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研究与《山道期刊》

曹伟彤

院长

发扬「教会神学」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是一所学术研究与生命实践并重的神学院。打从2009年开始,我们锁定目标方向,专注于成为一所发扬「教会神学」的神学院。因此,我们所倡议的神学方向、出版的书籍(例如「教会伦理系列」)、发表文章的质量、主领讲座的内容特点……凡此种种,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这八年岁月,我们谦卑地与神同行,一同走在恩典路径之上,共同刻下一些重要的标记。期间,看见了神赐给我们一些征象。例如,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不仅是数目增加,我们还看见他们既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又有热切追求生命成长的心。又例如,神给予我们一支优秀的教授团队,老师们既有学问内涵,又有生命表现;他们休戚与共,齐心合力,爱护学生,服侍教会。此外,神还赐予我们很便利的出版渠道和优秀的编辑同工,让我们可以严谨地出版本院教授的著作,以及本院的学术期刊──《山道期刊》;《山道期刊》每年出版两期,这八年下来,合计刊印十六期。这些征象是神恩典的记号,也是「浸神」教研成果的标记,且是师生们生命践行的足印。 《山道期刊》就正正见证了「浸神」致力融合学术与生命的践行。

《山道期刊》的转捩点

1998年,「浸神」创办《山道期刊》(下称《山道》),旨在「开垦学术讨论园地,建构学术界与教会的桥梁」。不知不觉,《山道》将近出版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间,《山道》走过快乐的路径,结出丰硕的成果。打从2000年我接任《山道》主编一职至今,我一直见证着期刊的成长,享受这过程中的悦乐。犹记得草创初期,我们经历艰难的岁月。当时我们采用「约稿」的方式,甚至给作者支付稿酬,但仍有不少「名作家」时有爽约。

2000年是《山道》的转捩点。为了让《山道》成为有意义的期刊,不浪费纸张,免得要「向大树鞠躬」,我们下定决心,励精图治。所谓「励精图治」,是指我们扩大邀请作者的范围,更加着重作者的学术涵养和能力,停止给予作者稿费的做法。改革后的第一期《山道》于2001年6月出版,主题为「圣灵论研究」。该期共印刷了1000本,但奇妙地,不足半年时间,就悉数售罄。这成了那些知道有《山道》存在的出版界人士一个小小的佳话。

那时,我们确实为《山道》付出不少工夫和精力。譬如,我们加强了修订来稿的程序,愿意多花时间与作者沟通,务求将文章修改得尽善尽美,既务求忠于作者原来的意思,又寻求适切的表达,让读者容易掌握明白。我们这样细致地编订文稿,煞费苦心,既必须顾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愿,也须要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虽然这种编辑程序使《山道》的出版成本加增,但为了鼓励学者研究,并让学者、老师与教会的牧者、弟兄姊妹有更美好的交流,一同反思,一同拓宽视野,我们仍然乐意维持这种做法,一直至今。并且,我们为了照顾广大华人教会的读者,作者即使以英文投稿,我们也会把文章翻译成中文,编辑刊载,方便华人弟兄姊妹阅读。

与神同工的团队

除此之外,我与那些参与《山道》编辑工作的老师合作得非常愉快。 《山道》每期均设有特定的主题,然后征集五六篇文章,尝试从不同的向度探讨同一课题。我们《山道》编委会每次商议新主题,却一点也不困难,而且很快就能拍板。有些时候,可以半小时内决定未来两年的主题;有一次更加难以置信,就是大家走在一起,不消五分钟,就定出新一期的主题和文稿写作向度的构思。此外,我也喜见老师们十分乐意参与写作,一点也不为难,不勉强。老师和作者们(不管是来自香港本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中国大陆、美国、加拿大或英国,甚至是波兰、芬兰等地)总是心怀雀跃,接受邀请。事实上,每一次厘定新主题,学院里的老师之间总有许多有声无声的互动和默契。我们都成为了与神同工的synergoi 。例如,每个学年,我均会为神学院定下该学年的学习主题,包括殷切款待、宣教、宣讲、教牧关顾、基督教教育等,目的是邀请众老师就着同一课题,一同思考,一起参与讨论,借以集思广益,当中绝无指令的成分。老师们自发地、主动地配合,与我和应,常教我感动不已。在这氛围下,有好几期《山道》的主题,均呼应着神学院该学年的学习主题。

这几年间,我亲身感受到老师非常乐意作出跨科际的整合,从他们的专业领域,跨进宣教学、宣讲学、教牧学、基督教教育、伦理学等不同范畴的研究。其实,按照学术界一般情况而言,学者大多只专注于各自的专科领域。若要做到跨科际的整合,就必须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还要视乎学者本人是否愿意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是否有足够的学术研究能力。毕竟,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总是较为容易和安全。然而,「浸神」的老师们可能知道自己的事奉,是要服侍教会,所以都愿意从事跨科际的研究,尝试努力提出能指引教会的神学智慧。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山道》打从2000年改革以来,从没有出现「断稿」的情况;更可以说稿源充足,常维持有两至三期的「存货」。

切合教会需要

《山道》并不是纯粹的学术期刊,只顾纸上谈兵,不着重实践,不理会实效。 《山道》乃是一本超越学术的期刊。它所关注的,乃基督的身体──教会。我们构思《山道》每期的主题时,首先考虑的常常是教会的需要。所以《山道》有不少主题均与教会牧养息息相关。例如近数期讨论的主题「宣教」、「使人和睦」、「灵性关顾」、「殷切款待」及「基督教教育」等等,都是围绕教会牧养的处境,好带领牧者、神学教育工作者、神学生和其他信徒读者作出神学的反思。当中的文章,不单针对教会的牧养,并且有坚实的圣经与神学基础。每个课题,绝大多数都以圣经作为研究的基础和起始点。

外界回响

《山道》得到不少神学工作者和牧者的好评和肯定。外国一些著名学府,例如耶鲁神学院、普林斯顿神学院、维真神学院、福乐神学院、西南浸信会神学院等,均有订购《山道》。 《山道》也成为一些喜欢作深度思考的国内、外牧者的指定阅读材料。

《山道》之所以得到广泛欢迎,除了老师的热烈参与外,也要归功于几位同工。在此不得不提及他们的名字,包括本院出版处同工何保贤、龚李瑞安及姚志华。他们悉心润色文字,谨慎编辑,提高《山道》的可读性。其中一位同工,更操练以祷告的心去处理这些学术作品。所谓「祷告的心」,是她真诚地祈求每期《山道》均能臻于完美。

身为《山道》的主编,本人很高兴能够与各位《山道》读者,一同守望着神学院的成长,分享这二十年的悦乐。谨此衷心感谢每一位曾于《山道》发表专题文章、讨论文章和书评的老师及学术界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