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乃一种生活方式

黄福光

旧约教授

时光飞逝,「浸神」的神学博士课程仿佛才开办不久,去年就诞生了我们首名神学博士。当然,对神学博士生而言,修读期间想必度日如年;不过,所花的光阴都是值得的,因为可以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

严谨钻研批判思考

据我理解,「博士」中的「博」字,意思为众多、广大,用以表示学者于求学过程中获取了广博的知识。在某程度上,这是真的,却不是事实的全部。随意拿起一篇博士论文看看,就不难发现其重点在于「深度」而非「宽度」。论文往往选取范围较窄的专题或文本,然后深入彻底地探讨。博士生从中学会的技巧,主要是如何严谨地研究某个题目。学生毕业后,可以把这同样的技巧运用于其事业中的其他项目。换句话说,学到的并非只是新的知识,更是学会如何学习。现今世代,资讯爆炸,知识唾手可得。二十多年前,我刚执教鞭,要求学生牢记许多日期和事实;但今时今日,他们只要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轻易搜寻获得这一切,死记硬背变得多余了。他们需要的,是以批判态度评估资讯的能力,甚或是这样的习惯。这基本上正是博士课程所要达成的——不断磨炼学生的批判思维,潜移默化地变成他们的思考习惯。付上时间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寻求真理治学做人

我说付上时间和努力,并非仅指学生。指导老师训练博士生,同样要花上大量时间和心力。作为过来人,我当然明白问题不在于学生。我们日常生活,只要根据印象、感受或朋友的意见,就足可作决定。这样做不一定是错,因为作决定后,我们仍要面对自己的感受,与朋友相处。然而,从事学术研究,我们寻求的是真理,而非自我良好的感觉或为要取悦朋友。再者,我们日常生活,通常无须十分准确。大多数人认为说天气「凉快」或「炎热」已足够了,无须准确地说今天是摄氏12.5度或34度,才决定该多穿一件外套或穿短裤。又或者,我们斥责朋友「总是」做我们不喜欢的事,通常是指他们「多次」这样行。但在学术世界,所有事实都必须核实,且说得越准确越好。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去调整。其实,在博士课程学得的技巧,也有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事事都坚持绝对准确,或会触怒身边的朋友,但我们也的确需要掌握准确的资讯,并且必须基于合理的原因来作决定。最终,这并非只是关乎取得一个学位,也是关乎学习一种生活方式。

信徒的学术水平日益提升,好像香港这样的现代大城市所面对的挑战,也日见复杂,本地之博士课程的需求因而产生。对未能或不欲到外地深造的学生,「浸神」的神学博士课程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有熟识本地议题和文化的老师担当指导老师,也是我们的优势。因此,有志以亚洲或香港为处境做神学或圣经研究的弟兄姊妹,可将本院的课程放入考虑之列。

(罗乐生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