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需要「基督教生死教育」?

信徒神学教育部同工,彭君成先生在前排中央位置。

会后,我们邀请了本院信徒神学教育部主任彭君成先生,谈谈为何要推动基督教生死教育,并请他介绍「基督教生死教育证书」课程的特色及内容:

何谓生死教育

顾名思义,生死教育就是透过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和方法,寻索「生」的意义,并探究与「死」相关的课题。 「生」与「死」之间实在有着紧密的关系,诚如生前大力推动生死学教育的台湾已故教授傅伟勋先生指出,生死是一体两面,难以分割。借着探索生死的课题,生死教育启发人在生活里正视我们对死亡的惧怕,并从自己或他人死亡所带来的悲伤情感,唤起人关心并珍惜生命的意识,进而肯定生命的价值;这些对个人的全人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回应社会及教会

事实上,每当发生天灾人祸或一些严重意外,不少人也会想到死亡临近,进而引发人对死亡的惧怕,或促使人寻问生命的意义。过去几年,香港经历疫情,加上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不少人感叹生命无常。面对当下环境,我们看到近年越来越多香港教会有感动和负担去推动生死教育。因此,信徒神学教育部决定开办「基督教生死教育证书」课程,以装备信徒,回应教会的需要。

从基督信仰看生死

诚然,近年坊间已经办了不少生死教育活动,为何我们仍要开办「基督教生死教育证书」课程?概括而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按我们观察,现时坊间很多生死教育活动,为期较短,由数节到只有一节不等;虽然可以带给参加者不少新鲜甚至震撼的经验、感觉,却往往难以让人有较深入探讨及反思生死的机会。因此,我们希望提供较长时间的课程,且以兼具认知、情意、经验、能力为目标,冀望信徒能够得到更扎实、深入而有系统的装备

第二,生死教育诚然并非基督教的「专利」;事实上,不论人是否有宗教信仰,生死教育也同样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然而,我们要问:坊间的生死教育活动提出的一些生死观,跟基督徒的信仰价值,是否全然一致?我们是否要照单全收?举例来说,坊间颇常见的一种生死观是「活在当下,不留遗憾」。这诚然有其道理,但对于基督徒而言,只是「活在当下」便足够吗? 「不留遗憾」,是否代表什么事情也可以做?或者说,在基督信仰的价值观里,何为「不留遗憾」?

还有另一个相关的例子,探讨生命或受苦的意义时,有人认为弗兰克(Viktor E. Frankl)的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其中「活在未来」的概念对人有帮助;而身为基督徒,或许值得思考的是,弗兰克所言的「活在未来」跟我们对未来的盼望有何关系?基督信仰中的「未来」对于人「从死看生」又有何启发,有何帮助?

综合而言,我们盼望这个课程能够让参加者有更多机会认识和整理合乎基督信仰的生死并且实践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课程名称是「基督教生死教育」,当中的「基督教」(英文课程名称中的“from Christian Perspective”)正是要反映这一点。

学习基督教生死教育

信徒神学教育部这个全新的「基督教生死教育证书」课程,将于10月开课,为愿意认识生命、探究死亡,并有志在教会、学校或社区推动生死教育的教牧及信徒,提供合乎基督信仰、且有系统而全面的生死教育基本装备

其中的必修科「生死教育导引」,介绍生死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所牵涉的议题,协助参加者增长相关知识,并学习在基督信仰和神学的基础上整合和反思生死课题。此科于2023-24学年将由林伟廉牧师、伍桂麟先生、梁梓敦先生、林国文律师等共同任教。讲师们在生死教育的各个范畴(包括宗教、临床实践、伦理、法律等)都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另外,我们又邀得林伟廉牧师、梁劳家怡师母、伍桂麟先生、汤新南姑娘,担任本证书课程的委员,为课程提供宝贵的意见,实在感激他们。

未来我们计划为这个课程开设的科目还包括「认识失落与哀伤」、「临终关怀与生死抉择」、「生死议题透视」、「喜乐人生」、「死亡的习作」、「宽恕教育与实践」、 「教会临终服侍实务」、「死亡神学浅探」、「生死教育事工观摩与体验」、「生死教育事工企划」等,盼能帮助信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全面探讨生死议题。

 

「基督教生死教育证书」课程,详情可浏览本院信徒神学教育部网页(https://bit.ly/43qG1iB),或扫描二维码(QR code):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