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音乐事奉,质素才是关键!

刘永生

王刘燕容基督教崇拜与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改革风来

近一、二十年欧美各国相继推行教育改革,连带深受欧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区,如日本、台湾,甚至香港,都有相似的运动展开。可憾的是各地推展改革,莫不经济挂帅,以致教育理想、意念、方向、政策等之发言权和决策权大都落在操掌财经事务的大员手上。自然而然,教育理想由「培育全人」、「发展完整人格」、「寻索真、善、美」等较形而上的导向,转而考虑受教育的人成长于当今「经济生活无限大」的世界,应有何装备。

这样,各地教育决策者自然也将资源集中在较直接、可量度的教育范畴,换句话说,精英专业(如医药、建筑、法律等)、语文运用(留意不是指文学)、数理知识(主要涉及工商层面),以及实用的职业训练科目(如市场学、会计、工商管理、物流策略……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标准教育内容。涉及人文素养、人格培育等方面的科目,如各种文、史、哲、艺术、舞蹈、音乐、体育、宗教教育等都被轻视,不是剔除于所谓「公费」支持的范围,便只是可有可无、资源匮乏的教育「点缀品」!不错,资源是有限的。一篇哲学论述、一首诗、一座雕像、一出电影,都不能果腹。接受人文科目的教育,时效和成果难以测量。资源投放在实用方面,才可以「向纳税人交代」!当然,公平一点来说,学生(或说穿了,应是家长和其子弟)其实一样因未来就业的考量,而要为上述这种教育气候提供能量。

轻视人的艺术学习能力?

在我们基督教会中,基本上也有相类似的情况。艺术教育?我们生于所谓「现代世界」〔按:社会学家告诉我们,「现代世界」其中一个特征,是宗教、政治、教育、经济等社会行为,已由相融合的形态转化成各自独立的制度( institution)〕,多少会期望学校教育制度可生产音乐家、文学家、舞者、画家等供教会之用,让我们坐享其成,向上主奉献最美好的音乐、建筑、画作、诗词文学……。殊不知,在大部分人(基督徒这方面也无免疫力!)缺乏由人文素养培养出来的辨识力的处境下,流行文化、「速食主义」等已俘虏了「现代世界」!

举例来说,以前美国公立学校大都要求学生参加乐队、合唱团、啦啦队、田径队、球队、美术班、辩论队等组织,作为必修人文学科,否则不能毕业。当时普通一个中学生,很可能是篮球队的队员,同时又是管乐队的小号手,而且其画作也入选学校周年美术展;这学生也在所属教会参加诗班,还在圣诞节圣乐崇拜负责吹奏序曲,就连崇拜程序单的封面刚好也是其设计的。但时移势易,今日即使像美国这号称教育先进的国家,年青一代竟大多读不懂五线乐谱,其他艺术、人文科目训练的短缺亦不在话下。无怪在美国教会中,一些需要通基本乐理、懂五线谱的音乐团队(如混声合唱团队、管弦乐团等)渐渐式微。影响所及,就连号称有最多会员教会及会友人数的大宗派,也因销路问题,关闭已运作了几十年的合唱出版部门(只留下一个较细小的部门,继续为数量不多的中年至耆老级诗班定期出版合唱资料)。

今天愈来愈多教会改变了聚会的唱诗模式,大家不再用印有四声部五线谱的圣诗集来唱诗,而是倒退到较早期音乐教育未普及的时代,像以前那样只提供歌词给会众唱颂。 (讽刺地,这种倒退却是以当代「高科技」的电脑投影机来实施!)无独有偶,香港的社会和教会也像跟着欧美社会和教会的脚步!请饶恕我直言个人感受:这种做法是在否认人拥有上主所赐的悟性,是在轻视人的艺术学习能力,是在削弱能读谱的人唱诗经验的完整性!

* * * * * * * * * * * * * * * * * *

说了一大堆令人丧气的话,究竟是否只有认命,叹世界大势之不可逆?似乎不一定这样悲观,毕竟有些场景带来了更多面景象,令我思绪起伏。以下略举数例:

一、香港学校音乐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试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每年2、3月,香港都举行学校音乐节比赛,数以万计(近年已上升至超过十万!)人次的中、小学生,以个人或团体形式,参加成百上千项中、西乐赛事,或奏或唱,好不热闹。我有幸出席了好几年合唱比赛总决赛,亲身见证被海外评判誉为「世界级」的中、小学合唱团施展浑身解数,透过超凡的美妙歌声,将比赛场地的时空转移,像到了古老肃穆的大教堂,或绿意盎然的森林,或浪涛翻天的怒海,或崇山峻岭,或辽阔草原,总之是使在场者身、心、灵都浸沉在美之中!据我观察,这些合唱团竟全无例外均来自基督教会兴办的学校。

另外,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多年来将各类音乐资格考试带到全世界,接受各地的人投考,某种意义上是英国人文、艺术教育的出口「生意」,因考试费用高昂,不断为英国带来极大的国际「贸易营运」盈利。香港可能由于曾是英国殖民地,竟连年成为全球最多人报考的地区。

若就青少年人投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试的人数、学校音乐节的参赛人数均不断创新高、破记录,所表现的水准之高,及此等人当中基督徒数量之多而言,香港各教会理应有不少具质素的音乐人接棒,继续投身于音乐事奉。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不少在中、小学阶段习乐的人,在今天教会的音乐潮流中找不到岗位,亦有不少精英根本在中学阶段已往外国升学;另外即使他们一直留在香港,在所参与的教会中亦难找到同路人,或难觅得音乐事奉岗位。 (这是我亲身的观察和经验:已有太多教会的音乐事奉岗位由未受过较正式训练的人站了;有些对音乐训练比较认真的年青人,不约而同为教会音乐团队的水平差劣而惊讶,也为之却步!)

