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的神学生涯

谢天赐

道学硕士

天赐与太太及两位女儿

四年兼读加上两年全时间修读,我在神学院充实地度过了六年。社会事件和三年多的疫情期间,神学院和社会一样,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和教会这信仰群体的历史一样,纵使历尽艰辛,却见证神恩处处。

在爱中互相建立

我选择就读「浸神」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老师们对学生满有爱心。他们不单学识丰富,涵养深厚,更重要的是他们即使忙碌,仍愿意花时间在学生身上,与学生一同吃早餐、倾谈功课、打球、散步,甚至邀请学生到家中作客。这份情谊体现了韦尔斯(Samuel Wells)所讲的「同在」(“Being with”),这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存在,让彼此做回自己,单纯和对方在一起;这也体现了路恩哲(Andrew Root)的主张:关系本身就是目的。疫情期间,我见证住宿的师生一起生活,在各种政策带来的限制和距离下,仍愿意继续彼此聆听,互相鼓励。毕业在即,我仍能和几位老师不时通信联系,实在是莫大的福气。

六年修读神学的过程,我认识了好几届的学生,有的毕业了,有的还在攻读。神呼召了不同的人作祂的工人,而「浸神」的学习氛围也叫人成长、成熟。如院训提摩太后书二章15节保罗所言,要训练蒙神喜悦并对祂无愧的工人,这是对身心灵的锻炼。我很高兴能在「浸神」认识众多同学:富有学养的、具服侍恩赐的、常存喜乐的,也有特别关注时代困境的。当中没有一个「全能」的同学,大家各有不同的需要,却互相补足,愿意共同建立这个群体。

大自然中寻见神

「浸神」另一个令我难忘的就是学院的环境。虽然近年社区发展迅速,校园周遭正进行不少工程,但却无碍图书馆内那恬静、带着浓郁书卷气息的氛围。学院附近海边的优美风景,也为我提供了可以充分安静的空间。这里是我祷告亲近神、与神坦诚摔交或谦卑寻求指引的地方,祷告里常夹杂着泪水和感恩的话。虽然现在回学院的交通便利了,但每次回去心里总有点退修的味道和期待。尤其是从乌溪沙站步行到学院的十多分钟路程,途中不时看见牛只、甚至候鸟或蛇出没,有一次更见到一个挂在树上的大蚁窝。这一切提醒我:我要学习和认识的,不仅是书本和学者所言说的神,更是一位创造我眼前一切自然景物的神。

使万物有时的主

这六年的神学生生涯也是我疗伤的旅程。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在现今的世代活得健全,或多或少总有大大小小可见或隐藏的伤痕。神让我有两年全时间进修,离开原本服侍的教会和母会,到两所爱主又爱人的教会实习,装备我踏上祂所预备的道路。我只能说,一切都太奇妙了。在毕业讲道中,我提到传道者说「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传三);我深深体会经文重覆说的「有时」,就是上主美意彰显的时候,哪管是哀恸、死亡、失落或恨恶,最终使我学习谦卑敬畏神,并且享受当下劳碌所得的。

最后,感谢今年一起毕业的同学,这两年你们的陪伴有如门徒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有耶稣同行。当然不可不感谢家中三位女士──太太和两个宝贝女儿。你们一直是我事奉和写作论文路上的动力和灵感泉源。

修读六年,在神学上总算有些长进,但最重要的还是神借我这些年在神学院的学习,引证祂六年前对我的呼召:祂专爱并拣选我们(申七7)。

相关文章

丰盛的神学旅程

弟兄姊妹进入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为神装备自己,为要作更美好的事奉。在学期间他们有什么苦与乐?经历了什么艰难和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