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浸神」的「神学沙龙」

曹伟彤 院长

去年9月3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在早会举办了本院首场的「神学沙龙」;我与邓绍光教授打头炮,一起谈论潘霍华的伦理思想。之后,「浸神」陆陆续续在校内、校外,后来还在网上,举行一连串形形色色的「神学沙龙」。有本院独力主办的,也有与校友会、教会或其他机构合办或协办的。主题内容广泛,涵盖圣经、教会历史、神学、牧养、宣讲等不同范围(参附表)。

缘起及目的

我起初有「神学沙龙」这个构思,乃源于去年4月13日的院长参议圑交流会。当时,我们讨论学院如何可以协助教会面对当前社会的情况。我想到可以举办一些聚会,人数约一百人,借此机会学院可与两至三所不同的教会互动;由他们向本院提议一些专题,例如政教分离,我们便与他们一同分享。此外,教会邀请本院的条件是:这些题目必须对教会有帮助,以致本院能借此合适地回应教会的需要;而且,我们的老师对那些题目已具备研究心得,不须作许多的准备工夫才能分享。诚然,本院老师的教学工作是艰巨的,因为第一,除了一般恒常的教学外,他们还必须参与所有与学生有关的活动,譬如早会、营会等等;这是我们关心学生、与他们一同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老师的天职。第二,教学必须精益求精。第三,研究学问必须是持续的。若老师们要完成上述这三方面的工作,时间就已是满满的了。故此,若教会想探讨的某些专题,不是老师们的专长,那我们将难以处理。盼望不久将来,本院将积极与教会及校友分享你们希望大家一同思想的题目。

「神学沙龙」的特色

本院「神学沙龙」的特点是事前没有太多预备。大家来参与,是基于对本人及老师们的信任,知道他们对某些专题和学术领域有研究和心得,所以一同来彼此分享,展开对谈。进行的方式乃由本人向老师发问,借此启发思考,彼此交流。箇中的谈话也许未经过深思熟虑,这有别于写文章的方式,但这也是「神学沙龙」的特色。

正如邓绍光老师所说,在西方文化里,「沙龙」是一个轻松讨论问题的方式,源自十七、十八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一边享用咖啡、饮品,一边讨论所关心的社会时事、政治议题等。他们不需有任何的结论,主要是互相刺激思想,着重交流。其实,信仰和神学也是一样。过往,人们只想听一听,便要得到答案,一个永恒不变的答案,但按照神学的定义来说,神学不是提供一个永恒不变的答案,而只是对圣经的默想、思考,得出暂时的成果。所以,「神学沙龙」乃是让牧者和信徒专注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并一同作出神学的思考。

盼望学院日后与教会和牧者更多合作,一同分享,一同聆听,一同面对改变中的社会和教会。这个过程是细水长流式教导工作(edification),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也是本院的气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