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顾问牧师对教牧关顾的思考

刘振鹏

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

我的故事

1990年在「浸神」毕业后,我经过了八年的事奉,在1999年初前往杜克大学神学院(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攻读神学硕士课程,其后到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修读哲学博士课程。我在2005年取得学位,翌年开始回母校任教。

我本打算专心教学,训练上帝的仆人;岂料由于教会的需要,任教的第一年已被邀请担任一家浸信教会的顾问牧师。此后七年,我除了在「浸神」全职任教,还先后在三家浸信教会担任顾问牧师。这三个信仰群体都因主任牧师离职而需要资历较深的牧者当顾问,故我的主要职责是牧养教牧同工及众执事。换言之,三家教会在不同程度上皆面对牧养与领导的危机。

我在第一家教会担任了两任顾问牧师,前后差不多四年。当时教会的主任牧师离职,教会仍有三位教牧同工,故需要一位顾问牧师领导及牧养教牧同工和执事。后来,在我的第二个任期,上帝感动了一位毕业于「浸神」、在海外有二十年牧养经验的教会肢体回港承担牧职,我亦因而可以引退。在这期间,最大的挑战乃处理教牧同工之间的关系,以及个别同工的牧职表现。

在第二家教会的事奉约有九个月,及至教会觅得继任的主任牧师,我便请辞。

在第三家教会的事奉接近两年。回想起初与教会的代表首次会面,得知教会的四位教牧同工正逐一离职,意味数月后将可能出现教牧真空的情况。面对这局面,我深感惶恐,心中第一个意念是:「究竟教会发生了什么事情?」随即问自己:「究竟我可以做什么?怎样去做?我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胜任?」由此衍生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既是这样,为何要接受?」然而,不知何故,我却接受了。

转眼我已担任顾问牧师七年,在这段年日,上帝让我看见祂对教会的引领和恩典,也让我从中得着一点点体会。无论如何,「七年」是一个充满神学象征意义的年期,也许这是时候初步整理自己担任顾问牧师的经验,从而对教牧关顾的神学与践行作一点思考。

总结经验

三个群体的共通点是「完全陌生」,我与这些教会的肢体不曾建立关系,我不认识他们,更谈不上了解。所以即时出现两大难题:究竟我可以从何入手认识他们?我可以怎样牧养他们?

回想这七年在三个群体牧养教牧同工及执事的经历,我可将服侍的重点归纳为三方面:团契、祷告、教导。读者可能感到惊讶:倘若排名有分先后,为何团契竟然会比祷告先行?其实,根据我个人的体验,三者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犹如一根绳索至少要以三股线交织而成,其中任何一股线都不是整根绳索的中心或核心。这意念源于已故的浸信会神学家麦干顿(James William McClendon, Jr.),他以一绳三线来建构其伦理学。1

一、团契

如上所言,三个群体的共通点是「完全陌生」,换言之,我们本是互不认识,全无关系。故此,为求「零的突破」,彼此认识和建立关系是牧养的首要目标。由于神学院的教学工作相当繁重,碍于时间与体力的限制,我通常会邀请肢体们前来神学院先用膳、后开会,好让大家首先在饭桌上彼此认识,而饭桌团契(table fellowship)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牧养时间。至于与教牧同工的会面,相约一起「饮茶」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当然与个别同工在办公室内的坦诚分享和祷告亦不可少。所以,不论是「饮茶」或晚膳的饭桌团契,对个别肢体、长执和教牧同工的牧养都极其重要,因为一切由关系开始。

二、祷告

自从成为基督徒以后,我们就领受教导,知道祷告是如何重要,故此在头脑上,我们都知道祷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祷告的践行又如何?回想过往的日子,每当与个别教牧同工会面或与执事们相交,最后的祷告总是甜美的时刻,代表我们的顺服与交托,也是合一的见证。尤其当我们面对一些艰难的问题时,冗长和沉重的讨论是无可避免,有时候甚至感到束手无策,但最后的同心祷告却是我们的「王牌」,也是出路所在。这是基于一个「忠心」(faithful)的信念:只要我们忠心地事奉上帝,结果必定在祂手中,因为「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2)。农夫的职责是忠心地栽种,植物成长与否并非他所能控制。我们不须担心,只管交托,因祂是信实的(faithful)。

所以,不论是与个别肢体会面,彼此分享生命点滴和面对生命难关,或与全体执事商讨教会事工,祷告绝对不是散会的一个「例行公事」,而是把自己的生命及商讨的事情交托主,并全然顺服,让圣灵把氧气注入我们生命的「呼吸时刻」,更是体现基督是主(Christ is Lord)的践行。

三、教导

每当肢体间有美好的团契和祷告时刻,教导就有机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事实上,我对肢体及教牧同工的教导大部分是在饭桌团契中进行。其中最难忘的一次经验,是在临危受命的情况下承担了一个群体的顾问牧职,接续开始与不同组合的肢体有饭桌团契,了解各人的感受与看法,尝试掌握民情和分析困境的症结,更重要的是在交谈中分享信仰的观点与个人经验。其后,我有机会再与一位弟兄单独在「浸神」用膳,席间我们深入分享基督信仰对认罪、宽恕与复和的教导。我鼓励他只要忠心地(faithfully)尽上自己的本分,践行上帝的教导,事情的结果就交给上帝,这样我们亦可无愧于祂。感谢主,弟兄主动提出,愿意在下次主餐崇拜中作见证,为自己以往的态度与行为向众肢体致歉,恳求宽恕和寻求复和。

