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越学术高峰 培育神国精兵

回应神国需要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作为亚洲浸信会神学研究院(ABGTS)其中一个创办者,早于六十年代就曾以合办方式开设博士课程,参与香港及东南亚神学人才的培训工作。其后「浸神」于1999年正式成立自己的研究院,开设神学硕士课程。

2009年,曹伟彤教授就职院长时,就从神国的角度考虑「浸神」是否应该开办博士学位课程,发现此可回应三方面的需要:(一)学院开办博士课程,将可以培育下一代的学者和牧者,装备他们回应教会的需要,并带领教会应对多元社会中的种种挑战。 (二)「浸神」设立博士课程,就能够承担更多的宣教使命;除了差遣毕业生到各地的宣教工场外,「浸神」还可培育东南亚地区的神学人才,即培育当地人去培育当地的牧者,进而让当地的牧者去培育当地的弟兄姊妹去传福音。 (三)开设博士课程,不仅可为「浸神」校本部、信徒神学教育部及遥距教育课程培育人才,也可为国内和东南亚的神学院预备教研人员

不一样的神学博士课程

本着上述的信念,并在教授团队同心协力的支持下,「浸神」于2012年初成立「博士课程筹委会」,着手筹备工作。筹委会成员背景各不相同,各受过英、美不同形式的研究院教育,一起思考各式教育的优点弱点,最终认为「浸神」应该结合英、美和欧洲式的研究院训练,务求各取其长,帮助博士生发掘本身的潜质,建立扎实的工夫探求学问

「浸神」开设神学博士课程的目的,并非只为训练成绩最彪炳的学生,也不是要成为一所多产的「博士工厂」。我们乃珍惜具学术潜质的学生,很希望透过这个博士课程,帮助他们发掘潜质,让他们有机会长远发展这些能力和恩赐。因此,我们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美好的灵性和品格,并且取得道学硕士(M.Div.)及神学硕士(Th.M.)学位,其中神学硕士课程的成积平均积点(GPA)要高达3.75。学院定下这个门槛,因为我们相信每个博士生都必须有委身服侍主的心志,兼具优秀的学术能力,才能在神学的范畴进深研究,取得卓越的成果,为神国作出贡献。此外,另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在学位资格甄别试的最初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德文或法文的翻译试。学生对英文以外的另一欧洲语言有一定的掌握,有助他们拓宽视野,而且德文的神学著作极其丰富,法文的哲学著述也十分丰裕。

曹院长上任以来,积极推动老师从事跨科际的研究和对话(crossover)。老师的专长拓宽了,就更有能力指导将来的博士生作多元、跨领域的研究。教育机构必须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才可开办博士课程,高的学术水平亦会对校内学生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即使他们不一定继续深造,也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培养出不一样的眼界和气质,使学院整体的发展可以前进、再前进!

迈向神国竿头一步

神学博士课程于2013年推出,旋即收到两位本院神学硕士毕业生申请报读。其后,经由基督教全国两会推荐,我们又先后取录了三位国内博士生。经过七年耕耘,本院去年诞生了首位神学博士毕业生陈之虎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根源于圣经的神学和智慧实践:范浩沙的「上帝、圣经、神学、门徒践行」神学企划〉,获周联华牧师纪念基金会「2020年优良博士论文奖」之优等论文奖,为博士论文组别的唯一获奖者,足见其论文著述对华人神学界的贡献。

为了配合未来的发展需要,「浸神」在2016年着手在西澳校舍兴建一幢新教研大楼,预计今年底落成。有见近年修读研究院课程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新教研大楼将预留一整个楼层,辟作「综合研习中心」,为研究院学生提供个人研究及集体讨论的地方,并且腾出空间收藏教研文献及材料。

展望将来,「浸神」将会继续承担神学教育的召命,培育更多新一代的学者投身神学及圣经的研究,成为具备扎实圣经基础及深度神学视野的天国精兵,在世界各地的教会、神学院、出版机构服侍,回应教会和社会的种种挑战。

相关文章

感恩不尽

吴立斌神学博士候选人立斌与丈夫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2016年1月我进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攻读神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