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篇第六十五篇看救恩的规模
张楷弦
新约助理教授神的救恩不只是指「罪得赦免」,更包括生命状态的改变、群体的塑造,以及神国度的实现。正如保罗也是如此论述救恩,他在罗马书五章1节写道「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透过这句话,保罗从前面几章「因信称义」的观念,推进到六至八章对「与神相合」这种生命状态的描述;在这之后,他又更进一步从群体塑造的角度,论及不同族群在基督里的相处,以及神的国度如何在历史中和当代显明出来(罗九~十五)。
救恩的规模浩大,不仅包括「罪得赦免」;救恩也不只是新约圣经的观念,也与旧约圣经许多重要观念(例如对盟约的强调、对国度的盼望)一脉相承。我认为细察诗篇第六十五篇诗句之间展现的巧妙平行和进展,可以帮助我们思索神所赐救恩的规模。
进展与呼应
如果说保罗论述救恩的方式是按照逻辑层层推进,于是从「因信称义」推展到「与神相合」,那么诗篇当中,诗人往往是透过文学上的平行,以及在平行经文中呈现的进展和呼应,去展现整体的图画。例如在诗篇十九篇1节,诗人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两句就有一种平行关系,而这样的平行不只是重复说明,其中还有进展和呼应。以色列的神不但拥有无可比拟的「荣耀」,还有更实际、更直接影响万民的「手段」,因为他掌管历史。如果我们看见了他的「荣耀」,就更容易赞叹他的「手段」;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更多认识他在历史和实际生活中的「手段」,也就能更深地在他的「荣耀」前俯伏敬拜。
同样道理,诗篇第六十五篇的诗句也有平行关系中的进展和呼应。我们可以把这首诗分为三个大段落:第一段是1到4节,第二段是5到8节,第三段是9到13节。首先,第一段呈现了一个和罗马书五章1节非常相似的进展。在第一段的2到3节,诗人先描述自己是一个有血气的罪人,他来到那位听祷告的神面前,并且得到了赦免。然后在紧接的第4节,诗人说他安然住在神的居所,享受在神的圣殿当中,诗人在那里亲近神,并且因圣殿中的美福就知足了。其次,这个进展不但与罗马书五章1节类似,而且构成第一段进展的两个元素「罪得赦免」和「在神的居所亲近神」更分别与接下来的第二段(5- 8节)和第三段(9-13节)呼应。整首诗的呼应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救恩的本质和规模。
神主动的拯救
许多解经家都注意到,这首诗歌从第5节开始,场景就突然转变了。突然之间,诗人不是在圣殿里,而是来到海上、山间、地极。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诗人描绘以色列的神以大能束腰,安定了诸山,使海平静,也使地极的居民心生敬畏。 1到4节与第5节之间场景的突然变化,使人必须思考两者的关联究竟何在。其实,这两幅图画互相补充,互相说明,互相引申;透过其中一幅图画,我们能够更认识另一幅图画。
首先,这两幅图画呈现方向的互补。第一段的图画里,有血气的人来到神的圣殿,而第二段的图画里,这方向却刚好相反,是神亲自来到受造界。第一段的内容,是人的罪得赦免,而第二段的内容,却是神平定了整个受造界。神不只安定了诸山,也平定了诸海的响声,甚至连万民的喧哗,他也平静了。这就好像人心中罪恶的意念,并万民的喧哗,都跟其他受造物一样,全都在神面前归于平静。
也就是说,诗歌的第二段(5-8节)可以带领我们重新思考2到3节。神的救恩,不只是关乎人来到神面前寻求恩典,更是他亲自来到堕落的世界,拯救那被罪恶的权势压制的人,以及那同样在劳苦中叹息的整个受造界。
宇宙性的拯救
其次,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进展关系,也让我们看见救恩是宇宙性的。正如罗马书所说,不只是人类在必朽的肉身中叹息,万物也全都在劳苦中叹息(八22)。在诗篇第六十五篇,诗人在2至3节获得了赦免,又在第4节说他在圣殿中与神同在,如此他就知足了。可是就在诗人知足的当下,却突然看见神乃是那位亲自来到困苦世界的神,他的作为遍满全地。于是诗人的眼界开了,他看见神救恩的规模原来是如此浩大。
我们可以说,诗人是在圣殿里,在与神同在、内心知足的默想当中,看见了救恩规模的浩大,让他仿佛置身在浩瀚的宇宙当中。然而,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诗人也可能是身处世界的惊涛骇浪中,正经历神大能的作为,因而更深刻地领会了神的救恩与同在。他可能是陷于属世的困顿、挫折、烦扰、喧闹当中,后来进入了神大能的拯救,就是置身于连穹苍也要传扬的「手段」中;诗人突然间好像不再身处世界,立刻身处神的同在了。
究竟这是哪个方向的呼应呢?是诗人在圣殿中敬拜,突然仿佛身处全宇宙的丰富里?抑或诗人本来身处世界的喧闹中,却因为神的大能而平静下来,安稳地进入神的同在里?不论是哪个方向,这两种呼应方式都值得我们去经历。这两幅图画互相补充,互相发展,叫人深思。
拯救的本质
