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神学教育营
看见需要与时机
曹伟彤院长表示,这几年来学院都在谈论实践神学,而青少年事工是实践神学的重要一环。几年前他开始会见校友,当时社会一片纷乱。青少年在其中参与积极,对时局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需要人去回应。他深感当下局势要为服侍青少年的校友作出指导,提供支援。
此外,曹院长阅读欧斯孟(Richard Osmer)的著作,又在六十五周年院庆「基督教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得到启发, 领悟“edification”(细水长流式教导)这个教育理念适切这个时代,于是开始在不同群组做教育工作。他开设小组(例如院长参议团群组、校友群组),与参与者讨论神学。他先开始讲论议题,然后参与者回应,大家一同讨论。这个形式一直持续举行。后来同工团队加入曾在中学任教的禤杨美邻师母和林廖燕珍师母,分别担任院长助理和项目主任(学与教);她们激发出更多意念,提出构思,认为神学院可筹办针对青少年的营会,每年举行,尝试进行一些青少年神学教育工作。
曹院长表示「浸神」素来关注青少年的神学教育工作,而随着香港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为了回应青少年在社会事件上的感受,让他们有表达的空间,并且与他们同行,我们这部分的工作将会逐渐增加。
从意念到筹办
说到「青年神学教育营」的诞生,林国彬牧师分享他早有这个意念,因为曾读过一本书,看见外国的神学院会为青少年举行夏季课程,邀请学生到神学院上课,所以他当时已构想「浸神」或可参考类似的形式,举办属于青少年的暑期神学教育营。后来,本院七十周年院庆活动筹备期间,禤师母又提出相似的想法,认为我们可以邀请青少年来神学院一起进行球类活动,并谈谈神学。
由于曹院长和林牧师几年前开展细水长流式教导工作时,接触过一批青年校友,林牧师便设立「焦点小组」(focus groups),召集他们来一起探讨,分享他们服侍青年人的心志、事奉的情况、困难及需要。对于学院举办青少年营会,这些年轻校友提出不同的想法。他们一同构思内容,并且邀请自己教会的青年人参加。他们期望自己可以第一身了解青年人对信仰的想法,学院也希望透过营会让青年人认识「浸神」及其神学,与学院建立具体的连结和经验。
林牧师与这二十多位年轻传道牧者多番交流,共举行了四次「焦点小组」,又开了三次网上会议,终于去年9月18日七十周年院庆期间,成功举行了本院首届「青年神学教育营」,活动更有百多位青年人参加,令人喜出望外。
林牧师对活动前报名的情况印象深刻。由于没有为营会进行大规模的公开宣传,只是由学院所接触的二十多名青年校友邀请自己教会的青少年参加,所以预期报名人数不会太多。直至截止报名那天下午2时半,只有八所教会,共五十八人报名;但到了下午6时,竟达十四所教会,共一百一十五名青少年报名参与,人数远超预期,令人鼓舞。参加者涵盖不同的年龄层,包括中学生、大专生及初职信徒。
营会:看得见的盼望……
是次青年神学教育营的主题为「看得见的盼望……」,为一天的日营。营会由三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由五位校友(参加者的教会传道牧者)与本院三位教授对谈,分享题目为「神学有咩用?」。我们希望借此启发青年人对神学的思考,并通过校友的分享,让青年人认识「浸神」所教导的神学。
- 第二部分是小组讨论。参加者分成十个小组,组员之间交流及讨论。每组由教会传道同工带领青年人互动倾谈,老师在旁聆听。小组分享的大题目为「无力感.信仰」,青年人就着不同的信仰议题与其他教会的参加者讨论,内容包括在教会难以启齿的议题,或提出各种信仰疑问。
- 最后一个部分由五位青少年代表与老师对谈,分享他们从刚才的座谈会及小组交流中的得着,并且讨论五条信仰问题。营会前,我们向参加者收集他们提出的信仰问题,此环节便讨论其中最多人问的五条问题。先由青少年代表分享看法,然后由老师解答及回应。
最多参加者提问的5条信仰问题
- 为什么返教会?你认为神是怎样的?怎样带朋友返教会,想服侍教会?
