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的时刻:早会与个别牧养关顾

林国彬

院牧

近年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锐意学习成为一个门徒群体。我们首要学习一起敬拜神,而早会是我们这个群体的集体敬拜。

学院向来要求所有全时间同学必须出席早会,但八年前我开始在学院事奉时,却看见有些同学因各种原因,不一定出席早会。从2009年新学年起,学院开始切实执行出席早会的规定。渐渐早会的景象出现了变化,师生和同工都很期待早会的时段,而且十分投入。我们一起在学院的大礼堂唱诗赞美神,一起祈祷,用神的话语彼此牧养(老师轮流宣讲,毕业班同学也有「毕业讲道」)。现在早会的气氛和参与,跟八年前很不一样。特别是每年12月在早会举行的圣诞崇拜,除了有全体师生和同工一起参与,还加入了众多相约回来聚首的校友,那看来有点震撼的场面总是叫人难忘。

我们也要在门徒群体之中学习跟从主耶稣。学院近年另一重要转变,就是所有全时间同学都要每月个别约见老师。透过这种个人灵命指导(faculty-student mentoring),我们一起学习跟从主耶稣。所有主耶稣的门徒,都要操练舍弃、撇下、跟从。神学院的老师也不例外,我们透过与同学个别会面,一方面牧养同学,另一方面也学习与同学同行,一起跟随主耶稣。

同学要学习敞开生命,让人触摸。要先有这种经历,同学才可以在教会里学习牧养弟兄姊妹。我和副院牧陈宇恩姑娘每月各自约见大约二十位一年级同学。很多时候,在与同学倾谈时,我感觉到圣灵就在我们中间动工。透过个别牧养关顾,我们在平凡中经历不平凡,在生命中看见神的作为。这是我最珍惜的时刻。

相关文章

一对一师徒制

邝振华实用神学(世界宗教)副教授学院在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就学生的灵性培育采用了「一对一师徒制」。这个转变意义重大。回想三十年前,当我还是神学生时,学院主要是借着早会、早祷会和晚祷会来培育学生的灵性,而灵性长进则被视为个人与神的关系。早会和祈祷会对灵性培育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圣经亦显示师徒关系是灵性培育的重要管道,而耶稣与十二门徒的关系正是师徒的关系。所以透过师徒关系来培育灵性,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方法,其果效并不是其他方法可以取代的。 ...

老师看学院近年的转变

2009年1月号《院讯》曾刊出新院长的分享文章〈未来的仆人领袖〉,那时曹院长刚上任,文章的末段记下了他的憧憬:「我相信朝阳在前: 『浸神』得以迈向将来,是因为先贤的努力耕耘,是因为老师、同学、同工整个属灵群体的同心,是因为众教会和弟兄姊妹的同行,是因为神给予我们孕育新一代仆人领袖的召命和荣幸。愿荣耀归予独一的真神。阿们。」...

「浸神」的成长:同学的成长

刘振鹏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过去五年,「浸神」是朝着「门徒群体」的目标与方向进发。 「门徒群体」是指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及同学;我们都是耶稣基督的门徒,所以一起学习作主的门徒。这正是践行耶稣基督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使人作主的门徒。对同学而言,若同学不先在学院的群体中学习、践行,让自己成为主的门徒,他们日后怎能在所事奉的教会践行「使人作主门徒」的大使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