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神」实践神学之路

「浸神」实践神学之路

自2009年,香港浸信会神学院(「浸神」)便致力建构具有「神学智慧」(theologia)的实践神学。具有「神学智慧」的传道者能辨明耶稣基督心肠,并且帮助人以祂的思想、感受和榜样去践行所信之道,对当下的处境作出正确的行动回应。实践神学强调神学的实践智慧,可以在牧养场景和社会现实的处境中切实应用,叫人在充满挑战的日子无惧艰难,乘着灵风,坚毅前行。

建构实践神学培育仆人领袖

要建构这样的实践神学,「浸神」就首先要成为一个属灵的学习群体,其中的老师和学生同蒙神的呼召,殷勤学习圣经和神学,要让信心、理性和辨识能力得以成熟;师生和同工又彼此热诚相待,连结于三一神的团契,建立真挚的友情,孕育门徒生命的素质,让自省的心怀得以敞开,以致整个群体可以结满信心、仁爱、正直、公义、盼望、谦卑、忠诚、诚实和喜乐的果子。

因此,「浸神」要致力培育的,不单单是学生在学术上卓越的成绩表现,还有他们的属灵品格,并且要他们能够在教会和社会里服侍主、服侍人,成为仆人领袖(servant-leader)。所以我们不但追求卓越的教学和研究,并且着重学生的灵性操练、堂会牧养、社会参与。换言之,我们要装备学生成为肩负福音使命的仆人领袖,具有美好的属灵生命和品格,又能运用思考力,发挥领导力,一生为主打美好的仗

教授实践神学发挥协合作用

2010年,学院的教授团队踏进了新阶段──实践「协合作用」(synergy)的阶段。我曾逐一访问老师,了解每位老师的主、副教研领域,以及他们对教会和社会的关注;然后把各老师的教学专长和研究领域综合起来,拼合出一幅美丽的队工图画。于是我们开始学习科际整合,互补不足,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及落实那具有「神学智慧」的实践神学

要教授团队发挥协合作用,是为了避免当代神学教育过于分门别类、支离破碎的毛病;更为重要的是,这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以迎接教会和社会所遇到的种种挑战。因此,「浸神」有不少科目采用「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模式;其实,「协同教学」也是「浸神」实践神学的另一种实践形态。所谓「协同教学」,即两位或以上的老师彼此合作策划并教授同一科。老师们或轮流教授,或同场互动,或一位老师教授,其他老师观察及补充,灵活多变。老师全心全意地教授及实践,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在课堂上聚合各人之长,互相交流学问。老师自己的学问因而得到提升;学生也可从不同老师的教学上,拓展视野,学习怎样把各范畴的知识进行科际整合。

这十数年间,「浸神」努力建构具有「神学智慧」的实践神学,并且尝试具体地落实于教会的牧养工作和社会的现实场景,包括宣讲、宣教、教牧关顾、社会关怀、青少年牧养、环境保育等范畴。

实践中的神学:宣讲

宣讲是传道者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事,我们要忠信地、谦卑地宣告福音的信息,只传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而不是用委婉绚丽的话来包装。

2010至2011、并2017至2019年间,我在《院讯》共撰写了七篇有关宣讲的文章,1 祈盼「浸神」成为一所宣讲的学院,培育同学成为宣讲十字架福音的福音使者、关顾会众需要的牧人、敢于宣讲真理的先知。过往一段日子,老师和同学在讲道实践上,无论是讲道的技巧和信息、宣讲的灵性,以至生活的见证,都一同进步,一同成长。

实践中的神学:宣教

宣教是门徒群体面向教会、面向世界的必然实践。 2011至2013年间,我在《院讯》一连撰写了七篇有关宣教的文章,2 祈盼「浸神」顺着圣灵的引导,践行神的宣教使命,以殷切款待的心灵,向陌生人主动分享基督的大爱和恩典。这是宣教的整全使命的实践。

学院的师生学习殷切款待那些「最小」的陌生人,主动探访贫乏和有需要的人,向他们分享福音的生命力和平安。陌生人不但生活在香港,也在内地、亚洲,以及世界的不同角落。师生每年前往不同的宣教工场,殷切款待当地的陌生人,向他们见证基督的爱。

实践中的神学:教牧关顾

教牧关顾是传道者经历了神的款待及祂那份无条件的宽恕后,殷切地跟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一同经历神奥秘的恩典。 2013至2015年间,我在《院讯》撰写了六篇有关教牧关顾的文章,3 祈盼我们的召命不单款待那些我们喜欢的同路人,也款待陌生人及那些曾伤害我们的人,因深信那出于宽恕心灵的款待能发挥更深远的影响力,带来教会合一、彼此休戚与共(solidarity)的关系。