- 如果一个基督徒十分表里不一,对外表现得很属灵,但实际的行为却犯了很多「严重」的罪,而且越陷越深,却又参与很多事奉或加入了推动敬拜的机构。作为旁观者,应该怎样面对或帮助这样的人?因为我们同样身为基督徒,没理由看见一个朋友在这样的景况,就即刻选择疏远他/她,可是自己又无能为力。
- 现时从内地打压教会的情况来看,香港教会的前路并不乐观。我想看看各位教授如何看待自己现在的岗位?牧养、教导和研究工作上会有什么转向?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政治打压,又如何应对?
- 如果社会的管治政策容不下信仰自由、宗教自由,信徒应如何面对,如何警醒自己?
- 为什么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以吃,神又要造这棵树呢?
这五条题目涉及我们对神的认知和教会的角色、信徒的生命素质、政治环境下基督徒的身分和责任,以及圣经的神学难题。题目多元,且相当「贴地」,反映青年信徒的挣扎,以及他们信仰思考的深度。
综观青年参加者营会前提出的所有信仰疑问,为数不少是围绕政治社会环境转变下基督徒如何应对,可见青年人对社会的关心,以及他们对自己作为信徒的身分、使命的重视及疑惑。透过他们的问题及回应,我们可以直接了解青少年信徒的信仰观及其关注的焦点,以及这一代如何解读和实践信仰。这对于学院构思青年神学培训和传道人的牧养工作,亦具裨益。
参加者反馈:探索信仰坦诚对谈
根据营会后的问卷调查,不少青年人坦诚表示营会给他们最大的启发是:信仰很多时候是没有答案的,但其中仍有很多讨论和沟通的空间,只要大家敢于发问并坦诚分享。相信这次营会能激励青年信徒寻求更多的信仰对话。
营会中反应最好的是小组交流的部分。很多青年人表示喜爱这个环节,享受当中有丰富的讨论,彼此能坦诚交流,从中学习聆听,了解不同教会的难处及不同信徒的看法。这也体现了信仰群体的重要性,青年信徒需要整个群体去承担,大家须敞开心扉真诚交流。
老师感想:青年牧者与青少年
吴国杰教授有分出席营会的小组讨论,他认为讨论过程的确让他更认识时下青少年信徒的情况和素质。他也深深体会青年人非常重视关系,因为不少参加者会后表示最深刻的部分是自己牧者所说的话。因此,青年人的「教导工作」与「建立关系」无法分开;只要用对了方法,青年人也很乐意听真理的教导。
此外,吴教授认为学院要省思营会的定位,举办营会是为要学院直接接触青少年,抑或为协助校友的牧养工作。他认为长远而言后者才是我们的使命。林牧师也认同我们要做的是神学教育,并非青少年事工。他期望营会中校友的分享能让青年人认识「浸神」及其神学特质,而他看见参加者对自己牧者的分享有深刻印象,认为营会已成功达成这个目标。
曹院长表示营会结束后,他与参与小组的教牧同工倾谈,感受到他们投入事奉,乐在其中。他相信「焦点小组」确实能发挥功效,这个青年牧者群体也成为帮助学院成长的力量。此外,他为自己在营会中认识一群青年人而欣喜,体会这实在是一件美事。曹院长原本计划于6、7月在刚落成的新教研大楼举行一个小型会议(mini-conference),邀请校友分享他们成功的青年事工经历,彼此分享学习,而他又可在其中加以指导校友,但因疫情而搁置了计划。他期待未来可以圆满实现这个构想。
是次短短的神学教育日营,可谓只是一个开端,除了让学院直接了解青年人的想法和情况外,曹院长认为更重要的是营会帮助校友实践所学,这是辅助他们牧养的一个实战经历,青年牧者能从中了解可行的教导和牧养方法。这次营会也造就一个宝贵的平台,让学院的校友、青年人与学院跨教会交流,彼此认识,互相学习。若将来举办类似的营会,老师们认为目标群体可更集中,缩窄至大专和初职信徒;人数也可再减少,多安排小组时间让青年人发问和交流,不只是被动地聆听;且可以安排一些康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