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与「寻求神的旨意」
卢允晞
新约助理教授
香港目前正经历一个动荡时期,寻求辨识显得前所未有的迫切。在政局不明朗、社会不安、社会撕裂的困境下,香港基督徒所面对的挑战,是在一个不稳定、互不信任,充斥着恐惧和错误信息的气氛中,作出有根据而明智的决定。辨识是作出恰当决定的能力;而基督徒的辨识,是我们意识到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所能作的最佳决定,乃是那些紧贴神心意的决定。在这个叫人困惑的时代,能在混乱中听见神的声音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辨识的不同模式
「寻求神的旨意」有两种典型取向:蓝图模式(the blueprint model)和智慧模式(the wisdom model)。蓝图模式假定神所命定的路径只有一条,而信徒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找出那条路径。接受这种辨识模式的人往往会寻求外在征兆,包括梦、巧合、「敞开的门」及圣经经文,以证实他们所选的是正确之路。智慧模式则假定随着信徒渐渐在基督里成长,并对经文有更深领会,他的智慧也相应增长。信徒蒙受启迪,自然倾向作正确的选择,而不作错误之选。按这观点,人变得愈有智慧,就愈能作合适的选择。蓝图模式尝试透过征兆和印证来寻求神的旨意;智慧模式则假定我们能作的「最智慧之选」,也必然是神的决定。
这两个模式的缺点是,它们虽然都在乎神的旨意,却忽略了这位永生神在抉择时刻的临在。或许使用「寻求神的旨意」这类言词根本就有问题,因为它把重点放于神的计划而不是神本身。仿佛我们在找一幅指示路向的地图,而不是找一个熟悉道路的人陪我们前往。按照蓝图模式及智慧模式,人无须与神切实相交,亦可以发现神对某处境的计划。若我们只是想知道神的计划,神时刻的临在就会变得次要,甚至变得毫不相干。
在安布鲁斯大学(Ambrose University)担任校长的神学家史密思(Gordon Smith),提出以另一取向去理解基督徒的辨识。在《听主微声.明主旨意》(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一书中,史密思赞同我们要主动地寻求聆听神的声音,特别在作出艰难决定的时刻。1 史密思说:「神是临在的;神诚然说话;若我们能够,若我们愿意,就可以听见和回应祂的提示。」2 跟前两种模式不同,史密思的取向认定这位永活神(the living God)的临在,认定祂渴望向自己的子民说话。圣经所启示的神,是一位爱顾祂子民的神,祂主动地投入,要带领和引导祂的子民。3
此外,由于神是一位永活神,我们必须看基督徒的辨识为一种有目的和动态的过程,当中包含持续地寻求,以聆听神的声音。我们并非预先收到地图,有空才前进,而是必须在每个岔口停下来,向神求问方向。我们对神的看法或许曾被误导,而史密思的辨识模式恰当地重新调校我们对神的看法,叫我们重新校准自己的生命,与神的旨意连成一线。最终掌控我们生命的并非我们自己;我们没法选择自己要去的地方。或许「神为我的生命定下什么旨意?」不是该问的问题;我们反该问:「我当怎样叫自己的意愿与神的旨意一致?」这种理解辨识的取向是革命性的,因它意味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在困境中怎样做,而是确知神在当中。
史密思认为,要在抉择时刻领会神的旨意,关键在于培育与神的关系,在当中信徒习惯留心神的临在,并刻意寻求祂的声音。4 换言之,我们须惯于经常聆听神的声音,这样到了抉择时刻,也同样可以听见祂的声音。在智慧模式中,信徒透过反思、默想和研经,使智慧增长,以致到抉择时刻能作出明智的决定。同样,按照史密思的模式,信徒也是在抉择时刻来临之前作好准备;但他并非着意智慧的增长,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操练自己认定神的临在,并聆听神的声音,好使抉择时刻来临时,能驾轻就熟地作出决定。天主教学者拉金神父(Father Ernest E. Larkin)也指出:「人不可能知道如何辨识,假如那不过是偶一为之,跟他整体日常生活无干。」5 这跟劳伦斯弟兄(Brother Lawrence)的见解相近:「我们只须明白神与我们亲密同在,我们可随时向祂说话,祈求祂帮助,既在困惑的事上明白祂的心意,又在那些清楚知道祂要我们作的事上妥当地完成,并在行事之前交托,在完成之后献上感恩。」6 知所辨识的人常留心神的临在,并着力寻求神的声音。
如何留心神的临在、专注于神的声音?
