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浸神」特色的「协同教学」

林国彬院牧、实习主任、实用神学科讲师

我最早与老师合教的科目,是2008年春季与孙宝玲老师一起教授的「基本讲道法」。孙老师负责硕士班,我负责学士班。首四堂,两班一起上课。孙老师负责第一和第二堂的讲课,我负责第三和第四堂。在课堂上,我们两人有很多互动,同学也反映说得益很大。四堂过去,学士班和硕士班分开上课,同学开始在课堂上实习讲道。

想不到相隔十年,2018年春季,我又与老师合教「讲道学」;今次教学伙伴是曹伟彤院长。模式也相仿,曹院长负责硕士班,我负责学士班。首四堂,两班一起上课。不过,这次我负责第一堂的讲课,院长负责第二至第四堂。课堂上,我们两人同样有很多互动。第五堂起,学士班和硕士班分开上课,同学开始在课堂上实习讲道。

  曹院长常说「浸神」是门徒群体,也常强调殷切款待。以上两次「协同教学」的经验,正好具体活现「浸神」这些特色。虽然同是教授讲道法的老师,但由于各人接受的训练不同,经验各异,所以我们三人的取向和进路大不相同。 「协同教学」让我们从其他老师身上学习,大大丰富了我们教学的想像和可能。同时,众同学也可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习一个重要功课:即使大家观点不同,也可以彼此接纳,互相欣赏,不必势成水火。

2018年春季,我除了与曹院长合教「讲道学」,也与邓绍光和禤智伟两位老师合作教授选修科「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我们各教三至四堂。余下三堂是我们三位老师与全体同学互动;这样的安排,是我以前从来未试过,这要感谢禤老师的提议。这同样丰富了我们教学的想像和可能。三位老师同时出席这十四堂课,当中有很多即兴的回应,至今我们和同学都津津乐道。

「协同教学」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老师之间的情谊和互信。若果没有,合教的老师就只是各自表述,不会有火花四溅的精彩互动情景。感谢神,让我在「浸神」的教学路上有美好的回忆。

相关文章

轮流教授五彩缤纷

陈宇恩副院牧、教会音乐科讲师2014年,我跟圣经科及基督教思想科的老师,总共五人,一同合教「教会敬拜学」。由于这科目属于跨科学习,所以需要整合各个范畴,理论和实践并重。开课前,我们几位老师一同开会,探讨课程的目标、范畴、重点内容,以及功课要求,好帮助同学从圣经、神学、教会历史、教会传统及礼仪、教会崇拜事工及牧养、伦理实践、现代文化处境等多个角度,去思考教会崇拜的职事。课堂是由各专科的老师轮流教授相应的课题;而我主要负责统筹,同场观察每次上课情况,并且任教后半部分的课堂。我尝试将圣经、神学、历史等各范畴整合,然后套用在教会崇拜事工当中,看看如何应用和实践。 ...

深入互动对话

梁耀明(2016年毕业) 九龙城浸信会传道笔者曾修读「教牧领袖学与事工」。这科目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由两位老师教授,透过不同的观点探讨有关作牧者的课题。虽然这种模式的教学可能对同学有不同的要求,或会加重同学某方面的负担,但却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学习环境,是利远多于弊。 ...

科际整合的即场示范

何敏超(2018年毕业)马鞍山崇真中学教师我曾经修读过两个科目,是采用「协同教学」模式的。一科是「讲道学」,由曹伟彤院长和林国彬牧师合教;另一科是「韦利蒙:崇拜、伦理、宣讲」,由禤智伟博士、邓绍光博士和林国彬牧师三位老师合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