二、教牧持续教育

最近我有机会在本院「教牧持续教育中心」担任导师,讲授「音乐导赏:这才是现代圣乐」一科。参加者彼此认识和讲述对课程内容的期望时,都提到一些疑问,例如怎样将「现代」与「传统」的圣诗融会在崇拜聚会中?应以什么原则选择唱颂的诗歌?我不无故意地引导他们转而思考:究竟何谓「现代」或「传统」?怎样才算是「圣诗」? 「敬拜」究竟是指什么?这些经验让我更肯定,很多教牧、长执和教会的音乐事奉领袖都有需要进一步厘清一些基本观念。

三、大专圣乐事工

五十年前(1963年),浸会书院(今浸会大学)成立了合唱团,人数增加得很快,没多久便分拆为合唱团、女声合唱团、基督徒诗班三组。其中的基督徒诗班,专由有志以圣乐事奉上主、传扬福音的成员组成。这样一直到2000年,全港大专院校已有超过十所,但仍只得浸会大学有基督徒圣乐团队。

不过,浸会大学基督徒诗班在2000年度的职员会,定了一个中、长期计画:要将「基督徒音乐团队」这种学习事奉形式介绍给全港大专院校!在其后大约短短十年,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改变了全港大专院校基督徒学生组织的生态;由筹备到推动,于2004年开始,理工大学(2004年)、岭南大学(2006年)、香港大学(2006年)、教育学院(2007年)、中文大学(2008年)、城市大学(2008年)、公开大学(2009年)、树仁大学(2011年)相继成立基督徒诗班,其中浸会大学和理工大学更分别于2006年及2009年另外组成了基督徒乐队。现在,这超过十个团队有超过四百名成员,他们来自不同教会、就读不同院校、主修各种专业学系,但有一共同意愿,就是透过音乐作见证,服侍校内校外的人群,也在社会发挥为光为盐的作用。

过去十多年,在流行文化一统天下的香港社会,平均二十岁左右的一代又一代,可说是成长于斯的典型年青人。各教会为「招呼」他们,惟恐未能遂其所愿所好,逐渐一味以流行文化(当然包括音乐,或所谓「敬拜」,其实是唱诗的方式)来包装聚会,以迎合他们。但这些在各大专院校的基督徒诗班和乐队成员,同样是这种「界别」的年青人,却在比较严肃、认真的合唱与合奏音乐中,发现差不多已被教会遗忘的另一个音乐世界——音乐的众多组成元素,如和声(harmony)、音色(timbre)、形式(form)、质感(texture)、力度(dynamic)、步韵(meter)、速度(tempo)、节奏( rhythm)、调式(tuning)、词曲互动(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 and text)……等,在大部分人只留意旋律(melody)的情形下,重新被引入他们的心灵!换句话说,我们其实用不着忧虑年青一代的胃纳。美好、有质素的事物,用不着忧心「市场」反应,通俗的说法是「唔怕货比货,最怕唔识货」!

* * * * * * * * * * * * * * * * * *

熟悉等于浅白?

回到今天,很多基督徒一面说严肃音乐(serious music,或所谓正统音乐、古典音乐)沉闷或难度高,或自嘲为「音乐盲」,但一面喜欢整天挂着「随身听」的耳机,或大唱卡拉OK,甚或去学一下爵士鼓,参加一下赞美乐队,去看看「敬拜赞美会」——「唉!说到底,音乐嘛,还是喜欢的!」

我觉得这种现象背后有潜在的现象!流行或潮流文化统治的大众传媒,以洗脑式的播放主宰了大部分人所接受的「人文素养课程」内容。久之,以音乐为例,我们不自觉地判断常听到的声响效果(这当然指流行音乐为主)是平易近人和浅白的,而少机会接触的(如所谓古典音乐)便是深奥莫名和难学的!但若仔细看两类歌曲(此处姑且用这种最普遍却不见得精准的分类方法)的乐谱,真正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流行风格的乐曲难度一点不比古典乐曲低(较直接的说,就是各种风格的音乐都有难有易);真正的分别,是我们对熟悉的事物会觉得容易掌握。

质素才是关键

我常与一位参与音乐事奉的前辈讨论、甚或争论:究竟大部分信徒自称难以吸收或接受那些基本工要求较严格的音乐,是基于人的素质问题,是学习环境转变的问题,是潮流的问题,是教学法的问题,是推广介绍的问题,还是音乐领袖(或所谓「把关人」)个人口味、视野、经历、信心和异象的问题?可能这样子争论不会有什么结果。我们经常听人说:「我没有艺术/ 音乐细胞!」不过我有一发现,就是美(作为艺术最起码之条件)本身能感动人,这是无论有没有所谓「音乐细胞」的人都能体会的!就以合唱音乐为例,声线、协调、音准、节奏、和音、力度、平衡、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一定艺术水平的真诚献唱,是任何人都会欣赏的;相反,上面所提及那种「我没有音乐细胞,不懂欣赏!」的讲法,只会在唱得不太好的时候才听到的!常常有人批评教会诗班献唱像在表演;我会说,若我们真正唱得好,便能将词曲整体信息传达,不致令献唱「沦为」表演。所以,我觉得归根究底,质素,或事奉质素,才是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