史密思的辨识取向看重在抉择时刻着力寻求神的声音。然而,神是动态的,即使在同一情况下,祂对不同的人也可能有不同的回应,因此没有一种固定的方法来判断神的旨意。不过,留心神的临在、专注于神的声音是可以透过三种途径来培养和操练的:(一)敬拜;(二)祷告和默想;(三)群体生活。
敬拜的目的是要我们留心神的临在。敬拜提醒我们神是谁,并帮助我们重新调校与神的关系。每次敬拜,我们都在宣告神是圣洁的,祂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7 以研究敬拜著称的美国神学家唐慕华(Marva Dawn)指出:「基督徒生命的目的,是每天都用多些时间以我们所想、所做、所说的荣耀神,每一刻都是对真神的敬拜,而不是敬拜我们自己所造的或属于我们文化的各种偶像。」8 每当我们敬拜,我们都承认无论我们以为自己有多重要,我们都不是神,我们同样只是受造物,没有什么在我们操控之下。透过敬拜这行动,我们认定神的临在,并扬弃我们的操控欲。
祷告和默想是要主动亲近神,并立意聆听祂的声音。美国哲学家兼神学家魏乐德(Dallas Willard)说基督徒本应「在生活中不断与神对话,既说话也领受说话」。9 与神相交须要说话和聆听。史密思也指出神与人的友谊是以祷告维系的,并且「我们是在祷告中接触到神的旨意和目的,并让神对应我们的意愿、动机、渴望和优先次序而说话」。主祷文就是一例,耶稣教导门徒要将神的名、神的国、神的旨意置于他们的需要之先。10 假如祷告是按照神的方式向神说话,那么默想就是我们聆听神的途径。傅士德(Richard Foster)在《属灵操练礼赞》(The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中指出,默想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醒我们「神不断在现今说话,而且祂想对我们说话」。11 默想帮助人进入神的同在,为要聆听神。因此,祷告和默想让我们有机会操练,把心思转向神的意旨,从而学习进入神的同在。劳伦斯弟兄努力操练自己的祷告和默想生活,甚至在巴黎加尔麦罗修会(Carmelite Order)的厨房干着枯燥乏味的工作时,也能经历神的同在。他写道:「我们要在一种神临在的意识中建立自己,方法是不断与祂交谈。」12 祷告和默想的目的,在于亲近神和聆听祂的声音。劳伦斯弟兄是一个好例子,让我们看见这是可以学习、操练和培育的。按照圣公会神学家韦尔斯(Samuel Wells)所说,祷告是「经历神终极的心意,那就是祂的子民当敬拜祂并成为祂的朋友」。13 神为其子民所定的旨意是透过祷告和默想来揭示的。
在辨识的过程中,信仰群体的角色亦十分重要。诚如史密思所指出:「我们决不可独自去辨识,我们要在群体中辨识。」14 在新约中,信仰群体取代圣殿成了神的灵居住之所,15 因此对于聆听神的声音,信仰群体也十分重要。神不向子民单独说话;神所启示的真理,无论是透过圣经、教导,或是祷告和默想而得的,都是在那来到神面前的信仰群体中得到确认。在初期教会,方言必须有人翻译,而先知的讲道,也须由群体里的其他人评定。16 一些重要的决定,如差派巴拿巴和保罗出去宣教,都要经过群体一起敬拜和祷告,由圣灵确认。17 教会是耶稣的声音和圣灵的指引可以被信仰群体听见、试验和确定的地方,无论这些声音和指引是透过圣经或个人启示而得。透过信仰群体,神的临在变得更真实,祂的声音也更清晰。
结语
虽然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辨识,我们却发现更宝贵的是我们与这位永活神的关系,基督徒的辨识其实只是这关系的一种副产物。魏乐德写道:「聆听神不过是一种丰富的互动关系的一部分,得着引导也不过是聆听神的其中一面。」18 我们经历神的同在时,确实领受了从祂而来的引导,但这引导已不再是我们的目标。史密思提倡的辨识模式,不是取决于某种作决定的方法,或是一套有系统的神学表述;它乃是一种属灵辨识,是与神有一种奥秘的、源于经验的相遇,而这样的相遇得力于恒常的敬拜、祷告和默想,以及群体生活。假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着意与神建立不间断的关系,或许就没有「寻求神的旨意」的需要,因我们已在圣灵的指示和引导下前行。19 在不同情况下,我们会作出具体的决定,留心神的临在,也主动地寻求祂的声音。魏乐德有相近看法,在其著作《上帝的声音》(Hearing God)中,他强调人必须主动回应神的引导:「一般来说,只要我们按神的心意而活,我们就在神的旨意中。这留下很大空间,让我们可以采取主动,而这点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祂为我们所定的旨意,我们个人的主动是关键的。」20
箴言一章7节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经文提醒我们:明白神在我们的抉择时刻与我们同在,是作出明智决定的起点;它也是稳固的锚,确保我们的行动将符合神的性情和旨意。最终,知道神与我们同在,也带给我们安慰与平安,因为最终掌权的是神,世界不会因我们作了一个错误决定而终结。神却能使用我们的错误和限制来作工。史密思在另一本讨论辨识的佳作The Voice of Jesus中有清晰的表达:「最后,我们的把握不在于我们作上好抉择的能力,而在于神的爱顾和供应,是祂引导我们,我们也渴望听祂。」21 史密思的辨识模式「没有带来绝对、无误、驳不倒的答案,却带来了一份确定——确定我们以生活和工作来回应神」。22 我们作决定时能感到平安,不是因为我们肯定自己的决定绝对正确,而是因为知道我们已在神的临在中尽力作最好的决定,并且我们的行动是源于一份渴望——渴望活出我们所能领会的神的旨意。
