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与人合一同工

何静文道学硕士同学

记得一年级时,分别有老师及师兄姐鼓励我们除了修读必修科目外,也要尽量选修其他老师的课堂,好从每位老师各自于圣经、神学思想、实用科目专精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希望除了能够丰富知识之余,也可借着不同老师的经验拓宽自己的信仰视界。过去两年多,我除了修读由单一老师教授其专门研究的科目外,也有机会上了一些采用「协同教学」的课堂,分别是「讲道学」、「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及「教牧领袖学与事工」,三科同属实用神学科的范畴。

对我来说,「单一老师教授」的科目与采用「协同教学」的科目,两者最大的分别在于课堂安排的弹性,以及经验分享的丰富程度。由于「协同教学」牵涉至少两位老师,课堂安排上的弹性就较少了。例如,若只由一位老师任教,他就可以较有弹性去分配教学时间;有时候,我们讨论得热烈,老师可因应同学的讨论而调节课程的进度。然而,「协同教学」给我的益处,却是「单一老师授课」不能满足的,就是老师们能在课堂中各自分享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实践经验,彼此交流,并引导我们进行神学思考。以「教牧领袖学与事工」一科为例,两位老师在教会牧养上各有不同的关注点及专长;「协同教学」让我们在一个课堂中同时学习到两者的专长,而他们的交流分享亦让我们了解到如何将不同的牧养理论应用于真实的教会场景。他们两者在牧养上的差异观点,也为我们留下思考空间,去探索并建构自己的牧养观。

我很喜欢上那些采用「协同教学」的课堂,除了因为可以听见不同老师的分享外,也让我想起「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提醒我要谦卑与人合一同工。

相关文章

轮流教授五彩缤纷

陈宇恩副院牧、教会音乐科讲师2014年,我跟圣经科及基督教思想科的老师,总共五人,一同合教「教会敬拜学」。由于这科目属于跨科学习,所以需要整合各个范畴,理论和实践并重。开课前,我们几位老师一同开会,探讨课程的目标、范畴、重点内容,以及功课要求,好帮助同学从圣经、神学、教会历史、教会传统及礼仪、教会崇拜事工及牧养、伦理实践、现代文化处境等多个角度,去思考教会崇拜的职事。课堂是由各专科的老师轮流教授相应的课题;而我主要负责统筹,同场观察每次上课情况,并且任教后半部分的课堂。我尝试将圣经、神学、历史等各范畴整合,然后套用在教会崇拜事工当中,看看如何应用和实践。 ...

「浸神」的「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是指两位或以上的老师合作教授同一科目。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有不少科目均采用「协同教学」的方式,所以今期《院讯》邀请曹伟彤院长谈谈「浸神」课程中的这个教学模式,并且邀请了那些曾参与「协同教学」的老师及同学,一同分享他们的经验及感想。

老师协作教学相长

刘振鹏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数年前,两位实用神学科的同事离职后,于2012-13年度开始,我获指派教授道学硕士课程的「教牧领袖学与事工」,及后于2014-15年度开始,我亦获指派教授同一课程的「教牧关顾与辅导概论」;前者的合教伙伴是本院院牧林国彬牧师,后者的合教伙伴为资深的专业辅导员朱牧华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