无可否认,他的决定和行动对重建肢体的关系——重建教会——有着关键作用。圣灵首先感动他、改变他,继而在肢体间动其善工,教会的重建道路就能逐步开展;这委实是一个「捆绑与释放」(binding and loosing)的践行。我们可以看见一幅美丽的图画:圣灵的感动与人的回应。对尤达(John Howard Yoder)而言,上帝的行动与人的行动相遇时,就是圣礼(sacrament),浸信会则称之为礼仪(ordinance)。2

神学反思

如何牧养教牧同工及教会领袖?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有一本关于灵性关顾的著作(此书的中文版新近出版),3 可给我们一点启迪。

一、灵性关顾的使命

潘霍华在第一讲开宗明义地说:「灵性关顾的使命是大使命的一部分,为了要完成宣讲的使命。」灵性关顾是一种宣讲,是讲道职分的一部分,就如提摩太后书四章2节所言:「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潘霍华特别指出灵性指引有别于灵性关顾。前者「是在地位相同的两人之间进行,要求一人屈从于另外一人」,而灵性关顾乃「从上头来」的,「从上帝之尊下到凡间」。既然这是宣讲上帝的道,上帝会亲自成就。因此,「我们应当在面对惧怕和忧伤时信靠上帝,惟有上帝能成为帮助和安慰」。4

潘霍华认为灵性关顾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有四点:首先,「因为未知、隐藏的罪,会使人的心对福音愈发抗拒」;其次,「因为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讲道,这不悔改的心将愈发刚硬」;第三,「因为讲道无法说出罪的具体名称,因而无力驱赶罪恶」;最后,「因为信徒的倾吐是必要的,但这种倾吐在讲道中无法发生」。5 故此,他以这句话作为第一讲的总结:「灵性关顾是要揭发罪恶,创造聆听福音的人。」6 其后,他在第八讲〈悔罪是灵性关顾的焦点〉之中,还作进一步的讨论。可见一切灵性关顾的目标乃「承认『我们是罪人』」,而最具体的表现是人的悔罪行动。简言之,「悔罪是一切灵性关顾的核心」;7 灵性关顾是借上帝的话语使人知罪,从而叫人悔改。

二、对牧者的灵性关顾

顾问牧师的主要职任,是建立教牧同工的生命及建立教牧队工(team building),让整个团队可以团结一致、休戚与共(solidarity)。对潘霍华而言,牧者之间的关系对教会有莫大影响。倘若牧者未能休戚与共,却是彼此敌视与憎恨,必对教会带来致命的伤害。8 所以,他提醒「牧者应当为自己的职责寻求灵性关顾」,因为牧者也需要另一个人来关顾自身的心灵,事实上,「只有自身心灵被关顾的人才能去关顾别人」 。9 这令我想起潘霍华在德国芬克瓦尔(Finkenwalde)建立的传道人神学院(Preacher's Seminary),麦干顿描述在这所认信教会(The Confessing Church)的神学院中,潘霍华对学生有一要求:各人要找一位同性别的同学作为同路人,私下向对方承认自己的过犯与罪行,作为领受主餐前的准备。10 潘霍华对自己也有同样的要求,他看这为跟随基督(following Christ)的操练:门徒要彼此守望、互相纠正与看顾,这正好体现牧者之间灵性关顾的需要和重要,也是建立牧者生命和教牧队工的核心途径。

总括而言,七年的顾问牧师经验丰富了我的牧养体验,我一再看见当中有一个神圣奥秘的三角关系:上帝在我与肢体之间动工;倘若我们在圣灵的引导下愿意敞开自己,上帝就会成就大事,让我们彼此经历生命的改变与成长,叫教会得以建立起来。愿荣耀归与三一真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James William McClendon, Jr., Ethics: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1, 2n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Nashville: Abingdon, 2002), 45-79. 欲了解麦干顿的三股线伦理学,入门篇可参阅笔者为此书的中文版撰写的〈中文版导读〉,载《麦干顿系统神学(卷一):伦理学》,陈永财译(香港:浸信会出版社,2012),页xix-xxvii。
2 John Howard Yoder, Body Politics: Five Practices of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before the Watching World (Nashville: Discipleship Resources, 1994), 1. 换言之,圣礼或礼仪并不局限于崇拜中,而是体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的生活就是敬拜。
3 潘霍华:《牧养是场冒险:灵性关顾12讲》,庄郁馨译(台北:校园,2013)。
4 潘霍华:《牧养是场冒险》,页20-21。
5 潘霍华:《牧养是场冒险》,页24。
6 潘霍华:《牧养是场冒险》,页25。
7 潘霍华:《牧养是场冒险》,页98。
8 潘霍华:《牧养是场冒险》,页112。
9 潘霍华:《牧养是场冒险》,页114-115。
10 McClendon, Ethics, 2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