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页

区绍贤

道学硕士

三年前的盛夏,我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在「浸神」开展人生新一页。我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是因为从上帝而来的呼召非常明确,而我心里也有很实在的平安和确据。可是,由于居所距离神学院相当遥远,上学后每天花在舟车往还的时间不少,身体难免感到疲累。况且放下书包已有差不多二十年,加上自己年纪不轻,要重新投入新环境,去攻读一个全时间课程,着实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还有,在紧凑的学习之外,尚要适当平衡家庭生活、教会事奉,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以上种种的困难和压力,究竟自己是如何走过去的,现在回想起来也无法一一记清,只知道上帝的恩典在这段期间一直没有间断,更是越来越丰盛!

对于三年的学习生涯,感觉是既苦且乐。苦的是没想到神学院的课业是如此紧迫,上课时间固然长,要完成的指定阅读材料、小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亦相当多,是需要花上极大心思和耐力才能应付。与此同时,学院还有林林总总的课余活动和隐蔽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在每一学科、每一项目都取得好成绩或有所表现,可说难度极高。然而,为了更好装备自己,也作一个美好的见证,我坚持绝不敷衍了事,却尽量在能力范围内尝试做到最好。我明白这样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成就或争取别人赞赏,而是要在各方面有所操练和成长,让自己日后能承担有多重职任的牧养职事。

学习生涯固然有乐的一面。我为学院提供的生活和学习资源而感谢神——宽敞的校园空间、青翠恬静的环境、丰富的图书馆藏书,还有饭堂美味的食品,为我们带来身、心、灵的饱足。置身如此幽雅舒适的地方,艰苦的学习有时也变成赏心乐事。

不过,在学习上感觉最乐的事情,却是能在校内享受一种严谨而又开放的学术氛围。学院本身虽有宗派背景,但在取录学生及对待许多信仰问题的观点上,却能够打破门户之见,并且不囿于传统之说,容许我们有思辨的空间。正是在这兼容并蓄的学习环境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得以认真而自由地思考信仰,以严谨的态度建立自己的信念。同学可畅所欲言地发表个人的想法,并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下聆听他人的观点,继而进行热烈讨论,在其中再三反省自身的限制或不足之处。对于我这个长期只在浸信会群体中活动的人来说,学院自然成为一个让我反思和整理固有观念的场所。在神学和信仰的反思上,老师给了我宝贵的提点,引导我自己去认识许多不同的神学理念、圣典礼仪,甚至属灵经验。三年时间不长,所能接触的新事物毕竟有限,部分也只能浅尝,但已足够开拓视野,让自己的眼光看得更远更阔。我确信这样的训练能帮助我建立稳固的神学根基,对未来的事奉是重要的。

另外,学院虽鼓吹开放的学习氛围,却不表示它纵容不负责任的言辞,特别在引用圣经作为行动的理论根据,或对经文意义进行诠释的时候,就更是严格。因此,我经常督促自己要谨记院训所强调的「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努力学习圣经原文及释经方法,避免错解经文。可惜由于天资与悟性有限,至今只能掌握一些基础工夫,我实在有点惭愧。我祈求神让我在这基础上继续学习和锻炼,竭力「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二15)。

除了要感谢老师三年来的身教言教,还要感谢与我一起在「浸神」学习的许多同窗,无论是攻读何种课程的、全时间或兼读的、不同级别的,他们都成为激励我成长的一股动力,亦是在众多艰苦困恼之中,时刻伸出援手的一股助力。整个学习群体就仿似一家教会,当中聚集了性格与背景相异的许多个体,大家的观点和处事方式自然也有不同。故此,这里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活动课室,让我学懂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及合作,以适应未来工场的挑战。

回顾神学院三年的学习岁月,实在是生命里一段奇妙的经历,当中充满上帝丰盛的恩典。虽然如今已毕业离开母校,但那份浓厚的怀念之情仍常存心底,伴随我进入工场,开展另一新页。

相关文章

无悔

罗明远教牧学文学士还记得在一年级的一个早会之后,刚巧碰上曹伟彤院长,言谈间他问我有否后悔入读「浸神」。当时我答:「没有。」如今,在「浸神」这个大家庭生活了四年,我更加衷心感谢上帝,感谢祂带领我进入这所神学院,在这信仰群体之中学习和成长。 ...

「浸神」岁月

贺志勇基督教研究硕士历代志上二十九章15节记载了大卫的说话:「我们在祢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与我们列祖一样。」意思相同的说话,在创世记、诗篇、希伯来书都曾出现。这些言词尤其叫我感触,因为我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我独自到香港求学,倍感旅途的风霜。有时候,看着校内的刘粤声纪念大楼,我心里想:「当年一群迁徙香港、创立『浸神』的先贤,会不会也一样感受到旅途的风霜呢?」神就是这样,把我们放入这大潮洪流中,让我们在旅途上经受各样历练,也在不同的驿站获取补给,在那里栖息、疗伤、加力,好让我们深知这信仰是真实的——主耶稣不仅叫我们得生命,且得的更丰盛。 ...

走在年明路上——对教育与神学教育的反思

周佩珊遥距教育课程主任屈指一算,我走在年明路上,今年刚好十年了。年明路带我走过三年道学硕士、三年神学硕士的晴天雨天,又一路领我走进遥距教育课程,成为这部门的同工。对我来说,年明路是一条通往教育的路途,带领我在「浸神」接受神学教育,进而在这地方事奉神。窄长的年明路,穿插着老师、同工和同学的身影,在今年8月底开课的日子,路上更添上不少新足印。这群新踏上年明路、预备委身全职事奉的新同学朝气勃勃,为年明路上的「浸神」景致,增添一番新气象,也引发我对教育与神学教育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