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真谛:崇拜聚会最重要?
吴国杰
基督教思想(教会历史)教授近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使许多群众聚会都被迫取消。虽然许多地方堂会都因此暂停团契、主日学、专题讲座等等各类聚会,但仍有坚持「惟独主日崇拜不能停止」;即或有因疫情严峻而停止实体崇拜,也尽量改以网上形式进行。究其原因,是认为崇拜聚会是信徒群体敬拜神的神圣时刻,是教会最核心的活动。此外,香港华人教会越来越重视崇拜,对崇拜的教导与讨论也越来越多。早年敬拜赞美的热潮里,领诗训练几乎成为教会年轻一代必备的事奉装备。随着教牧领袖批判现代诗歌内容贫乏,传统圣诗和崇拜礼序又见重获重视的迹象。在关注崇拜聚会的时代潮流中,有不少学者尝试从音乐、礼仪、神学、牧养等不同角度进行反思,期望为公众崇拜建构更切实的基础,订立更准确的方向。究竟古往今来,崇拜真正的意义为何?笔者要在此指出,现代教会对公众崇拜的理解,在相当程度上偏离旧约、新约和教会的历史传统。
崇拜与事奉
在圣经中,「崇拜」主要译自两个希伯来词,就是עָבַד和שָׁחָה,以及两个希腊词,即προσκυνέω和λατρεύω,全部都有「事奉」的含义。 《圣经新辞典》(New Bible Dictionary)指出:「在圣经中有关敬拜的词汇很多,但其主要的概念是『事奉』(service)。」1 摩西临终前警戒以色列人:「你若忘记耶和华──你的神,随从别神,事奉敬拜,你们必定灭亡;这是我今日警戒你们的。 」(申八19;粗体字为笔者所强调,下同)主耶稣在旷野受试探时也回应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 』」(太四10)可见敬拜与事奉平行,具有相同意思。神的子民不论敬拜或事奉,其对象都只可以是这位全能的真神;以色列人敬奉别神,就要受惩罚(王下十七7);同样,基督徒也不能事奉两个主(太六24)。
既然崇拜就是事奉,那么,事奉就不可能只在每周一次的崇拜聚会。旧约以色列人强调事奉耶和华,就是要以生命敬拜祂,尊祂为唯一崇敬、顺从的主;当中最明确的表现,就是遵从祂的道,谨守神借摩西颁布的律例典章(申十12,十三4;书二十二5)。对于敬拜事奉的生命要求,新约圣经教导得更加清楚,就是要将自己化作活祭献给神;新汉语译本就将罗马书十二章1节译为「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怜悯劝你们,要把身体作为活祭献上,这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欢的;这是你们理当献上的敬拜(λατρείαν)。 」意思就是:信徒要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乐意事奉主(弗六6-7)。
崇拜与聚会
崇拜是一种以神为主的生命,而非专指某一聚会;故此,两约圣经均没有将焦点放在任何崇拜聚会之上。如前所述,神在旧约时代对以色列人事奉祂的最核心要求,是遵守祂的诫命;摩西五经中的律法,有献祭的指引、饮食的规限、行为的守则,这都与维持或恢复圣洁子民的身分有关,焦点在于活出属神的生命,而非参与聚会。当以色列人以为定期的献祭守节、频繁的宗教活动可以讨神喜悦,却忽略社会公义、欺压穷人,神就借着先知宣告:「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摩五21-22 、24)可见以日常的生活行为作为对神的敬拜事奉,远比任何宗教活动(包括崇拜聚会)来得重要。到新约时代,主耶稣传讲天国的福音,呼吁人悔改归信主;祂讲解真理,教导门徒凭信心祷告、要爱神爱人,并以自己顺服至死的生命为世人立下榜样。主的教导虽多且广,却没有教导任何关于崇拜聚会的事。祂颁下彼此相爱的新命令、作主门徒的大使命,又要信徒成为世上的光和盐等等,都是要以生活行为来实践,这些才是真正对神的敬拜与事奉。
或有人提出疑问,旧约圣经不是要求以色列人守安息日、守节期吗?新约圣经不是要求信徒群体不可停止聚会吗?根据两约圣经,这些群体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教导、互勉和提醒,要帮助神的子民在生活中实践信仰,而非以聚会为敬拜的神圣时刻。律法书中订立的节期,除赎罪日具洁净民族的意涵外,其余的(包括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都有记念神过往和持续赐恩的意图,为要避免以色列人因忘本而离弃耶和华。犹太人安息日在会堂聚会,诵读律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在教育程度偏低的古代,是真理教导的关键环节。这种在聚会中诵读经卷的传统在基督徒群体当中也一直传承下去。保罗也明确指示地方教会要将他的书信互相传阅诵读(西四16)。故此,新约圣经呼吁信徒「不可停止聚会」时,提出的理由是「要彼此劝勉」(来十25);保罗处理教会聚会混乱时,他要求任何诗歌、教训、方言、启示、先知讲道,都要有秩序逐一表达,强调「凡事都当造就人」(林前十四26),「叫众人学道理,叫众人得劝勉」(林前十四31)。
崇拜与诗歌赞美