我们知道,赦罪的恩典好像一种宣判,恍如法庭上宣告一个犯了罪的人没有罪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像诗人大卫这样属血气的罪人,即使犯下了许多罪恶,但到了第4节也可以享受神的同在。因为第3节说,他所犯的罪都已经赦免了。
但是,这首诗歌第一段已经提到,大卫不只是一个犯了罪的人,问题不只是那些过犯而已。大卫自己在第3节也描述自己是被罪孽「胜过」的人。他不只是过去犯了罪而已,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他就是一个软弱、属血气的人,无法胜过罪孽,反而被罪孽胜过了。他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赦免的宣判,而是更进一步的拯救。他需要大能的神,将他从罪恶里拯救出来。
所以,诗歌的第二段(5-8节)不只以大自然、受造界的图画,扩张我们对神救恩规模的认识,也以刻画神大有能力使惊涛骇浪、万民的喧哗平静这些画面,让我们看见神救恩的另一个面向:神不但赦免我们过去的罪恶,且以大能进入我们的内心,就好像进入受造界一样,要叫一切违抗他的喧哗和扰乱都平静下来。
这种强势的、征服式画面,也是新约圣经常常用来描述福音的画面。福音书把耶稣基督带来的福音,描述为神的国度、神的权势。这个耶稣基督所带来的神圣权势,要与罪恶的权势正面冲突。
耶稣赶鬼的时候说,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壮士(即撒但),然后才可以抢夺他的家(太十二29)。这种强势的、征服式画面是必要的,因为我们被罪孽胜过了,统治了。保罗也说,我们所行出来的由不得自己,真是苦啊(罗七13-24)!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力量闯进心中,平定罪恶,拯救我们。我们需要一个更强大的力量作我们的主,使罪恶不再作我们的主,让我们不再作罪恶的奴仆,而成为神的奴仆。
恩典的统治
这引导我们进入这首诗歌最后一个平行与呼应的关系。当诗歌从第二段(5-8节)进展到第三段(9-13节),诗人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丰收的画面。这个画面充满和平与恩典:恩雨从天降下,地上的河床和犁沟都流满了水,土地也充满生机,连人所走过的路径都滴下脂油。诗歌从第二段强势的、征服式画面,进展到第三段这个丰富而充满恩典的画面。这让我们看见神的拯救可以击败那挟制我们的罪恶势力,而神的治理能让我们的生命在其中欣欣向荣,蓬勃生长。
如果只有征服,只有止息喧嚣,那是绝不可能称之为福音的。恩典的统治才是福音。耶稣赶鬼的时候说,如果把鬼从人身上赶出去以后放着不管,过一阵子那鬼还会带来另外七个更厉害的鬼,住在那人身上,那人后来的状况就比以前更不好了(太十二45)。
诗歌的第三段,似乎让我们看见神救恩最极致的展现;神治理的恩典不只展现在人心,也展现在万物。诗歌第二段里,神以「能力」束腰,用「力量」安定诸山。到了第三段,这个安定诸山的能力,让「小山以欢乐束腰」,「草场以羊群为衣」,万物都欢呼歌唱。
诗歌第一段的2到3节与第二段(5-8节)对应,第4节又与第三段(9-13节)对应,这些呼应关系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更多来到神面前亲近他,单单以他为乐。在其中,我们能体会神在宇宙万物中的作为与恩典,并且更能体会神恩典的治理。就像赶鬼一样,恩典必须一路指向丰盛的生命;如果人没有进入神的治理,后来这鬼还会回来。我们终究还是会被某个权势治理,然而,我们需要的是被神治理。
神的恩典,最终是一种宇宙性的治理。诗人本来在圣殿里心满意足,却突然眼界大大扩张,看见恩典浩大。神的拯救与治理,就像保罗在歌罗西书说的:「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一13)。先是拯救,然后是治理。对于这个爱子,保罗又说「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一19)。难怪诗人在圣殿里突然心满意足地发现全宇宙的丰富,因为救恩不只是我们来到圣殿、来到基督里,更是神差遣他的爱子来到世界,带来他爱子的国度,并且基督将一切的丰富带到我们里面。
经历恩典的多重层次
我们经历了神恩典的多重层次吗?这首诗歌不但让我们看见神主动的拯救,还带领我们把视野从内在扩展到外在,从个人扩展到群体和教会,又引领我们从圣殿中的默想,进而跟着所有的宇宙万物一同欢呼。在这过程中,谨记我们要先经历那可以平息喧哗的拯救。那种拯救就像耶稣赶出污鬼一样,是透过神的大能,使我们降伏在他的大能面前,并明白神的权势是取代罪恶的一个新权势──一个具有更大能力的权势;我们必须学习在神的权势面前安静下来。这样的安静和降伏是美好的,因为我们所降伏的对象不是别的权势,而是造物主,是那能够在生命当中降下恩雨、祝福我们、叫我们欢呼歌唱的神。他将一切的丰富藏在耶稣基督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