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 知所辨识

教导: 知所辨识

基督教教育是「爱的教育」

在上一期「院长的话」,我提及「爱」是最大的恩赐,有爱的人是被圣灵所充满,爱是圣灵的恩赐。从哥林多前书第三章、十二至十四章的诠释,我们看见教会的教导就是在爱中建立耶稣基督的身体、圣灵的住所。基督教教育是「爱的教育」。

不过,这种爱的教育有别于当代社会所追捧的教育。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制造知识。知识的制造是通过精算、计算和操控世界的过程而达成的。在这操控过程中,人是孤单的。人躲在一处做研究,甚至要彼此竞争来突显自己的研究成果。

今天的教会也被这样的思潮所影响。今天的神学院、神学工作者也被这样的思潮所影响。我们以为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制造知识。

可是,基督教的教育却非如此。基督徒认为教育是叫人寻找知识,为要服侍他人。当代思想家巴默尔(Parker Palmer)基于上述想法,写了《未来在等待的教育》( To Know as We Are Known )这本书。 《纽约时报》推许巴默尔为当代高等教育界的奇才。巴默尔指出「知道」(knowing)是爱的一种。换言之,「知识」是爱的一种,而「爱的知识」是要修补人间和大自然的破碎,重新整合。求知就是求爱,是要进入世界,进入别人的生命、拥抱别人的生命,同时也让别人进入我们的生命、拥抱我们的生命。

培养「有心有思」的传道人

因此,巴默尔认为教育不单是职业培训,不单是知识的制造和操控;教育乃是创造未来的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培育有缜密思考并爱顾他者(thoughtful)的人。那些「有心有思」的人,会深入「反思」和「关心」人所面对的种种问题——他们「知道」并且「爱」,是有爱心的人。

如果我们将这种教育理念用于神学教育中,神学院就是要培养「有心有思」的传道人,培养以爱心面对人生种种困难的牧者。 「有心有思」的传道人不仅对人生的众多信仰问题作出深度反思,也常常爱顾他者。因此,神学教育不单要注重圣经、神学、历史的知识,更要着重爱的关系的培育,帮助学生更爱神、更相信神,也更爱人、更相信人。神学院是一个既教导知识,也教导关系、教导爱的地方。换言之,当神学生的知识越多,他们与神的关系应该越深,对神的奥秘也经历更深;他们对神的认识越多,对人间的世情应了解越多,更有智慧、有爱心去处理人间种种问题。

一个让师生经历「辨识」的早会

因着上述的教学理念,神学院在去年11月10日安排了一个特别的早会。当日,一位同学首先领唱一首诗歌〈奉献身心为主〉。然后,我用了七、八分钟作简短的分享,提到神学院在新学年所强调的「教导」(edification)尤其著重在爱中建立基督的身体,这是「教导」的主要意涵。我重申神学院的教育工作是教导神学智慧,教导学问,教导圣经、神学,而最终——主要是教导爱。接着,院牧林国彬牧师与我们一起思想欧斯孟(Richard Osmer)的基督教教育理念。林牧师用了十多分钟讲述教理问答(catechesis)、教诲(exhortation)、辨识(discernment)这三个重要的观念,特别集中于「辨识」方面的思考。

随后的环节,是由学院当中一位肢体跟我们讲述他过往一周如何面对别人的攻击。我们都用心聆听他讲述事件的起始和经过,也细听他坦诚的表白和澄清。跟着,同学有机会回应,表达他们的看法、感受,以及对他的支持。林牧师接续诵读了几节经文,并请众人为这位肢体祷告。最后,由卢允晞老师带领整个群体作结束祷告。

为何我们要这样做?我们这样做,是因为爱我们这位肢体,就像耶稣爱我们爱到底一样;我们这样做,是因为爱一些在困惑中的肢体,要帮助各人学习辨识真伪和对错,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去处事。我们相信有圣灵住在心中,引领我们去爱、去建立基督的身体。我更希望老师和同学能借此机会去经历什么是「辨识」,也希望同学将来面对教会种种的问题时,能知所辨识――能在圣灵的指引下对事件加以审察,从而辨清事实,作出恰当的决定。

辨识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这种辨识的工夫是有别于「解决问题」的思维。一般而言,「解决问题」的思维是要界定相关的问题;搜集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的情景;考虑众多可能的回应;选择和执行某一系列的行动;评估行动的路线并作出修改。

相对来说,辨识的工夫比「解决问题」的思维更为广阔。它不是一套在议会式辩论程序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追寻真理的运作机制。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更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行动;实践智慧不局限于逻辑-数学的思维方式,它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一、 我们所感觉的真理

