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之路

方憬仁

道学硕士

方憬仁与太太泳梅及儿子活言

为了回应上帝的呼召,我与妻子泳梅于2016年8月一同开始在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修读神学课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我踏上了传道的路。回眸过去匆匆的三年,施恩典的上帝在其中留下了什么痕迹呢?若要形容这三年,我会说:神学之路是陌生的、凶险的;同时,神学之路又是使人蒙爱的、丰盛的。若非上帝的保守看顾,我敢说,自己是不能踏上这条神学之路。

陌生之路

「陌生」:因生活节奏改变了,我由全职工作转为全职学习,须要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来适应这学习的生活。同时,面对不同学科的要求,以往疏于学习的我感到非常困难。并且,不论在课室或宿舍,还须要重新认识不同的人和事。另外,身分也转变了,成为神学生,要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给自己的期望等等。

凶险之路

「凶险」:由于用了更多时间专注于上帝,祂就借话语指教我的生命,叫我发现自己充满罪性的本相。虽然神学知识增多了,但知识并没有使我能够更深顺服上帝。反之,面对繁重的功课,又在学业、事奉、家庭以及生命各层面的拉扯之中,很容易就堕入盲目追求成绩的陷阱,扭曲了学习动机,继而失去服侍教会的忠诚,并且忽略自己在家庭中应有的责任,最后导致与上帝关系破裂,在罪中打转而不自知。上帝最终沦为知识上所认识的对象。

蒙爱之路

然而,在这陌生并凶险的路上,感谢上帝的恩手从未离开我!上帝让我晓得自己的限制;有「限制」并非坏事,认识「限制」能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不过,接受自己的限制是困难的,因为这需要我接受自己的不足。可是,人在限制里岂不是更能看见上帝的恩典吗?当人承认自身的不足,岂不是要谦卑,而信靠上帝吗?有谁能够不需要上帝的恩典而活着?当我在上帝面前认罪悔改,就放弃了「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宰」的想法,接受自己的限制,重新将上帝视为上帝。并且,我祈求圣灵加力,让我能靠着祂的恩典,忠心信靠这位创天造地、施行拯救又赐人盼望的上帝。感谢上帝,让我深深经历祂的爱,教我知道我是「蒙爱」的,我不须要注视别人对我的眼光,只须要注目于耶稣基督。

丰盛之路

另一方面,上帝安放我和家人在这个践行爱的信仰群体之中。这三年间,祂不单赐下很多的同行者,使我并不孤单,还让我们共同学习并一起生活时,践行彼此相爱。我们一同生活、一同分享、一同祷告,并且学习互相接纳,在过程中当然有笑亦有泪。然而,感谢上帝让他们与我同行,使我看见上帝的同在,他们给予我很大的力量,让我在这神学之路经历「丰盛」。

最后,不得不提的,感谢上帝赐给我最要好的同路人、妻子——泳梅,她的牺牲和支持让我能够安心学习。 2018年,上帝更借她诞下小儿——活言。甚愿他的名字成为我家的提醒:活出主圣言。

相关文章

无能中的事奉――从但以理书一章1至6节看处身香港的我们

黄福光旧约教授Wong Fook-kong Professor of Old Testament 八月,本院神学硕士的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今天坐在这里上课,且学习的是古代近东的世界,是否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他们表示同意,觉得学习这些几千年前的东西,跟今天水深火热中的香港没什么关系。为了鼓励他们,我说了这个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美国求学。当时我们夫妇与一对从香港来的基督徒同学夫妇是很好的朋友。不幸地,这位同学的太太癌症复发,并且知道痊愈的机会很低。有一天,我打电话给这位同学,刚巧他不在家,接电话的是他的太太。我就在电话中问候她的病况,她明确地回答:「如果这最后一次化疗也不成功,我就必定没希望活下去。」她边说边哭。我很想安慰她,却不知如何开口,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无能。那段日子,这「无能」的感觉非常强烈,觉得我所学、所知的一切一点都不能帮助她。 ...

毕业生走过的神学之路

弟兄姊妹蒙神呼召,进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踏上「神学之路」。在这条路上,除了学习神学知识,锻炼牧养技巧,培育属灵品格,同学还在门徒群体的团契关系中学习「隐蔽课程」,经历神的爱和医治,又反省自己与神、与他者、与群体的关系,并且不断以信仰寻求理解,践信于行。祝愿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好的传道牧者! ...

我在「浸神」的「隐蔽课程」

陈敬宗神学学士Jones Chan (B.Th.) 陈敬宗与邓绍光老师四年的神学学士课程,一眨眼就完结了。回想第一年参加「浸神」在长洲举行的属灵操练营,初次与同学相见,就像是昨天的事,如今却要写下毕业感言了。回想这四年,当中有很多的学习,并且经历了主的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