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互动对话

梁耀明(2016年毕业) 九龙城浸信会传道

笔者曾修读「教牧领袖学与事工」。这科目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由两位老师教授,透过不同的观点探讨有关作牧者的课题。虽然这种模式的教学可能对同学有不同的要求,或会加重同学某方面的负担,但却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学习环境,是利远多于弊。

首先,「协同教学」能刺激同学建立深思熟虑的神学思想。「协同教学」容让同学体验不同的授课老师如何透过不同的诠释框架回应同一课题。老师的讲解各有异同,为课堂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多元空间,刺激同学对课堂所学的,进行分析、比较及整合,整个过程促使同学深思所学之神学。

其次,同学借此建立的神学思想是一种富有对话性的神学思想。正如上文所述,「协同教学」活生生地将同一课题的不同诠释放在同学眼前,同学不难发现当中的异同。有别于做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同学可以即时与授课老师们互动对话。香港的同学习惯单向教育,少作对话及发问,但老师们的解说呈现显而易见的异同,就让同学们更有信心及更容易向老师发问。并且,透过授课老师的回应,同学可从中学习如何回应其他不同的诠释。因此,同学是在多元互动的对话中建构自己的神学。

当然,要有良好的互动氛围,老师的态度、视野、胸襟,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和配搭,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互动能促进课堂的教学成效,使老师和同学均可从中得益,教学相长。

总而言之,「协同教学」能带来丰富的教学体验,让师生深入地互动对话,有助彼此的神学知识及生命持续成长。

相关文章

谦卑与人合一同工

何静文道学硕士同学记得一年级时,分别有老师及师兄姐鼓励我们除了修读必修科目外,也要尽量选修其他老师的课堂,好从每位老师各自于圣经、神学思想、实用科目专精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希望除了能够丰富知识之余,也可借着不同老师的经验拓宽自己的信仰视界。过去两年多,我除了修读由单一老师教授其专门研究的科目外,也有机会上了一些采用「协同教学」的课堂,分别是「讲道学」、「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及「教牧领袖学与事工」,三科同属实用神学科的范畴。 ...

扶贫职事的乱与序

佘枝凤基督教教育助理教授活在贫富悬殊的香港,不少堂会尝试走进社区,接触贫者,扶助经济困难邻舍。可是,亦有不少堂会浅尝了助人之乐,便热情不再,甚至失望离场。本文从实践神学省思的进路,探讨教会扶贫职事中容易出现的混乱和迷思,并以一个堂会个案作为说明例子,然后建议一个秩序有助理顺教会职事的乱象。本文目的有二:除了希望读者明白扶贫职事的乱与序外,亦想借此介绍实践神学可以怎样有助于堂会的牧养领导。 ...

具「浸神」特色的「协同教学」

林国彬院牧、实习主任、实用神学科讲师我最早与老师合教的科目,是2008年春季与孙宝玲老师一起教授的「基本讲道法」。孙老师负责硕士班,我负责学士班。首四堂,两班一起上课。孙老师负责第一和第二堂的讲课,我负责第三和第四堂。在课堂上,我们两人有很多互动,同学也反映说得益很大。四堂过去,学士班和硕士班分开上课,同学开始在课堂上实习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