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地同在、同行

曹伟彤 院长
邓绍光 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
曹:

教会既是一个朝圣的群体,当下教会又该怎样面对香港的状况?继续传福音、参与当中的活动?从信仰的思考来说,你有什么想法?

邓:

其实,我会说:继续生活。你是否过着基督徒的生活?教会这个群体如何活出一种蒙拣选的生命?这不只是针对个人来说。刚才我提及彼得前书,指出教会是蒙拣选的群体,整个群体都是上帝所拣选,这是在祂拯救的故事当中发生的事情。 「蒙拣选」是我们的身分,这是出于上帝的怜悯,但蒙拣选的群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如何生活?

这身分带来的生活方式,包括两方面。首先,弟兄姊妹之间是怎样一同生活?我们如何互相建立、警惕、提醒?如何彼此相爱、接待、宽恕?我们有没有如此实践?做得足够吗?这是互动的问题。抑或,我们其实没什么生命/ 生活的互动,只有事工的互动?这是「群体建立」的问题。弟兄姊妹回到教会,觉得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吗?觉得自己的生命可以在这里安顿下来吗?抑或,回来是继续消耗自己?教会这个群体不是叫人安息的吗?这是「内在」问题,涉及弟兄姊妹之间的关系,涉及如何一同生活。 「外在」方面,就涉及教会这个群体如何介入世界,和世界「打交道」。她是否按照自己的身分进入世界?抑或,不理会我们的身分,一进入世界就按照世界的规矩和游戏规则行事?但这样的话,你就丧失了那个蒙拣选的身分。

你或说这不可行吧!用蒙拣选的身分所引申出来的生活方式,进入这个世界,与人相处,就没有什么果效!你用「果效」这个字眼,便很容易跌入对方的圈套,因为只有用对方的生活方式生活,才有对方所谓的「果效」。要有果效吗?你认为上帝拯救的果效,又是否非常厉害呢?

曹:

我明白你的意思。内在方面,我们要敬拜(纵向关系),又要彼此相爱(横向关系),大家合一;外在方面,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是蒙拣选的,我们看的果效和世界所看的不同。不过,其他人或会说这种思考方式是「坚离地」,质疑我们是否应该继续照常敬拜、祷告、彼此相爱,因为这个世界有许多年轻人正谋求这个社会的美善,渴望更多的民主、人权,我们这样是否置他们于不顾呢?

邓:

这是横向关系的部分了,你同样须要爱邻舍。不过用什么方式去爱、去表达?我们神学院最近喜欢使用“being with” 这个字眼,这是韦尔斯(Samuel Wells)喜爱用的一个短语,解作「同行」或「同在」。但何谓「同在、同行」?拥抱你,就代表「同在、同行」?还是,进入你的处境去了解和明白你?但这样做,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批判性的同在。耶稣基督来到世上,道成肉身,不就是一种批判性的同在吗?祂有否说「你继续犯罪吧!」?祂不会这样说,对吧?祂与你交往,但同样会指出你的问题。

我们和年轻人相处,首要的是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时候我们根本不了解他们。他们有很多价值(values)可能是值得我们支持,但他们有许多做法,我们或许觉得可以讨论。在信念层面上,大家可以有许多赞同之处;但在行动层面上,却未必如此。

无论如何,这种「同在、同行」也是「批判性」(critical)的,而非不分青红皂白地怀抱他们。话说回来,耶稣基督与人「同在、同行」的高峰是什么?是死在十字架上!如此,死在十字架上是祂爱仇敌的一种彻底的表现。

即使我们进入这群人当中,他们不喜欢我们,不接受我们的看法,但按照耶稣基督的榜样,我们仍要坚持与他们「同在、同行」,不能退缩,就如「道成肉身」的意思就是「上帝的同在」。

曹:

「批判性的同在、同行」,指陪伴年轻人,不可以责备他们?不可以指斥他们扔砖、在地铁纵火?既要「同在、同行」,但又要有「批判性」,那即是怎样?

邓:

不一定要用指责的方式;你可以表达意见,一起讨论。这并非一种立场的宣称,而是我们须要解释为什么自己有这种看法。

曹:

即是不须声明,只要私下指出他们的错误,不当众指责,是这样吗?

邓:

我这样说吧。我们首先关心的,会否是自己教会的青年人?如果我的教会有青年人上街示威、抗争,我认识他们吗?了解他们多少呢?他们为什么有这些想法?他们是我们牧养的羊,我们对他们有多少了解?反过来,也可以问,这些羊对我们又有多少了解?他们认得牧羊人的声音吗?因此,此处所谓「批判性」的「休戚与共」(solidarity)或「同在、同行」,涉及是否真正关心对方。不是此时此刻关心,乃是否一直关心?大家是否一直存在一种关系,以致我今天所说的,不是突然说的;我今天的关心,不是突然的关心。如果大家缺乏长期的信任关系,你突然说些什么,都不会理想,不管你说得多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节录自神学沙龙「神学有什么用?」(2019年10月28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