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徒群体中生活和学习
林锡章
道学硕士学习过门徒群体的生活
在学院三年,我常听到院长、老师强调「浸神」是一个门徒群体,我们要学习过门徒群体的生活。对我而言,这里的门徒群体生活,就是背景与性格不同的神学生的磨合过程,是不易学习的。但神就是透过群体生活,让我们发现各人的自我,生命得以改变。这样的学习不单带来灵命的更新,也能帮助我们日后在服侍的地方建立门徒群体。
「浸神」的群体生活很多样化,我尤其珍惜其中每周三次的早会,它让师生一起敬拜,学习安静、聆听圣言,也为社会和世界的需要祈祷。早会使我学习专心聆听圣言,敏锐于圣灵的工作。这三年,我切实地体会到塑造门徒群体的重要性。虽然塑造过程是漫长的,不易看见即时果效,但我盼望日后在堂会里,可以与弟兄姊妹在门徒群体的生活中彼此建立。
校园生活的种种
学院与学生会筹办了不同的活动,校园群体生活的多样元素,亦反映了福音信仰的整全性。当中包括同学的互相支援(如班聚、夫妇分享会、恳亲日、圣经原文的温习小组)、对社会与宣教需要的关怀(如午间讲座、早会的专题)、属灵生命的塑造(如灵建小组、属灵导师的指导),当然亦有休闲时间(逢周四的师生篮球赛)。在早会、午间分享会中,我们谈及本地弱势社群、海外宣教的需要,又触及香港社会的议题,如反国民教育事件、码头工人罢工等。这些让我更肯定,牧者须具备一种以神国为念的眼光,去关怀社会(特别是弱势社群的需要)、了解海外宣教的需要。纵然我不能事事参与,但这种眼光与关怀,让我知道牧者既要关怀信徒的需要,亦要带领信徒看见他们自身以外的需要。
学生会曾筹办夫妇分享会,让同学的另一半对修读神学与全职事奉有更深了解,以致夫妻可并肩同行,分担奉献路上的挣扎。这不单对我和太太有帮助,亦让我思想到在教会服侍时,要谅解传道同工与弟兄姊妹的家庭需要,尤其是执事与一些兼顾很多服侍的弟兄姊妹。此外,我参与学生会的工作时,曾与同学一起出版学生会的刊物《灵风》。这工作让我们更了解校内师生的生命经历,如新生与毕业生所分享的见证、院长的阅读历程怎样塑造他的神学思考、有同学怎样在重病之中仍坚持继续学习……。这些生命的经历,让我明白神在不同的人身上怎样呼召、塑造、拆毁与建立。在前面服侍主的道路上,我提醒自己也要学习聆听,要看见弟兄姊妹的生命历程,也引导他们看见神的作为。
属灵操练与属灵导师
我喜欢学院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有很多讨论空间,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另外,学院还编排院牧或老师作学生个人的属灵导师,这种生命师傅的关顾对我有很大帮助。曾担任青少年导师的我,今日也需要别人成为我的导师,若没有别人的同行和指导,提醒我怎样作主的门徒,我日后也难以学习成为别人的生命师傅,引导弟兄姊妹作主的门徒。
在一年级时,我参加了为新生而设的灵建小组;到二、三年级,则转为每月约见担任我属灵导师的老师。与属灵导师倾谈的内容很多,包括对系统神学、灵修学、圣经研究的看法,也分享事奉的喜乐与挣扎。两位老师的性格、生命故事、对事情的看法也开拓了我的眼界,从一位老师身上学到一种幽默、开放的心怀,从另一位老师身上又学到温文、认真治学的态度。我感谢老师在日常忙碌的教学与服侍之中,仍乐意成为学生的生命师傅,这着实需要老师团队的一份坚持。
神学的学习与反省
过去三年,我有两方面的学习与反省是较深刻的。一方面是神学领域上的学习,我修读了所有与系统神学、基督教伦理有关的选修科,每一次能在课堂听课、阅读神学家(如莫特曼、潘霍华、尤达、根顿)写的作品,我既感到自己的渺小,亦感到兴奋。从神学家对教义、教会传统、社会处境的掌握,我看见寛广的神学光谱,并学习分辨各神学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如何受其神学传统所影响。神学教育对我而言,不仅是事工技巧的训练和课本内容的吸收,更是训练我学习在神学、圣经研究、灵修传统这些资源中,辨识当下与日后的信仰意义与教会角色。
另一方面,学习希伯来文、希腊文的片段也是深刻的。同学一起温习时都是全情投入,尤其在每次交功课、测验、考试前,我们都是彼此帮助,分享学习的心得。有好几个晚上,有几个同学留守到最后,尝试一同解决功课上的难题。这些功课给我们不少操练,对掌握如何运用希伯来文、希腊文释经非常有帮助。修读这两科圣经原文确实不易,我自觉语文能力不高,但原文的学习却让我对平日读经、预备讲章、预备主日学课堂更有要求。我重视与会众分享神的话,所以希望多学习圣经原文,让自己能细心研读、聆听神的话语。
最后,我要感谢老师们悉心教学,又感谢同工们预备了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也要感谢两家实习教会,透过在教会的实习,我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群体,并且认识堂会的社区服侍。感谢神一路的看顾与教导,祈求祂引领我们这群毕业生,帮助我们作忠心的仆人、作跟随主的门徒,在事奉岗位上继续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