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家主.重聚
赵崇健
道学硕士三年级这是崇健的第二篇讲章,他愿意在第一次讲道以外再走「第二里路」,也在早会一个「音乐与崇拜工作坊」负责讲道,宣讲一篇与毕业班同学互相勉励的信息。
经文:可十四22-25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擘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
从三个角度看逾越节晚餐
弟兄姊妹,人生有些事情是我们忘记不了的,因为它们像雕刻那样刻在心里,成为我们的回忆。在2005年7月一个下午,我身处英国曼彻斯特的火车站,那时完成了硕士课程,准备坐火车到机场,再飞回香港。朋友前来火车站送行,这班朋友虽然只相识一年多,但因为朝夕相对,互相照顾,彼此的情谊就渐渐建立起来。我们来自不同国家,将来不一定有机会重聚,所以这次火车站的离别,我至今仍忘不了。在你心里,有没有一些离别留给你极其深刻的印象呢?
回想耶稣的故事,我们发觉祂同样经历过跟身边的人离别。马可福音自第八章就开始铺排耶稣的死。在八、九、十章,耶稣三次向门徒预告自己将要被杀害;接着十一、十二章记载,耶稣在耶路撒冷先后受到祭司长、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文士挑战。到十四章1节,马可记述:「祭司长和文士想法子怎么用诡计捉拿耶稣,杀他。」他们再不是想法子挑战耶稣,而是想法子杀害耶稣。马可的铺排是:首先耶稣预告自己将要被害,接着是祭司长和文士想谋害耶稣,然后是犹大愿意出卖耶稣。这让我们感到山雨欲来,耶稣受害这件大事快将发生。
但是,这件大事来临之前,马可竟然加入了一段看似十分平静的小插曲。这段小插曲是:耶稣和门徒一起分享逾越节的晚餐。在耶稣被卖之前,马可加插这个逾越节晚餐的故事,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今日,我们尝试从三个角度去看这顿晚餐。
我们的家人
第一个角度是耶稣与门徒的关系。第12节说:「门徒对耶稣说:『你吃逾越节的筵席要我们往哪里去预备呢?』」接着在第16节,门徒就照耶稣的吩咐去预备逾越节晚餐。在17节,他们就聚在一起,一同享用逾越节的晚餐。对于犹太人,逾越节有很深很深的意义。在逾越节,犹太人会一家相聚,一起享用晚餐。父亲会教导他的孩子,讲述上帝如何拯救以色列人,使他们不再作奴隶。所以,逾越节是一家相聚、一同记念上帝拯救犹太人这段事迹的一个节日。不过,刚才的经文让我们看到,耶稣竟然跟门徒一同过逾越节。耶稣跟门徒的关系究竟发展到什么地步,以致耶稣与门徒一同过逾越节呢?
我们知道,耶稣与门徒已相处了三年。第一章记述耶稣呼召雅各、约翰、西门和安得烈;三章14节记载:「耶稣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可见从第三章开始,耶稣和门徒是时常在一起的。这三年他们朝夕相对,互相照顾,还一起有许多许多经历。例如:门徒看见耶稣平静风浪,接着又见祂在海上行走;看见耶稣喂饱五千人,接着又见祂喂饱四千人;在伯赛大看见耶稣医好一个瞎子,接着在耶利哥又见祂医好另一瞎子……。他们岂能忘记这些经历呢?这一天一天的经历、一片一片的回忆,让耶稣与门徒的关系逐步发展到像一家人那样亲密。
弟兄姊妹,蒙耶稣呼召、一起生活了三年的,除了当日的十二门徒之外,还有我们这班快将毕业的神学生。在三年或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其实有许多经历——有同学的小孩出生,我们硕士班就有「两仔两女」出生,一共四个!在「讲道法」的课堂里,有同学在讲道前担心到哭了出来。面对希腊文考试这个人生大难关,有同学同心合意祷告,求上帝怜悯我们,也叫老师怜恤我们。又有同学生病,又有同学受伤坐轮椅。还有同学搬屋、有同学准备买屋、有同学的家遭爆窃……。弟兄姊妹,我们已经一齐走过一段路。我们由三年前的客客气气,变成今日的闹哄哄。一天一天的生活,一点一滴的经历,一段一段的回忆,让彼此的关系已不单是同学或老师,我们更是一家人!
我们的家主
接着,第二个角度是耶稣在这个家的角色。第17节讲述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都来了,准备吃逾越节晚餐。第22节细述耶稣在晚餐时的一些举动:首先「拿起」饼来,接着「祝谢」,又将饼「擘开」和「递给」门徒,并且吩咐门徒:「你们拿着吃。」在犹太家庭吃逾越节晚餐时,只有一个人会有耶稣的举动,大家猜是谁呢?就是一个家庭的父亲,即家主。马可的记述让我们看到,耶稣像家主一样带领逾越节的晚餐,而门徒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跟随耶稣的带领。耶稣说:「这是我的身体」,然后拿起葡萄汁祝谢,门徒亦喝了。祂又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在这里,耶稣用饼代表祂的身体,用葡萄汁代表祂的血,并愿意与门徒分享自己的身体和血。可见耶稣不是普通的家主,祂是为了家人愿意献出自己的一个家主!正因耶稣不是普通的家主,他们的家亦不是普通的家。那么,耶稣和门徒这个不普通的家庭,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家呢?
