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死.吾生」经验谈

本院信徒神学教育部主办、牛头角浸信会协办的「悟死‧吾生:基督教生死教育座谈会」于5月28日举行。当日座无虚席,约有320人参加。是次聚会先是讲座环节,由三位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论生死的课题或分享他们推动生死教育的经验;然后是座谈环节,三位嘉宾与台下参加者互动交流,气氛热烈。

当我所爱的人死了……

讲座环节的第一节由本院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邓绍光博士主讲,题目为「当我所爱的人死了……」。邓教授真诚分享自身的经历,讲述妻子离逝对他的影响、他对死亡的体悟,以及他如何在信仰群体的爱中重新建立自己。

死亡生命与关系的解体

邓教授回顾四年前,妻子病逝,生活顿失重心,他陷入了长期的惊恐。他指出,对亡者来说,死亡是生命的解体;对仍存留在世的未亡亲友而言,同样是一种生命和生活的破裂和解体。痛失挚爱的妻子后,邓教授对生活失去热情,世界变得灰色一片;一段很长的时间,无法感受身边美好事物带来的快乐,反而觉得伤痛。

死亡同在的割裂

失去妻子使邓教授思想上帝起初创造人的本意,以及主耶稣曾在历史上与人肉身同在。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要他们一起生活,体现了神要人在群体生活的心意,而夫妻二人要成为一体,更显示两者不可分离。因此人的群体特性,在夫妻的关系上最为明显。与妻子分离后,邓教授回忆从前有妻子同在的日子,就更体会肉身同在的可贵。主耶稣曾成肉身,住在门徒中间;祂死后复活,也是肉身的复活,不仅是灵魂的苏醒。人的灵是透过肉身与上帝、人和大地交往,但死亡割裂了这种同在。

终末盼望死后复活

另一半失去了,原来的「一体」不再整全;邓教授直言这失去不能填补,余生只能与这「失去」共存。面对这种缺憾及伤痛,又有什么能支撑我们走下去?邓教授谈论死后复活的终末盼望。他引用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的盼望神学,指出无论我们是生是死,都在复活主里面,因此我们与亡者并非完全的死别式分离。不过,即使他知道这种终末盼望,但也得承认这种终末盼望如今尚未实现;现实中他仍要继续忍受与妻子死别式分离的伤痛,忍耐地度过余生。

群体同在  彼此相顾

邓教授指出,面对生命的分离,惟有靠着上帝的恩典,怀着终末盼望重整我们生活的世界。这重整是回到上帝创造生命的本意彼此看顾,互相同在。他又引莫特曼的话,指出爱就是盼望的基础,因为上帝爱我们,以致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爱中跟我们的苦难世界同在,叫我们得着盼望,知道上帝并没有离弃我们。妻子离逝这几年,群体默默相伴,使他不再感到孤独,叫他在经验终末盼望实现之前,仍可以因人间的爱而忍受妻子离去的伤痛,生活下去。

教会生死教育经验谈

第二节是由中国基督教播道会望福堂堂主任袁丽连牧师主讲,她从自己牧养长者群体二十多年的经验出发,分享其中的发现和体会,从中反思长者的价值,并讲述她如何协助长者发挥潜能,规划余生和身后的事。

再思对长者的态度

袁牧师从2000年开始牧养长者,之后有机会到美国进修与老年牧养关怀相关的课程。她指出社会和教会文化普遍都是尊重长者,一般人不会认为自己歧视长者。教会内,长者备受尊重爱护,是受服侍的一群。我们通常认为这样的态度是善意的表达,但袁牧师认为这却可能反映教会没有把长者视为可作贡献的资产。袁牧师认为这可能因为我们对长者有刻板的看法,无意间标签了他们,这也是对长者的一种歧视。

长者的生命发声

袁牧师表示在美国进修期间,不同的课程令她获益良多。她首先学会的是让长者的生命发声肯定每个生命都富有价值,都是精彩的。她强调我们应该积极发掘长者生命隐藏的宝藏,多给他们机会发挥才能。袁牧师此后一直努力发掘长者的恩赐才能;牧养长者时,不因他们的年龄而限制他们参与教会的事奉,还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的生命说话,展露生命最美好的光辉。

