。这个不明文的足球活动,不经不觉,已成为我们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了。在球场上,我们没了老师和同学的身分,不论你我,不分彼此,一心一意追赶着同一个足球,分享一起冒汗水、一起散热力的生命气息。

后来,透过每周的交流认识,老师和学生连结一起,组成了一支足球队。我们不时会接受外来的邀请,与一些中学球队、友校的联队进行以联络感情为宗旨的足球友谊赛。在球场上,透过互相的配合发挥、包容忍耐,我们体会得失,也历过生死,生命穿梭在汗水交流和肢体的竞技之间,一步一步地彼此建立,一步一步地奔走天路。

感谢天父,在认真的校园里,有着这班认真的球场战友。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穿起「浸神」的红蓝球衣,努力成为合一的信仰群体,活出不一样的见证;在足球场上、在生命里,按正意活出真理的道,努力奔走前面的路,作上帝无愧的工人。

班聚

「班聚」是同班同学的相聚,形式多样化,让各班同学可以建立多年情谊,将来成为彼此守望的传道者。以下是两位「班代」的分享……

杨爱娴(教牧学文学士二年级)

每班各有班聚,目的是维系同班同学。我们BA 2(教牧学文学士二年级)的班聚,可说是我们一年级时开始的团契。每班有简称「班代」的班代表,由同学选出;BA 2的「班代」则由同学轮任,每学期转换。现时我班逢周五相聚,由「班代」编排聚会日期,同学轮流负责。

每次班聚有诗歌分享、灵修分享,也有一段互相守望的祷告时间。我们珍惜这个分享分担的机会,会诉说自己的事奉、属灵生命、个人及家庭的情况和需要,有时亦会讨论待人处事的问题,固然也会见证神在我们身上的恩典和引领。一年级时,我们每周聚一次;二年级的功课较忙,但同学商讨后,仍希望维持每周一次。我知道有些班是每月一次,也有两周一次或弹性安排的。回顾我班过去的相聚,虽然并非每次都能全班出席,但我们当中亦不乏「逢聚必到」的中坚分子!

我们的班聚也有其他形式,如相约到学院的餐厅一起午膳,或到马鞍山「饮茶」,暑假期间也曾到同学家,与同学的家人一起涮火锅及晚膳。我享受班聚的时间,因为同学平日见面时多在上课,班聚却给我们一个深入分享的安全环境,让我们彼此建立,一点一滴地累积感情和信任。例如有同学在家庭、学习或事奉上面对困难,大家就会一起在祷告中记念。我们又在facebook(脸书)以自己的班建立群组,彼此联系,特别在暑假,我们便透过facebook保持联系。

我们是同路人,很须要彼此提醒、互相牧养。虽然班聚每次的效果不一定完美,我们却感到它是重要的过程,是神学装备宝贵的一环。

区绍贤(道学硕士三年级)

我们这班M Div 3(道学硕士三年级),可能是「浸神」近年来最特别的一届道学硕士班,原因是当年入学的人数较少,以致今年毕业的人数也相应较少。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缺乏团结力或向心力!事实上,同学人数少反而使我们生发极大的包容性,吸纳了不少兼读或选修的同学共冶一炉,以致有时连我们也差点弄不清究竟每科有谁一同上课。

不说不知,由于我班行事比较低调,局外人总以为我们是沉默的一群。但实质上,每次当我们聚在一起,却是有不绝的欢笑声,甚至有旁人投诉我们的「冷笑话」出奇地多,以致同台进食的同学经常会喷饭或险些噎死。由于平常忙于学习、功课与实习,我们没有设下固定的班聚活动,但我们会利用午膳时间坦诚分享沟通,或间中相约一同唱诗、祈祷。偶然有空档的话,亦会溜去马鞍山的酒楼「饮茶」,一齐透透气。我们过去也曾有数次球类活动,以及围在火锅前相聚相交。较为特别的节目,通常出现在每年开课前的属灵退修营,除了入营前我班有午餐例会外,晚上下山吃甜品亦成了一年一度的习惯。至于假期,因受制于各人家庭及实习的需要,着实不易找到机会聚首一堂,可叹相约了的家访及户外活动也曾因突发事件而告吹。

正因相聚分享的时间很珍贵,我们就用了现代科技来加强彼此的联系;手机短讯、电邮、脸书等媒介,都被我们用作互通消息、分享心声,以至发出代祷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纵然我们没有固定的班聚,仍然是非常团结、手足相扶的一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