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三期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黄福光

本期《山道期刊》的专题是「神学研究的跨学科整合」。如何用六篇文章的篇幅好好论述这个大题目,实在是一项挑战。尽管如此,今期收录的文章涵盖了多个方面,可以让读者稍稍了解这个领域。

第一篇文章〈跨学科的圣经研究:应用与滥用〉由笔者撰写,讨论圣经研究里关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应用和滥用。简单地说,尽管研究圣经时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的帮助,而这样做也由来已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跨学科的圣经研究都必定是有用的、有意思的,甚或不一定做得恰当。此外,既同时运用两个学科,就必须解决两者孰轻孰重的优先顺序问题。文章通过多个例子(诸如圣经研究如何结合考古学、科学、其他文本传统等)来说明这些重点。

谢品然的〈圣经神学、脑神经神学、人工生成智能:一个跨科际整合的圣经与神学研究探索〉向读者简述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文章主要介绍这些领域,并指出圣经神学该如何看待它们,该提出什么信息。这场讨论才刚刚开始;对于将这些学科纳入圣经及神学研究,作者持开放的态度,并且表示欢迎。

张楷弦的〈天启保罗观与跨领域研究带来的新发展:社会科学方法与认知语言学方法〉相对来说较为「传统」,涉及整合圣经研究和认知语言学。作者采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分析保罗关于基督事件和复活的隐喻,从而展示这些隐喻如何有助于建立一个有别于当代社会的社群。

洪亮的〈超人类主义的「形态自由」概念——从人类「脆弱性」的角度看〉又带领读者来到一般信徒比较陌生的领域,这次是探讨超人类主义与神学的关系。文章的焦点是探讨人类的「脆弱性」作为增强人类构造和能力的原因。作者认为,评估这类想法不应局限于创造论的角度,还应该包括基督中心的人论。正如谢品然一样,洪亮对这个议题持谨慎而开放的态度。

赖品超的〈超越与自我超越:从后现代哲学到儒耶对话〉也是一篇关于神学的文章,却是相对比较「传统」,因为是与东方和西方的哲学对话。这篇文章的焦点是超越和自我超越,作者精彩地列举了学术界对这议题的各种观点。他总结认为这类神学研究的跨科整合应该加以鼓励,因为它可以丰富我们对有关课题的理解。

最后一篇专题文章是佘枝凤的〈克服障碍:对堂会领袖灵修的实践神学省思〉。它与其他文章不同,涉及的是实践问题,即个人灵修的实践。作者先指出造成堂会领袖实践灵修困难的一些原因(例如忙碌、错误的圣洁观念),然后作出评估,最后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专题文章,本期还有两篇讨论文章。第一篇是戴浩辉的〈旧约中的贫与富(二):先知文学、智慧传统、诗篇〉,这是他上一期文章的续篇。作者延续对旧约中贫与富问题的研究,在先知文学、智慧传统和诗篇中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文章剖析这些资料所代表的信仰理念,以及从中给现代人带来的规范性提醒。

第二篇是彭昱森的〈恩典与人工:金口约翰论圣经默示〉,谈论圣经默示过程中神和人的因素。据作者的分析,金口约翰既非常重视圣灵在圣经写作中的工作,也强调人类作者在其中的角色,且表明人类作者期间并非处于迷狂状态。然而,金口约翰对圣经默示机制的看法却不明确,我们也无法从中得出明确的结论。

最后,今期还有五篇书评,涉及门徒观、天启保罗观、教会论、五旬节派神学、教会如何牧养自闭症人士等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读者可从中获益,拓宽视野。

评论被关闭,但引用和禁用Pingbacks是开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