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一期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吴国杰

近年,许多香港人受着种种负面情绪困扰。国际间,中美贸易战带来政治危机,俄乌战事引发通货膨胀,新冠疫症导致封关锁城。在本地,反修例风波促使人际关系撕裂,政局改变衍生矛盾的情绪,香港移民潮下出现离愁别绪。凡此种种都直接间接影响港人的心情,城市仿佛被厚厚的阴霾笼罩。 2023年的统计研究指出,香港人的快乐指数在亚太区排名倒数第一;当中尤其以年轻受访者的快乐指数最低,普遍对生活感到悲观。作为蒙神差遣在地上作盐作光的教会群体,我们当如何回应时代,为黑暗的世界带来亮光?今期《山道期刊》以「在盼望中活出信仰」为主题,期盼借着众学者对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和灵修神学的研究,给身处困境的现代基督徒带来启迪。

今期共有主题文章五篇。佘庆基的〈漆黑中的一点光──潜藏于撒母耳记的弥赛亚盼望〉反对诺夫(Martin Noth)的观点,后者认为申典历史的编写目的是要说明以色列的历史已走到绝望的终结。作者指出撒母耳记(即申典历史中叙述王国诞生的部分)早已埋藏弥赛亚的永恒盼望,这盼望正可成为亡国百姓走上回转之路的力量泉源。这弥赛亚的盼望主要隐藏在撒母耳记的三首诗歌(哈拿之歌、大卫之歌、大卫最后的话);作者对比诗歌的信息及其身处的故事脉络,从两者不吻合之处窥见这盼望。

第二篇旧约研究的专文,是曹杰明的〈与植物有关的隐喻怎样在十二先知书中唤起盼望〉。作者运用近年兴起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探讨十二先知书中与植物有关的众多隐喻,尝试指出这些隐喻(特别是将人或神比喻为树木的经文),实际上如何能给古代以色列人带来提振作用,如何唤起他们联想神赐予生命又保守供应、向上生长等意念,从而引发对将来的盼望。这种植物隐喻,其后的昆兰古卷和新约圣经也有采用,同样具唤起盼望的作用。

新约研究方面,有陈合英的〈还我们应有的名誉——以腓立比书二章5至11节及四章4至9节为例〉。文章首先查考古代希腊、罗马和犹太文献中有关荣辱的论述,借此介绍早期基督教文化以外的荣辱观念;然后在这背景下,以腓立比书二章5至11节和四章4至9节为研究焦点,探索保罗如何延续或转化当时代的文化传统,试图改变教会群体对荣辱的价值判断,从而为耶稣基督和他本人所遭遇的「羞辱」提出辩解,并帮助信众建立自身对基督徒身分的认同,以将来要得的荣耀作为坚忍持守信仰的盼望。

本期另一篇新约研究专文,是张略撰写的〈希伯来书中的盼望〉。此文重构希伯来书收信人的处境,解释他们当时面对的困难和危机;指出希伯来书中的盼望,如何为读者带来安慰和动力。神子耶稣带来盼望,祂不单成全了旧约的应许,还给世人开拓通往终极盼望的路。借着神子这位远升高天的大祭司,信徒可以进到神面前,成为神家里的人。因此,信徒当与神子认同,因着将来的盼望而甘心忍耐现今的艰难;且要彼此相顾,团结友爱,借此表明忠于神家。

潘怡蓉的〈怀着盼望的行动中的默观者〉,属灵修神学进路的研究。文章回溯初期教父、中世纪修士,以及现代教会领袖和灵修学大师的属灵追求进路,突显历代属灵传统的转变和多元;并且加以整合,指出默观场景有向内和向外的多方性,又提出十三项基本的灵修重点,鼓励读者群体各按自身的需要和处境加以调节。同时,文章提倡透过结合行动和默观来反省及追求信仰,那就是:向外行动时,常常回归本源,寻求神的引导,适时调整,如此才能有效回应时代处境。

本期另有讨论文章两篇。何善斌的〈侨民,乔迁,桥梁──从使徒行传看基督群体凝聚与分散的感染力〉,乃本刊上期「聚与散」主题的延伸。文章采用叙事评鉴的释经进路,并根据对当时代犹太圣典和传统的理解,且参考近代关于社会身分的研究理论,尝试解读使徒行传中与聚散有关的故事,从中找出适切的信息应用在今天「被分散」或「被留下」的香港信徒群体身上。

另一篇是陈显宗的〈心窄问题如何演变成宗教强迫症〉。文章解释「心窄」就是「在没有罪的地方看出罪来」,因而产生怀疑、恐惧等负面情绪。文章探讨教会处理心窄问题的历史演变,又指出依纳爵和马丁路德克服有关困扰的不同进路,分别近乎现代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的模式,并建议将两者整合,相信认知行为治疗是现时应对心窄的最有效方法。

一如既往,本期还有多篇书评,涉及近年出版的多本中、英文书籍。期望今期文章能给困苦中的广大读者带来一点亮光,帮助教会群体确切怀着信心和盼望,活出信仰,在这世代里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评论被关闭,但引用和禁用Pingbacks是开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