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生态环境关爱与责任的起点

邓绍光

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

人类中心主义?

近年华人教会群体愈来愈多关心生态环境,不少弟兄姊妹更身体力行,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致力践行低碳的绿色生活。但是,为什么我们要关心生态环境?为什么我们要过低碳的绿色生活?这是否因为教会逐渐醒觉,人类不应单单关顾自己,也要关爱生态环境,把「爱邻舍」扩展至「爱大地」?这是否因为教会逐渐醒觉,基督教作为一个爱的宗教,不该以人为中心,反倒要顾及其他受造物?这值得我们思考。

然而,如果强调我们不可以局限人类的爱只及于同类,而要惠及大地及其上的一切,那会不会是另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意即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只有单方向的关系:我们能够让多样物种得以保存,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再生,但反过来却并非这样。这就好像我们呼喊保护环境,只流于认为惟有人才可以保护环境,而没有表明环境也可以保护人,甚至没有正视人保护环境乃在于保护自己,忽略了人的存在是肉身性的,是不可能脱离肉身的。不过,这又是否另一层次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是上帝创造的高峰?

因此,我们须要深入反省人跟生态环境之间相互的关系,特别是生态环境是人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思想人类单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关爱与责任。这种单方向的关系,在现代世界之中,就表现为:人是大地的主人,以其思想来掌握世界的面貌,以科技来使用世界的资源。但在单方向的关系里,两者并无分别,只是人被置于受造万有的顶部,视自己是上帝创造的高峰。

无疑,从创造的秩序来说,人是最后受造的;但这是否就表示,人的价值高于万物?我们是否可以从时间之先后来决定价值之高低?抑或,创世记第一章这种创造秩序的记载,其实表示生命须要合适的环境才可以出现?正如新约学者包衡(Richard Bauckham)指出:「第三天的创造必须跟在第二天后面,环境也必须先被创造,才能接着创造各自的栖居者。但这里不见铺陈气氛、渐入高潮的手法。人类,最后受造的活物,在受造界的角色极为独特,但前面并没有一连串上行音阶把他拱上高峰。」* 那么,人跟自然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世记第二章为我们提供另一个创造的记载,其中论到人是出于地上的泥土:「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创二7a)。这表示在材料上,人跟地上的牲畜、昆虫、野兽有其一定的连续性,因为它们都是从地生出来的(创一24-25),而不是来自截然不同的东西。再者,除非我们认为人的肉身并非其生命的一部分,不过是灵魂的牢狱,否则就不能轻言人可以脱离大地而生活。事实上,人受造后,耶和华把他安置在园子里生活(创二8)。因此,一方面,人就其自身而言,就包含了自然在内,有泥土的成分;另一方面,人就其所在的环境而言,亦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无论内在或外在,人都不能脱离自然,而是与其须臾不离;否则,这就是一种二元论式(dualistic)人性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帝的儿子要成为肉身,在我们中间拯救我们。人背叛上帝是整个人的作为,因此上帝不能只是拯救灵魂,撇下肉身不顾。耶稣基督拯救的方式,是对应人犯罪的方式。祂拯救我们的灵魂,也拯救我们的肉身。故此,早期教会除了确定耶稣基督的神性,也十分强调祂是完全的人,表示凡没有被祂披戴的人性,就不能被拯救。如果人的灵魂和肉身都要被拯救,那么人类居住的大地和其上的一切也要被拯救;否则,这就是一种二元论式拯救论。难怪保罗说:「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罗八21)

这种拯救是全人式的,也是宇宙式的。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从死里复活,在一众门徒面前所显现的,是有形有体、不再死亡的荣耀身体,并非只是苏醒了的灵魂。后来《使徒信经》就认信:「我信身体复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何以启示录论到终末的将来,乃是新天新地,不单有新天,也有新地。三一上帝要拯救和终成的,不单是天,也包括地在内;因此,不单更新了天,也更新了地。受造的万有都全被转化而成为圆满,没有任何遗漏。

  以上是从创造、拯救和终成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发现人跟生态环境的关系并非分割。人不能离开受造的万有而存活,起初创造时这样,后来堕落时也一样,终末更新时亦是同样。这是我们思考人对生态环境关爱与责任的起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衡:《圣经生态学:重探人与万物的关系》,柯美玲译(新北:校园,2020),页17。

相关文章

受命治理世界

黄福光旧约教授天然大教堂多年来,有不少基督徒对我说,身处大自然(如露营、钓鱼、登山期间),比起在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