至于诗歌颂赞,圣经中确实很早已有借歌曲舞蹈来向神表达感恩赞美的传统;成功脱离埃及军兵威胁时,摩西和米利暗带领以色列人颂唱的诗歌(出十五1-18、20-21)是最佳例子。然而,这些歌颂都只是神的子民在现实生活中对神施恩、对祂大能的自然回应,而不是固定聚会中的崇拜仪节。在宗教聚会中加设恒常圣乐元素的,无疑是大卫王;他编订共二十四班次的圣乐人员,负责全年在圣殿中唱歌奏乐(代上二十五1-31) ,惟经文未见进一步解释大卫此安排的主要用意。不过,新约圣经对圣乐的功用却有明确的提示。论到教会诗歌,最多人引据的经文相信是以弗所书五章19至21节,以及内容类近的歌罗西书三章16至17节。这里保罗呼吁信徒要用「诗章、颂词、灵歌」,目的是什么?细看经文,不难发现当中强调的,是要「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也就是说诗歌是帮助信众学习、深化、牢记真理的途径,故此经文一再强调要「彼此对说」、「彼此顺服」、「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好能「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心被恩感,歌颂神」。值得留意,紧接上述两段经文的,都是有关夫妻、亲子、主仆应有的相处之道;反映借诗歌领悟主道以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实践,好能活出彼此相爱的门徒见证。现代教会强调,要借美妙的诗歌来赞美神,甚至认为要努力提升音乐技巧才能讨主喜悦,这从来不是早期教会的立场。
全人敬拜
在初期教会,承接使徒的早期教父皆强调全人敬拜。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清楚教导:「我们敬拜不是只在某些特定日期,而是以整个生命、以各种方式持续地敬拜。」2 俄利根(Origen)进一步解释,基督徒是要以「正直的生活」来敬拜,强调「敬拜神的人,就是那些以圣道的原则和教训调校个人生命的人」。3 他们只称主日信徒的聚集为记念主复活的聚会,并不称之为「崇拜」;而聚会的内容,是以听道和守主餐为主,借此认识真理、记念主恩、转化生命。同时,他们对神的敬拜事奉,也非以散会作结;相反,聚会后信众就一同出外施行慈惠救济,以行动实践主道;执事也会将剩下的饼和酒送给未能出席聚会的软弱信徒,以显合一。
无可否认,要普罗信众时刻记得以生命敬拜事奉神,是困难的;故此,中世纪教会努力尝试将对神的敬拜融合在信徒的生活循环之中。这些举措有涵盖一生各个重要阶段的:从刚出世时接受的婴孩水礼,到长大成人才接受的坚振礼,接着是夫妻联合的婚礼,最后有临终的膏油礼。有周年循环的教会年历(Liturgical Calendar):从圣诞期到显现期,然后顺序有大斋期、复活期、圣灵降临期、将临期,接着又回到圣诞期。有每周不断举行的聚会:除主日的多堂弥撒外,大教堂每日早晚均有弥撒,即使偏远的小圣堂平日普遍也有数次聚会,一再提醒信众记念主的救赎。修道群体还有每日七次的祈祷时刻(Canonical Hours),内容包括赞美经、一时经、三时经、六时经、九时经、晚经和补充经,提醒修士们从清早起床至晚间就寝,均以敬畏称颂神的心过敬拜事奉的生活。
宗教改革初期,著名改教家均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中世纪的传统。不论信义宗或改革宗,均沿用教会年历,此外周间还有许多聚会。路德(Martin Luther)每主日讲道三次,逢周一和周二早上作要理教导,周三早上研读马太福音,周四和周五早上教导使徒书信和其他新约经卷,周六晚专论约翰福音。加尔文(John Calvin)亦要求牧者每主日宣讲三次,逢周一、周三和周五清晨要设听道聚会。此外,他们都强调基督徒要以生活实践来事奉神;就如路德所说:「神不要人只听道,只背诵经文,祂要人行道,按着所信的道用爱心践行出来。」4 将主日聚会的名称从「弥撒」改为「崇拜」,确实是十六世纪改教家作出的转变;然而,我们不可忽略他们如此改动的缘由,就如路德提出批判,当时罗马公教将参与聚会礼仪变成赚取神恩典和救恩的善功,结果弄致信心消失;5 故此必须改用信众能明白的语言宣讲,好叫他们认识真道;教会崇拜必须以圣道和圣礼为中心,为要训练、造就信徒,使他们在真道上长大成熟。6 在路德眼中,公众崇拜的主要功用,显然并非借参与聚会来表达对神的崇敬,而是要建立信徒的生命,叫他们能在生活中信靠事奉主。
从上述回顾可见,将我们对三一神的崇拜集中在一个聚会,并非圣经及教会的历史传统所倡议,而是后期逐渐出现的误解和偏差。基督徒真正对神的敬拜,是将自己献作活祭,以合乎真道的生命来见证事奉主,而非单单讲求在聚会中唱诗和听道。教会崇拜聚会真正的意义,是要帮助信众明白、反思、深化基督信仰,好能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敬拜事奉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曾以「崇拜vs. 生命」为题,刊载于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校友会刊物《牧灵专讯》(第42期,2019年5月),现稍作修订。
1 JGSS Thomson:〈崇拜(WORSHIP)〉,载《圣经新辞典》,下册,吴罗瑜编(香港:天道/ 中神,1996),页792。
2 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a 7.7.
3 Origen, Contra Celsum 8.10.
4 Martin Luther, The Eight Wittenberg Sermons (LW 2:392).
5 Martin Luther, Concerning the Order of Public Worship (LW 53:11).
6 Martin Luther, The German Mass and Order of Service 1526 (LW 53:60, 80,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