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底:哪一所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浸信教会?

杜锦满

基督教思想(浸信会历史)助理教授

我在2019年加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的教授团队,讲授香港浸信会历史。为了准备教学材料,我两年前开始找寻相关的史料;搜索过程中,发现资料有许多矛盾之处。就以「香港第一所浸信教会何时出现?」为例,不同的资料却记载了不同的日期。另外,哪一所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浸信教会?至今仍然存有争议。三十年前,笔者在加拿大维真学院初次接触「基督教历史」这门学科,仍记得当时教授强调:对待历史要态度严谨,因为我们如何准确地认识历史,将会影响我们怎样回应历史;今天我们的回应,也在模造后人读到的历史。因此,我希望以严谨的态度,厘清自己所属宗派在香港起源的历史,又盼望借此帮助香港浸信会的教牧和信徒,准确地认识浸信会在香港的起源

香港第一所浸信教会

根据中国教会历史经典权威之作──赖德烈(Kenneth S. Latourette)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1,香港第一所浸信教会于1843年5月在皇后大道设立,名为「皇后大道浸信会」。赖德烈申明资料来源是耶士摩(Lida S. Ashmore)的《美国浸礼会在华南地区的传教活动:头六十年的历史概论》(The South China Mission of the 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First Cycle of Sixty Years2。经查看后,笔者发现赖德烈错看了1843年5月28日在港成立之潮语浸信会,误以其为皇后大道浸信会。自此以后,这个年份和日期便一直被人引用,包括刘粤声的《香港基督教会史》、徐松石编的《华人浸信会史录(第二辑:港澳地区)》、《香港浸信会55周年纪念专刊1901-1956》和香港浸信会联会的官方网页。另外,美南浸信会宣教士兼历史学家吴立乐(Lila Watson),于其《浸会在华布道百年史略》3 提到,皇后大道浸信会始于1842年5月5日。其著作于1936年成书,她引用的日期,很可能是参照杜立韦(Thomas S. Dunaway)于1930年出版之《为耶稣拓荒:叔何显理的故事》(Pioneering for Jesus: The Story of Henrietta Hall Shuck)的记述4。吴立乐提出的日期,又先后引用于徐松石、汤清和香港浸信教会的著作。此外,一些历史学者如李志刚和禤浩荣,提出皇后大道浸信会乃成立于1842年7月。5

究竟皇后大道浸信会始于什么时候?根据《浸信会传教士杂志(1843)》(Baptist Missionary Magazine, 1843),其成立的正确日期应为1842年5月15日。这份年报是美国浸信会差会在1843年4月26日举行第二十九届年会时,于纽约发表之1842年年度的工作汇报,其发表时间是所有现存资料中,最接近皇后大道浸信会成立的日期。皇后大道浸信会不可能晚至1843年5月才成立,即在年报发表以后才出现。另外,杜立韦所说的创立日期为1842年5月5日,但那天是星期四,教会不大可能于星期四开始首次聚会。故此,皇后大道浸信会创立的日期应为1842年5月15日(星期天)

至于1842年7月之说也不正确,因为第二所浸信会──街市浸信会(Bazaar Baptist Church),是在1842年6月26日成立,第一所浸信会不可能晚于第二所出现。李志刚和禤浩荣提出该日期,很可能是误把皇后大道浸信会新堂落成之时当成教会的始创日期。因此,皇后大道浸信会是第一所在香港出现的浸信教会。

浸信会来港宣教

  叔未士(Jehu Lewis Shuck)是首位来华的浸信会宣教士。 1836年,他与妻子何显理(Henrietta Hall Shuck)由美国经新加坡抵达澳门,并于1842年3月19日来到香港。抵港后不久,他们马上在上环百步梯开设「宏艺书塾」,借学校从事宣教工作,并于皇后大道建立教会。罗孝全(Issachar J. Roberts)较叔未士晚一年到达澳门,却比叔未士早一个月移居香港。他抵港后不久,很快便获分派到港岛南面的赤柱,在那里建立教会和学校。同年10月末,粦为仁(William Dean)也移居香港。