古志薇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Gordon T.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The Art of Discerning God's Will (Grand Rapids: IVP Books, 1997);中译本《听主微声‧明主旨意》,刘思洁译(台北:雅歌,2002)。在就读维真神学院(Regent College)时,我有幸修读史密思一个关于辨识和呼召的课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份材料。我要感激史密思博士的教导,他模塑了我对辨识和呼召的观点。本文勾勒了史密思对辨识的想法的主要轮廓,但我极力鼓励读者亲自阅读史密思这部见解独到的论著。
2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17.
3 例如:圣经常以牧羊人及其羊群的意象来描述神对子民的关顾和引导(如:诗二十三;结三十四;约十4等);那些从神领受领导角色的人也被称为牧人(如:诗七十八70-72;赛四十四28;耶三15,二十三4;结三十七22、24;亚十三7等)。
4 史密思把信徒与神的关系界定为一种「友谊」。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19-20.另见Samuel Wells, God's Companions: Reimagining Christian Ethics (Malden: Blackwell, 2006), 1-2, 9-10, 26-28, 39-41;中译本《上帝的同伴——基督教伦理再想像》,陈永财译(香港:基道,2011)。亦见Dallas Willard, Hearing God: Developing a Convers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God (Grand Rapids: IVP Books, 1999), 81, 86, 122;中译本《上帝的声音》,邬锡芬译(台北:校园,2005)。
5 Ernest Larkin, Silent Presence: Discernment as Process and Problem (Denville: Dimension, 1981), 28.
6 Brother Lawre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the Best Rule of a Holy Life: Being Conversations and Letters of Nicholas Herman of Lorraine (New York: FH Revell, 1895), 15;中译本《清修庖厨中》,刘巧玲译(台北:光启,1990)。
7 参利十九2;出三十四6。
8 Marva J. Dawn,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ion, Culture, and the Spiritual Life (Grand Rapids: IVP Books, 2009), 17;中译本《创世记点燃敬拜之火》,张玫珊译(台北:校园,2011)。
9 Willard, Hearing God, 252.
10 在记载于太六9-13的主祷文中,耶稣教导门徒先为神的名声(名)、国度和旨意祈求,然后才祈求神满足他们的需要。
11 Richard J. Foster, The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The Path to Spiritual Growth (San Francisco: HarperSanFrancisco, 1998), 24;中译本《属灵操练礼赞》(增修本),周天和译(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2013)。
12 Brother Lawre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the Best Rule of Holy Life, 8.
13 Wells, God's Companions, 84.
14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128.
15 参林前三16,六19;弗二21-22等。
16 林前十四27-29;参约四1。
17 如:徒十三1-3,另见徒一15-26,十四23。
18 Willard, Hearing God, 122.
19 如:加五16、18、25。
20 Willard, Hearing God, 132.
21 Gordon T. Smith, The Voice of Jesus: Discernment, Prayer, and the Witness of the Spirit (Grand Rapids: IVP Books, 2003), 260.
22 Smith, Listening to God in Times of Choice,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