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际整合的即场示范

何敏超(2018年毕业)
马鞍山崇真中学教师

我曾经修读过两个科目,是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的。一科是「讲道学」,由曹伟彤院长和林国彬牧师合教;另一科是「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由禤智伟博士、邓绍光博士和林国彬牧师三位老师合教。

若是「单一老师教授」的科目,上课时就只是听到单一老师就某课题的见解。虽然老师学养丰厚,可以集各家之大成,阐释其一家之言,但其精炼过程却不一定展现同学眼前,让同学可以观摩。上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的课堂时,老师则各从自己专长的领域出发,就某课题提出见解,并且还与其他任教老师交流、讨论、整合。对我来说,能够听见不同老师如何就同一课题施展其看家本领,已经很精彩;而且,还能够看见他们如何讨论及整合,这更可说是神学科际整合的即场示范,叫人赏心悦目。

还记得上「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一科的时候,禤老师和邓老师讲解韦利蒙有关崇拜及宣讲的观点。他们旁征博引,以清楚说明其神学意义,甚至阐述如何借着崇拜或在崇拜中做神学。当然,这样说是十分抽象,更遑论要解说如何在这过程中产生伦理效果。这时候,林牧师出来,诉诸其丰富的牧养及宣讲经验,具体解释在实际处境中,这是怎样做神学,如何带来伦理效果;他的讲论不但附有例子,还不乏神学性。如此美妙的老师组合,叫同学获益不少,满载而归。

相关文章

师生互动火花四溅

邓绍光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除了「研究与写作」及「毕业研讨班」,我近年与其他老师合教的科目包括「教会敬拜学」、「教会神学观」、「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等。最容易的教学安排,是各老师各按自己的专业讲解同一课题,但这样的话,老师之间却缺乏互动。虽然学生可以在同一科之内尽听不同老师的专业知识,却难以看见整全图画。因此,在课堂设计上必须花点心思。 ...

老师协作教学相长

刘振鹏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数年前,两位实用神学科的同事离职后,于2012-13年度开始,我获指派教授道学硕士课程的「教牧领袖学与事工」,及后于2014-15年度开始,我亦获指派教授同一课程的「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前者的合教伙伴是本院院牧林国彬牧师,后者的合教伙伴为资深的专业辅导员朱牧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