除了服侍英语会众外,叔未士和罗孝全主要以粤语人士群体为福音对象。粦为仁因有好几年在曼谷的潮籍华人中工作,熟悉潮语,很快便在香港开展潮语事工。 1843年5月28日,他首先在皇后大道浸信会的教堂内成立香港潮语浸信会。粦为仁除了在英国管治的香港岛传道之外,也到那时仍属清政府管辖的九龙半岛地区,如土瓜湾、深水埗、望角,以及离岛长洲,向那里的潮州人传福音。

罗孝全是首位前往长洲的西教士,他与华人助手郭向于1843年7月6日初探长洲。不久,粦为仁与郭向于同月18日到访长洲。粦为仁通晓潮州话,很快便与当地潮语人士传讲福音。自1843年7月22日,郭向每周都前往长洲领会。约半年后,他在长洲租得一所房子作教堂之用。吴立乐指出,粦为仁于1842年搬往长洲,并于次年5月在那里成立一所教会。吴立乐很可能把长洲的教会跟1843年5月28日在香港皇后大道浸信会教堂内成立的潮语浸信会混淆了。刘粤声记述长洲浸信会于1842年开基,6 也不正确。

香港事工日趋式微

叔未士、罗孝全二牧先后于1844和1845年间离开香港,移居广州。与此同时,美国浸信会因奴隶问题,1845年分裂为美北浸信会(Northern Baptists)和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s)。粦为仁留在美北浸信会,叔未士和罗孝全则加入美南浸信会。自1845年起,香港教区隶属美北浸信会管辖。由于美北浸信会来华宣教士说潮语为主,故逐渐放弃粤语事工。加上,叔未士、罗孝全二牧离开香港,粤语事工自此一蹶不振。 1848年,街市浸信会停办,皇后大道浸信会的粤语事工最后亦于1857年完全停顿,只剩下香港岛和长洲的潮语聚会。

1848年,美北浸信会的约翰生夫妇(Rev. and Mrs. John W. Johnson)到港。可惜,约翰生的妻子抵港后不久便离世。到了1860年,约翰生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来自荷兰),连同四位华籍传道人及几位教员,从香港迁往潮州马屿。约翰生离港前往潮州时,美北浸信会决定把他们的宣教基地迁往潮州,并把在港所有差会物业出售。自此,香港变成潮州教区其中一个外围支站(outstations,即外设站)。

1860年西教士离港后,留下来的工作,主要交由他们聘用的华人助手延续。香港的浸信教会曾有一段时间只剩陈兑一人来牧养。最低潮时,香港的教会只剩下八九人;赤柱支站几乎完全消失,只剩下一人;长洲只剩下会友二三人,而其中一人后来且离世,陈荪要独力负责赤柱和长洲两地浸信教会的事工。长洲有一所细小的福音堂(a small chapel),陈荪一来到就在那里领会。 1860年开始,长洲支站只能间歇地举行聚会。 1864年,粦为仁到访香港,发现自1860年差会迁往潮州后,不少香港会友流失,但他于1843年5月28日成立的潮语教会仍然存在。美国浸信会差会第五十一届年报(汇报1864年的事工),只提及香港岛的潮语教会,以及香港区会友总人数只得十人,并没有提到长洲或其他支站,当时很可能只剩下香港岛仍有恒常聚会。

汤绍源曾经撰文提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期,香港地区仍有两所教会,位于香港岛和长洲。7 笔者相信汤绍源错看了资料,误以为差会提到整个华南地区内的两所教会,是指香港岛和长洲有两所教会,其实所指的教会是位于邓岭和潮州汇。香港当时只是一个支站(outstation),并非教会(church)。 1873年的差会年报(汇报1872年的事工)再次提到香港,指出1843年成立的教会至今仍然存在,但没有提到其他与香港有关连的支站或聚会处,相信当时整个香港区只剩下香港岛一个聚会点。

浸信教会重现生机

约翰生在潮州服侍,直至1872年离世;两年后,约翰生师母离开美北浸信差会,并计划从潮州前往美国。 1875年,她途经香港时,决定留下来,作一名独立传道人。她在荷李活道租住的地方开设一所女校,借以再续约翰生牧师多年前的宣教工作。她又聘请由汕头岭东浸信会差来的陈时珍担任荷李活道女校的教师兼传道人,逢主日借伦敦传道会教堂聚会,此时香港浸信会事工重现生机。根据差会1880年第六十六届的年报记载,约翰生师母从差会退下来之后,便在香港工作,并取得很好的成果。她在1875年回到香港后,教会增加了七十三人。

