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博士学位课程从酝酿到诞生

三博士的分享

经过了三年多的酝酿和筹备,本院将于2012-13学年春季推出神学博士学位课程。 「博士课程筹委会」三位成员邓绍光博士、黄福光博士、曾思瀚博士接受了《院讯》访问,与读者分享博士课程的筹备经过,还有它背后的构思、期盼与承担……

问: 本院的博士课程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的?筹备工作顺利吗?
邓: 曹院长2009年就职时,已开始有这构思。后来在教务会议和老师退修会上,院长和老师团队曾就开办博士课程一再交流意见。跟着在2011年2月的「钻禧感恩崇拜」上,院长分享学院的未来发展时,也提到学院将开设博士学位课程。今年年初,他看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成立了「博士课程筹委会」,正式着手筹备工作。因为筹备工作开展前有一段酝酿期,大家对不少重点已有了共识,所以筹委会的商讨过程相当顺利。筹委会呈交了建议书后,再经过教务会议深入商讨,整个神学博士课程的设计便大体拟定。
曾: 我们开会前做了大量关于课程设计的研究,这些准备工夫也让我们的会议更有果效。另外,我们三人有不同背景,受过英、美不同形式的研究院教育,而院长受过的美式教育也与我们的不一样,曾与我们就彼此的经验交流看法,一起思考各种形式的优点和弱点。最后,筹委会认为应结合英、美和欧洲式的研究院训练,务求各取其长,让我们的课程设计能帮助博士生发掘本身的潜质,在学问探求上建立扎实的工夫。
问: 学院期望收录怎样的博士生?
黄: 申请者必须有美好的灵性和品性,并且取得道学硕士(MDiv)及神学硕士(ThM)学位,其中ThM的平均积点(GPA)要高达3.75。学院定下这个门槛,是要确定每个博士生必须有委身服侍主的心志,而且学业成绩优良,有能力在神学的范畴进深研究。我相信对申请者而言,这将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课程。还有,另一个必须达至的基本要求,是在考学位资格甄别试之前,学生须通过德文或法文的翻译试,这表示学院要求学生对英文以外的另一欧洲语言有一定的掌握。
曾: 学习另一欧洲语言,也是欧美大学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并非我们故意加设关卡。我们相信外语的训练可以拓阔学生的视野,有助装备他们成为有全球性视野、能面对全球性挑战的下一代学者。
问: 学院为什么投放人力物力去栽培博士生?背后有什么理念和承担?
邓: 正如曹院长再三强调,「浸神」开设博士课程的目的,并非只训练成绩最耀目的学生,也不是要成为一间多生产的「博士工厂」;我们却是珍惜一些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很希望透过这个博士课程的设计,帮助他们发掘潜质,让他们有机会长远发展这些能力和恩赐。
曾: 香港本土的神学院是否已训练了许多有演讲和研写能力的学者呢?倘若不是,是否代表这地方仍有学术发展的空间?香港这个拥有言论自由的社会,是亚洲一片很特别的地土,在这样的环境研读神学,会比许多地方优胜。我觉得学院应作出尝试,努力在本土栽培下一代学者,以免下一代人才缺乏,未能回应教会、社会和神学界的需要。
黄: 我知道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缘故或各样因素,未能到外国进修神学。香港已有一些神学院设有博士课程,而「浸神」须要思考的是:在这重要的栽培工作上,我们是否可以有所贡献?既然答案是正面的,这一刻学院是有能力作出贡献,我们就很值得尝试,踏出新的一步。
曾: 本院一些优秀的学生也有基于这类家庭原因,未能到海外进修博士课程。既然「有才可培」,为何我们不去培育呢?何况他们已熟习了母校的环境,也对老师有信心。
邓: 每所设有博士课程的神学院,都会因应老师的专长,收录一些期望在相同领域有所探求的博士生。不同的神学院往往专精于不同范畴,而「浸神」专精的范畴,与香港其他神学院的不一样。从这角度看,「浸神」的老师固然可以有所贡献,按自己的专长指导一些博士生作相同领域的研究。我相信另一重要条件是图书馆资源,学院的图书馆近数年尤其发展得很好,藏书量是本港神学院之冠,足以对应博士生的研究需要。
问: 博士课程快将开办,你们有什么期望和感受呢?
曾: 院长近年推动老师作跨科际的研究和对话(crossover),这让老师的专长扩阔了,更有能力指导将来的博士生作多元、多领域的研究。我觉得crossover正好让老师作好准备,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新挑战。另外,我们三人能在筹委会一起同工,在思考过程中又有许多相近的看法,那是很美好的。我期望这课程培育的新一代学者能有突破,对华人神学界有所贡献。我尤其著重学生的创意,不希望他们的创意逊色于西方的博士生
黄: 当年我刚来学院任教时,有一次曾与曹博士一起谈及学院开办博士课程的可能性。十二多年后的今天,时机终于成熟,神真的让「浸神」做到了,我着实感到兴奋!我看到学院正踏上新里程,学院的学术程度提高了,会激发老师更努力投入研写,也推动校园里整体的学习和学术氛围。
邓: 一个教育机构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才可以开设博士课程。现时我们校内许多老师已任教超过十年,有一定的教学和指导学生的经验,也累积了不少的研究和写作。老师已进入成熟阶段,学院在这时候开设博士班,自然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我期望这个高水平对校内学生有良性的推动,即使他们不一定继续进修,也会有不一样的眼界和学术氛围,使学院整体的发展可以前进再前进。
问: 博士生毕业后可以有哪些事奉方向?他们可以对应哪些需要?
黄: 以圣经科的神学博士为例,他们毕业后既可以投身神学教育,亦可以在教会参与牧养工作。在外国,有不少神学博士是在教会服侍的。就香港的情况而言,我觉得神学博士也可受聘于中、大型堂会,或信徒普遍有较高学历的教会,他们的学识和恩赐将有助教会加强圣经和信仰的教导,让教会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邓: 很多基督教机构也需要一些高学历的同工参与服侍,以推动事工的发展。外国有不少机构,特别是基督教出版社,会邀请有博士学位的信徒担任编辑。香港虽强调文字事工,可惜负责出版书籍的编辑同工,有高学历、有足够能力判别文稿优劣的却不多。其他机构也有同样的需要,若领导层的同工有扎实的圣经基础、具深度的神学视野,会对异象分享和事工发展有不少帮助。我期望「浸神」所培育的神学博士,将来可以在这些层面发挥作用。
曾: 香港没有足够的神学博士去做一些有意义的研写工作,让基督教的信仰可以在华人社会中发声。虽然香港的神学研写在东南亚有很高的水平,但可以研写的人其实不多,他们往往一身稿债,很需要更多学者分担工作。我们不能停留在这地步,必须更上一层楼,培育更多新一代的学者投身神学及圣经的研究,好对教会和社会作出回应。

相关文章

回应

近年,香港已有多所神学院陆续开办哲学博士、教牧学博士课程,我心里想:为何「浸神」仍迟迟未开办博士课程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