袁牧师又为团契的长者制作了两张光碟,回顾长者的人生,展露他们生命的独特光彩,让其家人朋友更认识他们,又将他们在耶稣里生命的改变展现人前,发挥生命的影响力。此外,为了发挥长者的潜能,袁牧师邀请粤曲老师教授长者如何编写福音粤曲,让长者按照他们对福音的认识填写福音歌词。教会更把他们创作的福音粤曲录制成光碟,让他们美好的作品得以传承。

规划余生及身后

除了让长者的生命发声,在生死的议题上,袁牧师曾撰写一本名为「圆满生命的蓝图」的手册,从信仰角度推广正确的生命规划,希望帮助年长信徒回顾自己的一生,并在老年发掘生命的潜能,圆满地完成上帝在其生命的计划。

此外,她曾在教会举办人生规划工作坊,以《圆满生命的蓝图》一书为基础,用一整天的时间教授内容。另外,她又曾带年长的弟兄姊妹参观殡仪馆和基督教坟场,具体地向他们讲解不同的殓葬方式和棺材的选择,让他们预早为人生作好最后的规划。

社区生死教育经验谈

第三节是由殡仪社企「一切从简」创办人、香港生死学协会创会会长伍桂麟先生分享,主题为「社区生死教育经验谈」。伍先生分享他多年来推广生死教育的经验,包括为大学医学院推动遗体捐赠计划,以及成立殡仪社企在社区推动生死教育。

看准时机  了解需要

伍先生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群体都有不同身分,因此推动生死教育时,我们必须清楚自己身处的社区及面对的对象,并在对方有需要的时候,将自己那套价值观「翻译」成恰当的语言传达给对方。死亡是一般人较忌讳的话题,但如果我们能了解对象的需要,看准时机,在对象面对相关问题时给予关怀,并提供实际解决方案,这样对方就自然不会抗拒,我们的价值观也能有效传递。

线上线下  同步推广

伍先生经常在不同机构分享生死教育的议题,但感到可接触的人数有限。因此他尝试运用大众传播媒体,以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七年前他开始经营有关生死教育的脸书专页,分享生死议题的资讯,至今已有相当高的浏览次数。 2020年疫症初期,伍先生在社区内举办生死教育线上工作坊,又制作相关短片,并印制绘本在社区派发,又把绘本上载到线上供人免费阅览。这几本绘本分别探讨不同层面的生死议题。另外他又曾在电台节目主讲生死议题相关的节目。

尊重生命  体恤哀伤

伍先生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工作十一年,负责推广遗体捐赠计划。他认为捐赠遗体背后最需要关注的,是人有否尊重遗体捐赠者,以及对丧亲者有否同理心,顾及他们的需要。当时医学院的解剖室门外挂着遗体捐赠者的名牌,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谢意;那处也可让捐赠者亲人表达哀伤。

成立殡仪社企  关注社区需要

疫症期间,伍先生察觉社区有更大的需要,便离开医学院,于2020年成立「一切从简」殡仪社企,协助弱势社群安排后事,并为丧亲者提供情绪辅导服务,后来还售卖与生死教育相关的书籍,以提高社区对生死教育的意识。

此外,伍先生不时带领生死教育交流团,与其他城巿交流经验。 2019年,他把交流所得的经验带回香港,举办与死亡相关的体验活动,例如棺材体验、模拟最后告别的仪式等,让人切身体会死亡,从而学懂活好当下爱得及时

最后,伍先生用传道书七章2节作结。他回顾自己的工作,有时自觉所作的微不足道,但对受助者来说却可能意义非凡。他勉励众人要继续保持同理心与身边的人连结并用创意的方式贡献社区造福他人

盼望更多分享交流

讲座环节之后,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主任院牧林伟廉牧师主持座谈环节,他与三位讲员跟台下的参加者互动交流。参加者就讲座的内容提出追问,反应踊跃。根据收到的回应,大部分人都认为座谈会的内容切合主题,对他们有帮助和启发。因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他们期望将来有更多这类型的讲座,从更多不同角度探讨这个话题。由于聚会内容丰富,不少参加者期望讲座和交流环节的时间日后可以加长,让嘉宾分享更多经验,并与参加者有更多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