刚才我们说过,门徒跟耶稣有过许多经历,让他们像一家人那样亲密,对吗?确实如此,这个家曾有很多美好的经历,但其实他们亦同时有一些负面的经历。第十章记述,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雅各和约翰曾求耶稣,让他们将来可以坐在祂左右两边。其余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雅各、约翰。原来十二个门徒之间曾互相争竞、互相恼怒。相似的情况也记载于前面第九章,在迦百农一间屋里,耶稣问门徒:「你们在路上议论的是什么?」原来门徒在路上争论谁是最大,所以无人敢回答耶稣的问题。再看十四章的逾越节晚餐,我们却发现,即使门徒之间曾有嫌隙,他们仍像一家人那样享用逾越节晚餐。或许一个理想的家不是从来没有摩擦、没有矛盾;一个理想的家是即使曾有摩擦、矛盾、嫌隙,仍然互相接纳,坐在一起吃饭!
弟兄姊妹,这三、四年我们在学院里一起生活,摩擦呀、矛盾呀、嫌隙呀,总难避免,我们或者曾恼怒别人或被别人恼怒,甚至有过争竞的时候。门徒这个家也曾有恼怒和争竞,但耶稣仍愿意接纳这个家,更为这个家献出自己。我们作为家人的,有耶稣这样一位家主,难道我们仍然不愿献出自己,接纳一些曾经跟我们有嫌隙的家人吗?若我们尚且不爱那看得见的弟兄,我们还可以爱那位看不见的上帝吗?耶稣和门徒这个家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因为耶稣是一位愿意献出自己和接纳家人的家主。
家的重聚
第三个角度是这个家的重聚。逾越节晚餐之后,故事急转直下,耶稣预言门徒将分散,还预言彼得将三次不认祂。故事的发展一如耶稣所言,在十四章50节,马可记述:「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来到这一点,耶稣跟门徒分离了,三年的师徒关系仿佛到达终点。
但故事不是这样完结,而马可早就为了将来的事加上两处伏笔。第一伏笔在第25节,耶稣在吃逾越节晚餐时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耶稣表明在将来那日子,祂会喝新的葡萄汁。第二伏笔在第28节,耶稣曾在橄榄山上跟门徒说:「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祂说明门徒会在加利利再见到祂。
在十六章7节,经文记述一个身穿白袍的少年人跟抹大拉的马利亚说:「祂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你们要见祂,正如祂从前所告诉你们的。」从故事的发展,我们知道:耶稣被捕、耶稣被杀、门徒的分散都不是故事的结局;结局是在将来——耶稣和门徒在加利利再见,像一家人相聚。耶稣与门徒在逾越节晚餐后的离别,没有叫这个家永永远远离别。相反,这次离别是让这个家将来有重聚的机会。
我是毕业班的同学,我们毕业班快要离开神学院,跟老师、同学、同工离别。不过,我们今次离别是暂时的,并非永远的。在我们分散到不同地方事奉之后,我们不会成为陌路人。在将来,我们仍是在主耶稣里的一家人,我们仍然愿意、亦会继续互相支持。所以,今次的离别,并不是我们这个故事的结局,反而让我们的故事在将来有一个重聚的机会。在将来,我们可以缅怀一同经历过的事情,也在事奉的路途上彼此守望。
结语
最后,让我们作一个总结。 「家人‧家主‧重聚」是今日的主题,意思就是:第一,我们是一家人;等二,耶稣是我们的家主;第三,我们这个家是将会重聚的。那么,今日的信息可以怎样应用呢?让我跟大家简单分享三点应用。
首先,我们是一家人,对吗?一家人是要一同吃饭。耶稣和门徒在逾越节一起食饭;香港人在新年、中秋、冬至、父亲节、母亲节,都会整家人一同食饭。弟兄姊妹,我们既是一家人,就要多一起吃饭。今日,就让我们相约老师和同学一同吃饭!我们不要单记挂着读书、事奉,同伴也是很紧要的,对吗?
其次,耶稣是我们的家主,祂把自己献给家人。所以,我们作为家人的,也要学习家主那样献出自己。这里让我提出一个简单的建议:我们要学习多关心人、问候人。一句问候的说话,对于一个需要别人关心的人,可以有很大帮助。一句问候的说话,帮助我们知道同学的景况,教导我们如何为同学祷告。所以,让我们一同献出自己!多问候身边的人,彼此代祷,好吗?
第三,我们作为一家人,将来是会重聚的!今日的离别不用感到不舍,将来毕业之后,我们仍可以多相约吃饭、多点彼此关怀和问候。让我们珍惜这班同路人,在毕业之后,我们重聚、再重聚、再重聚,直等到祂来。盼望主使用今日的信息鼓励众同学,特别是鼓励毕业班同学,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