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到——底

杜韵婷

道学硕士三年级

经文:约十三1-20

爱到底的示范

我认识一位院舍院长,她是基督徒,已经七十多岁。她退休之前,每日都亲自去照顾院舍里每一位院友。院友都是身体严重残障,且有智障的,他们所有的日常活动,都需要人照顾。院长大清早五时多就预备早餐,与另外两位姊妹一起喂他们,帮他们洗澡、更衣,带他们上特殊学校……。总之,院友全日的起居饮食,都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院长到了某个年龄,不得不退下来,才让护理员去照顾他们。

这位院长对院友的爱触动了我。身为院长,她以双手服侍在社会上比较弱势、在身体上有残障的院友,这样的例子是少见的。我们许多时只是按着自己想付出的程度和方式去服侍,但这位院长的服侍,却好像那位记载于约翰福音十三章1至17节的耶稣。

这段经文记载了约翰福音里第三个逾越节。逾越节期间,以色列人宰杀羊羔为祭。约翰记叙的第三个逾越节,就是讲述耶稣作为代罪羊羔的这段日子里所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约翰福音十三章1节说,耶稣知道自己的时候到了,就作了一个行动——替门徒洗脚。第1节解释了个中原因:祂一向爱世上属祂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于是,祂用行动去示范如何「爱到底」。吃饭的时候,耶稣起身,脱掉外衣,拿毛巾束在腰间,把水倒在盆里,就开始替门徒洗脚。如果你返了教会多年,可能也经验过「被人洗脚」或「洗人的脚」。例如,参加营会的时候,我们会尝试效法耶稣的服侍;你的导师、牧者替你「洗脚」,或你替组员或少年人「洗脚」。我们通常只在特别的情况下才这样做。但原来这是当时的奴仆每日都会为主人做的;主人回家,奴仆、婢女就替主人洗净双脚,之后主人才进去。洗脚在当时是很平凡的行动,耶稣却选择它作为「爱到底」的示范。

爱到底的态度包含两个特质

耶稣这个行动显示「爱到底」的态度包含两个特质:

1. 颠覆传统的做法

第一是颠覆传统的做法。如果家里既有主人,又有菲佣,你们会叫谁洗谁的脚呢?如果同一场合既有上司,又有下属,谁来替人洗脚呢?一定是仆人或下属替人洗脚了。这是基于社会上的阶级观念,认为地位或职位较低的人做这事较合理。职位较低的人,他们的工作通常要付出较多劳力或较具厌恶性。例如,病房里替病人更换尿片的工作,学历较高的护士和学历较低的护理员都可以做,但众所周知,这通常是由护理员去做。

这群门徒跟随了耶稣近三年,彼得既称耶稣为老师为主,耶稣的身分就明显比门徒高。但耶稣却打破惯例和传统,自己纵然有较高的地位和身分,仍替门徒洗脚。原来,要「爱到底」,有时是要超乎常理,放下「应该这样做」的想法,甚至要超越这个世界的标准:大的服侍小的,地位高的服侍地位低的。这样做,一定使人觉得奇怪。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你上学,竟然发现老师替你买了一份早餐、一杯奶茶,你必定觉得很怪吧?但耶稣上十字架之前,就为门徒做了这样奇怪又叫人感到温暖的事。

2. 虚己

第二个特质是虚己。一个地位高的人竟肯做卑贱的事,他若不是装模作样,故意向人展示自己有多好,就必定是一个很能放下身段的人。十三章4节记载耶稣「脱下」衣服,「脱下」跟第十章「舍弃」生命的「舍弃」,在原文是同一个词;十三章12节记述耶稣再次「穿上」衣服,其中「穿上」跟第十章的「取回」,也是同一个词。第十章那里讲述的,是耶稣为羊——就是为人——舍弃自己的性命,并且有权柄取回;也就是说,祂本来有权柄舍弃,也有权柄取回,但祂选择了舍弃。只有拥有能力的人才有机会谦卑;只有拥有的人才能施予。耶稣拥有老师的地位、主的身分,又手握权柄,本可以保留一切,不用给人什么。但祂甘心纡尊降贵,做卑贱的洗脚工作,主动服侍门徒。这种爱的态度是谦卑的。

  洗脚的行动虽然看似平凡,但却是颠覆传统的做法,也表现出虚己的态度。

洗脚的意义

耶稣为何要这样做?十三章6至9节详细记述了彼得与耶稣的对话。耶稣来洗彼得的脚时,彼得很惊讶,甚至拒绝让耶稣洗他的脚。但耶稣说,如果彼得不让祂洗,将来就与祂无分了。这里的洁净问题,跟犹太传统的食物洁净问题没有关系。耶稣用水洗净他们的脚,是含有祂将来的死要让他们得以洁净的意思。他们本是不洁净、有罪的,但透过耶稣的死,他们领受了赎罪的洗,就得以称义,与耶稣有分。所以,耶稣要替他们每一个洗脚。虽然他们不明白耶稣这番话的意思,当中更有人存心出卖祂,是真正不洁净的,但耶稣却坚持为各人洗脚,盼望门徒都与他有分。

没回报也坚持去爱

我们也可以从经文看到,即使「爱到底」并没有回报,耶稣也坚持去爱:

1. 即使对方不明白(6-11节)