除了具备宽恕的心灵,传道者作为一个关顾者,也要有一份出自同理心(empathy)的「理解」,以致能够重构(reframe)对方的问题,从而改变事件对当事人的意义。这份同理心必须经过锻炼、培养,才能成为关顾者的第二天性。另外,祷告也是教牧关顾一种很重要的实践。祷告让人与神、人与人得以团契相通(koinonia)。祷告能帮助我们体察神的心意,选择最适切的方案。

实践中的神学:关怀

2016至2020年间,我在《院讯》撰写了六篇有关社会关怀的文章,4 祈盼「浸神」在破碎、割裂的世界,成为一个作复和工作的群体,践行仁爱和公义

要学习社会关怀,就必须明白弥迦书六章8节的信息。神要求我们遵行的圣约,是一个「三合一」(triad)的命令。这命令的前两个部分,是以色列人熟悉的圣约的共同责任:「行公义」和「好怜悯」;第三部分则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真正的谦卑是容让神的公义深深进入我们的心,叫我们的公义伏在神的公义之下,让祂的恩惠帮助我们超越自己有限的边界。

2018年1月16日,本院举行属灵操练日,主题为「走入社区」。学院师生百多人分成七组,进到五个地区(油麻地、土瓜湾、大角咀、石硖尾、深水埗)参与社区活动,从中进一步发现和看见身边困苦无助的人。

实践中的神学:青少年牧养

2021年9月18日,「浸神」举办了首届「青年神学教育营」,有百多位青年人参加。自此以后,我们开始思想青少年牧养神学家路恩哲(Andrew Root)的牧养概念。5 路恩哲指出:长期以来,青少年工作者以为活动多了,青少年就会留在教会。可是,许多青少年却最终离开教会。为什么有这种情况?路恩哲认为教会积极通过活动来建立丛林,或者也有一些教会着重门徒训练,借此栽种很多树木,却忽略了树木扎根的神学土壤。因此,青少年事工不是单单问「我们怎么吸引年轻人来教会?」,而是更要问「耶稣基督在哪里?」。青少年事工的目的,是叫年轻人与神同在,并且与他人同在。

实践中的神学:环境保育

环境保育是将实践神学的关注,延伸到神所创造的大自然。 2017至2023年间,我在《院讯》撰写了四篇有关生态神学的文章,6 祈盼「浸神」这个门徒群体,活出创造主的心意,就是与万物一同庆贺神的复和福音,并且过简朴、知足、自制的生活,不纵情恣欲,贪得无厌,以致伤害邻舍和地球。

「浸神」将环境保育的研究和关注,进一步落实在校园生活。学院在2018年成立「校舍环保研究小组」,负责研究及推动有关学院的能源效益、减废回收、绿化校舍等事宜,并成功落实各环保方案,在西澳校舍各幢大楼的天台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施,又收集本院的厨余制造成有机堆肥。

实践神学的理念

「浸神」十数年来在实践神学的路上勉力学习,不断前行;我们从「宣讲」、「宣教」、「教牧关顾」等课题,进入「社会关怀」及「青少年牧养」,再朝向「环境保育」,一同建立了一代仆人领袖。

这些细水长流的努力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一直以来,「浸神」竭力培养教会领袖,希望他们能在教会中装备弟兄姊妹,一同迎接当下的挑战,并展望将来。十数年间,「浸神」正逐步建构教会的实践神学

话说回来,「实践神学」究竟是什么?有些人认为实践神学只是圣经和神学信念的实际应用。他们认为神学(例如系统神学)趋向建构抽象的理论,如鹰展翅翱翔,高高飞翔在生活之上,为人提供壮阔的视野,叫人把这宏伟的愿景应用于生活。相对来说,实践神学则可以说是「一次性」的神学,要不断重新发掘其任务和方法。因此,这必须是灵活和临时的。

然而,这种说法把实践神学看得过分简单了。实践神学不仅关乎实践的领域,也不是思想体系建立之后的工作,它本身就是一门神学。实践神学工作者佛雷斯特(Duncan Forrester)指出,实践神学关注的包括:人要辨别神在世上的作为;从神学角度考虑人类行为和时事;关注教会的存在和活动;关注基督徒的实践。7 迪恩(Kenda Dean)将实践神学描述为神学的一个分支;实践神学不仅解释神圣文本和传统,而且指导「忠诚的践行」(the faithful walk)。8 布朗宁(Don Browning)提出,所有神学都是实践性的(practical):神学是一种实践智慧(phronesis)。实践神学是「真正地做神学」,以阐明基督教信仰的实践,好面对和解决生活的具体问题。9 这关乎忠诚生活的基督徒的神学洞察力和行动。是故,实践神学不仅是理论的应用,必须以某种方式深地参与神学,在多种脉络下思想和实践神学,好让神学通过行动向世界说话。欧斯孟(Richard Osmer)指出:实践神学是神学的一种;它使用神学的概念、方法和资源来建构神学,并且跟其他领域对话,包括艺术和科学。10