香港事工日趋兴盛

1881年,约翰生师母退休返回荷兰家乡。她原希望美北浸信会接手她在港的工作,无奈该差会因缺乏资源而婉拒。最后,美南浸信会的纪好弼(Rosewell H. Graves)和仕文(Ezekias Z. Simmons)答应接手。 1881年3月开始,香港工场由美北浸信会转移到美南浸信会,并租了一处地方作聚会点。一年后,纪好弼到访香港,有二十五人参与他主领的主餐聚会,另有三人接受浸礼。

到了1884年,香港浸信会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聚会语言由原先单一潮语改为潮、粤两语并用。事缘邻近省份操粤语的人士,还有海外回乡的华人信徒,选择定居于英人统治的香港,他们遂成了教会的生力军。同时,教会继续获得一些宣教士的支助,以及海外华人信徒奉献金钱,以致会务得以开展。及至1886年,香港教会首次自聘传道人,从美国聘请了冯活泉牧师回来,自此会务迅速发展。

至于长洲方面,自从1885年陈时珍离港返潮后,整个十九世纪的美南浸信会差会记录,甚少提到长洲教会。就算长洲仍有聚会,充其量也只是间歇举行,并非经常举行。另外,有关方言群组的改变,长洲浸信会原先是一所潮语教会;美南浸信会1891年的年报提到长洲的教会说:「……在长洲岛我们有一所福音堂,但没有传道人懂得说他们的方言。」由此可见,当时长洲教会所用的方言不是美南浸信会宣教士熟悉的粤语。事实上,自美南浸信会接手香港教会后,他们主力作粤语福音事工,对于讲潮语的长洲教会,根本无力兼顾。

结语

总的来说,在香港出现的第一所浸信教会就是1842年5月15日开基的皇后大道浸信会;后来还开办了街市浸信会、下环浸信会、赤柱浸信会和香港潮语浸信会,并且1843年7月开展长洲潮语福音工作。然而,这些教会都先后停止了聚会。及至1860年,香港岛只剩下一处潮语聚会点。由于原有的堂址已出售,当时会友只可以借用伦敦传道会教堂或是租用地方继续聚会,但我们不肯定1873年(陈兑离港)至1875年(约翰生师母来港)期间,教会聚会是否曾经暂停。至于长洲方面,美北浸信差会撤出后,相信聚会亦于1860年代初停顿了超过十年,直至陈时珍和约翰生师母出现后才恢复。至于陈时珍1885年离开后,直至十九世纪末(特别是1890年代后期),长洲是否仍有聚会,则仍属疑问。因此,较为肯定的结论是:今天位于坚道的香港浸信教会的根源可追溯到1875年约翰生师母来港恢复宣教事工之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有关长洲浸信会,除非将来找到进一步的历史资料,证明她从未间断过,否则她再次出现,就要算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或许,我们仍须继续寻找更多史料,方能确定哪一所才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浸信教会;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香港的浸信教会,是建基于昔日众多先贤的努力和付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Kenneth S.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 Macmillan, 1929), 251.
2 Lida Ashmore, The South China Mission of the American Baptist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A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First Cycle of Sixty Years (Shanghai: Methodist, 1920), 6.
3 吴立乐编:《浸信会在华布道百年史略》(上海,1936;重印版:香港:浸信会出版部,1970),页6。
4 Thomas S. Dunaway, Pioneering for Jesus: The Story of Henrietta Hall Shuck (Nashville: Sunday School Board of the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1930), 118. 中文书名乃笔者所译。
5 李志刚认为皇后大道浸信会始于1842年7月21日。参李志刚:《香港基督教会史研究》(香港:道声,1987),页22。另外,禤浩荣提到叔未士于1842年5月15日开始筹建香港首所浸信教会,同年7月落成,开始中英文崇拜聚会。参禤浩荣:《图片中国基督教简史》(香港:天道,2011),页305-306。
6 刘粤声:《香港基督教会史》(香港:香港浸信教会,1996,重排增订版),页161。
7 汤绍源:〈长洲浸信会考源〉,载《长洲浸信会壹佰陆拾周年纪念特刊》(香港:长洲浸信会,2004),页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