在这段叙事里,有两个人物所表现的反应,叫人不大想替他们洗脚。第一个是彼得。从他说的话来看,他根本不明白耶稣为何要替他们洗脚,所以才对耶稣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但后来彼得想与耶稣有分,又改口说「你连我的手和头也要洗」。所以耶稣「爱到底」的时候,对方根本不明白祂的想法,也不了解祂的苦心。因此,若我们要学习耶稣「爱到底」,有时也要经历对方不明白我们的苦心。但即使对方不明白,也阻止不到我们坚持去爱的行动,就如耶稣那样,祂十分清楚自己为何要为我们钉身十字架。

2. 即使对方会出卖自己(2、11、18节)

更糟的是第二个人物——犹大。经文一开始就说,魔鬼进了犹大的心。第11节表明,耶稣早已知道门徒当中有人不洁净,因为祂知道犹大即将出卖祂。犹大是怎样的人呢?第十二章提到他是个贼,常偷钱囊里的钱。犹大在约翰笔下,从头到尾都不是一个好人。他跟随了耶稣这么久,没有真正悔改过,还即将为钱出卖耶稣。耶稣早已知道犹大是怎样的人,但耶稣对待他跟对待其余十一个门徒一样,也替他洗脚。这一份爱,是知道对方会出卖你,伤害你,但仍然选择去爱。

因此,「爱到底」不单要怀着上述的态度,也要有心理准备,即使苦心不被明白,即使没有回报,自己将会受伤害,仍然选择爱到底

跟随耶稣并效法他的榜样

作门徒,就要这样彼此服侍,表达彼此相爱。耶稣替他们洗了脚,就问门徒:「你们明白我为你们所做的事吗?你们称我为老师和主,我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要这样洗彼此的脚。」(参12-15节)耶稣表明,祂亲自示范、亲自做的事,他们也要做。从下文的34至35节可见,耶稣同样吩咐门徒,祂怎样爱他们,他们也要怎样爱身边的人,让人看到这份爱,就认出他们是跟从耶稣的人。

这一份爱不是盲目的,不是照自己的意愿、喜好或感觉,或以「自己认为」对对方好的方式,做在对方身上,要对方接受。这样只是带着期望去爱而已。我读神学期间发生了一些事情,使我觉得受到很大的挫败,甚至自己过去在基督里好不容易建立的新身分和价值,都被狠狠地打碎了。那时,我不想再去爱,不想再爱某些弟兄姊妹,不想再付出,因为付出了不会有回报,因为我觉得受伤害。一天晚上灵修时,神让我读到这个故事。祂告诉我,祂既然爱属于祂的人,就爱他们——到——底。这个「到底」,意思是最后以奴隶的样式受死,钉在十字架上!我知道要跟从耶稣,要作祂的仆人,就要靠着祂的力量继续去爱。我开始祈求神教导我怎样去爱,怎样学似耶稣,怎样谦卑下来,怎样付出或等待——只求对方的益处而不再按自己的意愿。

看似平凡的「爱的服侍」

耶稣爱门徒是甘心乐意的,因为祂知道自己付出的目的,所以愿意付出。约翰福音十三至十七章记述的,都是耶稣预备钉十字架之前所做的事。耶稣知道自己的时候到了,即他被钉十字架、返回父那里的时候到了。当时候无多,那善于计划的神子所做的事一定是最重要的,或最有意义、不可不做的!这时候,耶稣却亲身去作一件平凡的事,就是替人洗脚。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你会做什么?或者这样问,如果你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一个群体,你会做什么?快将毕业的同学,你们快要离开神学院了。实习的同学,你们在实习教会的日子由开始到结束,其实只有五十二周。每一次探访,那次探访的对象你们以后都不一定可以再见。老实说,你们今日见到的家人,谁能确保明天仍在?

耶稣快离开祂所爱的门徒,这时,耶稣选择爱到底,又命令他们也要照样去做,并且说这样做的人就有福了。当我们付出,对方能够明白,欣然接受,那当然理想不过。但我们不是要等到他们明白才去付出,才去服侍。若是这样,耶稣就什么也不用做了。许多神迹不用行,门徒的脚不用洗,十字架也不用钉了!因为由祂成为肉身开始,到祂受死、复活,到我们这一代信徒,仍然有许多人不明白祂!我们不是耶稣,不须要也不可能为身边的人钉身十字架;但作为主的仆人,我们要学习耶稣那份难以置信的爱,大的服侍小的,以谦卑的态度,做一些看似平凡的「爱的服侍」。

最近有出电影叫《钢锯岭》,是真人真事改编的,讲述第二次世界战期间,一个名叫多斯(Desmond Doss)的人因着信仰的缘故参军,却坚持不拿枪械,不杀人。由于多斯这样坚持,结果受尽欺凌、鄙视,差点尚未出战就被监禁入狱。但最后因为他坚持不懈,终于以军医的身分跟美军一同出战。在一场重要的战事中,他一晚之间独自救了七十五个伤兵。每救一个,他都对神说:请让我多救一个!于是神让他救了一个又一个伤兵。多斯起初不被人明白,但到了危急时刻,他没有退缩。他只是靠神的恩典,只是渴望遵行神给他的使命,尽力去救人,以行动表达对神、对身边的人的爱,直到最后一刻。我相信多斯能够这样坚持下去,是因为他十分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别人的反应就相对地变得不重要了。

  弟兄姊妹,就让我们一同效法耶稣,在不知剩下多少时间、多少机会的日子,把握每次机会,放下常理,放下计算,放下骄傲、怠慢,放下自我,实践「爱到底」——因为这是耶稣基督所活出的生命,也是祂给我们的命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