在「浸神」,我们有不少时候批判地谈论欧斯孟的想法。佘枝凤博士、林国彬牧师及本人都曾教授他的思想。欧斯孟的实践神学方法由四个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描述性─经验性任务」(the descriptive-empirical task)、「解释性任务」(the interpretive task)、「规范性任务」(the normative task)和「务实性任务」(the pragmatic task)。第一,「描述性─经验性任务」提出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11 务求确定特定情况的事实。12 第二,「解释性任务」提问:「为何这样发生?」13 务求通过各种理论、模型或反思来理解实情。14 第三,「规范性任务」提出:「应该是怎样?」15 务求通过反思圣经文本、教义传统、道德标准、良好实践模式来确定规范。这是一种「先知性辨别力」。第四,「务实性任务」提出:「我们可以如何回应?」16 这不仅是要解决问题或实施一些纠正程序,还需要开展一个整体的、变革性的过程,以改变教会事工。

实践神学:不停实践的神学

这十四年间,「浸神」逐步建立具有「神学智慧」的实践神学。近三年,我越来越相信实践神学尤其能够恰切地、彻底地帮助教会对当下的特殊时空。一个实践神学的模型,像欧斯孟提出的模型,能让教会领袖展现神学的实践智慧。它邀请领袖们反思圣经、神学和当前的社会脉络,让各领域互相对话,并着眼于良好的实践。事实上,「实践神学」更像是个动词,而不是个名词,是指向「正在实践神学」(practicing theology)。实践神学从描述的分析任务开始,必然体现实践(praxis)中的神学。实践神学其实现任务(performative task)的高潮是人见证神在当下的工作,更新我们的信心和理解,又更新我们的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宣讲的学院.宣讲的灵性〉(2010年7月)、〈福音使者的宣讲〉(2010年10月)、〈牧人关顾的宣讲〉(2011年1月)、〈先知的宣讲〉(2011年7月)、 〈谈「宣讲」与「毕业讲道」〉(2017年4月)、〈神学智慧的锻炼:宣讲〉(2018年4月)、〈朝宣讲的方向再迈进〉(2019年1月)。
2〈门徒群体的宣教使命〉(2011年10月)、〈作门徒的宣教使命〉(2012年1月)、〈宣教使命与圣灵〉(2012年4月)、〈殷切款待──践行宣教的整全使命〉(2012年7月)、〈整全的宣教使命──贫穷人的福音? 〉(2012年10月)、〈「非贫穷人」的贫穷〉(2013年1月)及〈从「站在穷人那边」到「生命的医治」〉(2013年4月)。
3〈「宽恕」的教牧学〉(2013年10月)、〈由殷切款待到宽恕的教牧神学〉(2014年1月)、〈灵性关顾与精神健康〉(2014年4月)、〈关顾者的一份「理解」──同理心〉(2014年7月)、〈同理心的聆听〉(2014年10月)、〈关顾与祷告〉(2015年4月)。
4 〈教会的辨识〉(2016年4月)、〈我们的心尊主为大〉(2016年7月)、〈教导公义〉(2016年10月)、〈再谈行公义:尊主为大.与神同行〉(2017年1月)、〈悲伤的季节〉(2019年10月)、〈悲伤季节中的思考和相信〉(2020年1月)。
5〈展翅腾扬.跨界传承信望爱〉(2022年1月);参〈从青年神学教育营说起……〉,《院讯》2022年4月号。
6〈谈生态和平〉(2017年10月)、〈绿油油的福音〉(2020年4月)、〈活在其中〉(2022年10月)、〈神看一切所造的······都非常好〉(2023年4月)。
7 DB Forrester, “Can Theology Be Practical?” in Practical Theolog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 F. Schweitzer and JA ven der Ven (Frankfurt: Peter Lang, 1999), 22.
8 Kenda Creasy Dean, “We Will Find the Answers as We Go: A Response to Chap Clark's Youth Ministry as Practical Theology,” Journal of Youth Ministry 7.1 (2008): 39.
9 DS Browning, A Fundamental Practical Theology: Descriptive and Strategic Proposals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6), 15.
10 R.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8), 163.
11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2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24.
13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4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85.
15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16 Osmer, Practical Theology, 4.

2023年7月

评论被关闭,但引用和禁用Pingbacks是开放的。

相关文章

教会的辨识

教会的辨识在上一期的〈教导:知所辨识〉,我曾指出辨识不是一套在议会式辩论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个追寻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