第一,辨识过程包括「我们所感觉的真理」。情感(emotions)在人日常生活和思考功能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例如,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们能够接触他者的内心状态,「阅读」对方说话的情感脉络。能够接触人内心的状态、「阅读」说话的情感脉络,是同理心(empathy)的实践。同理心是听见别人内里的心声(好像这心声是自己的),去感受别人的喜乐、兴奋、愤怒、惊惧(好像这都是自己所经历的)。

可是,众所周知,各人的观感和经验是有差异的。观感和经验的分歧,意味着感受别人的处境是非常困难的,就像跨越不同的文化,进入陌生的地域,遇上重重阻隔。不过,同理心却能冲破这些障碍,帮助我们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与地域。在其中,人要学习他者的语言,进行文化的协商,有意向地认知及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感觉,而焦点在于对观感的理解(understanding),而不在于对经验的解释(explanation)。要感受别人的感觉,辨识者须透过想像(imagination)进入别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从而理解对方的感受和行为。

那么,辨识是描述和理解对方的感情,例如凄苦、内疚、平安、兴奋等。辨识是关系性的,能叫不同的人在情感上彼此连结。它是约定的交流,是相互的回应。

二、 我们一同思考所得的真理

第二,辨识过程包括「我们一同思考所得的真理」。辨识和理性并不互相对抗。理性在辨识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当然,理性是脉络化的,不能从践行者所身处的脉络分割出来,即不能从其信仰、意愿、责任、德性及社会的众多脉络抽取出来。理性不仅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的技术性能力,也是一种在相冲的责任和期望中去商讨、行动、给予行动因由的能力。这种理性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能力状态,能按着当下情况作出恰切的决定和行动。这样,辨识不仅是以理性去议论,寻求解决问题,更是以理性找寻一种生活的技巧。因此,「我们一同思考所得的真理」不是一种纯然的理性的真理;它不能从其他价值分割出来,例如从共融、和平、公义、仁爱、喜乐等价值分割出来。从这角度去理解,那「思考所得的真理」能引发我们的勇气、忍耐和盼望,能发展我们的智慧、诚实和美善。

三、 我们所领受的真理

第三,辨识过程包括「我们所领受的真理」,它是「神学智慧」的凝炼和收成。神学智慧的吸取,端乎传统的集体智慧和圣经故事的启示,而圣经故事的启示尤为重要。两者赋予人重要的语言,以注视及察见生命和世界的现实。它们将生命中重要的主题和日常生活的事件拉合起来,并解释个别的、突发的事件在其脉络中的意义。它们提供一个统合众多事件并诠释其意义的视界,让人得以看见、注视和想像。

如此,在处理当今一些课题时,整个群体可一同考量它们跟圣经和传统之间的类比,从而对某些目标或行动的主线作出辨识。

四、 我们在祷告中所经历的真理

第四,辨识过程包括「我们在祷告中所经历的真理」。在圣经的研读、神学的思考、个人的分享和意见表达以先,应有安静祷告的时间;同样,在透过分享和讨论汇集智慧之后,也应有整个群体的安静祷告。在祷告中,整个群体一同感受和反思一些决定的正面和负面之处。祷告的心灵能叫我们辨识邪恶权势的所在,留意罪恶的现实和人类扭曲真理的能力。面对多方多面的罪恶,人须要在神跟前谦卑,以致能够在道德上回应争论。

透过祷告,我们祈求圣灵的光照和指引,叫我们能看见自己及别人的错失、盲点和困局,一同更深入地进入真理。如此,在祷告之中,人就像驾驶着一艘帆船,纵然不能控制风的来去,却能透过升帆收帆、移动舵把作出调节,让船在海上乘风前航。我们也是这样等待和顺从圣灵的引领,在祷告中细致地调校我们的心灵。

那么,辨识必须包括祷告,叫我们能聆听圣灵在我们中间的祷告,从而明白神的旨意,遵行神的决定。

辨识是爱的践行与合一

总括来说,辨识使用了一个广阔的、寻索真理的运作机制。与「解决问题」的思维相比,辨识所用的经验却更为宽阔和丰富。它促进资讯的交流,减少个人利益的影响,强调神的旨意(多于意识形态的管控)。它有别于议会式程序中那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它并非要赢取议论,因为赢取议论而没有说服对方,只能获取有限的胜利,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没有复和的真理。相对来说,辨识是要寻求一个更全面和丰盛的真理,一个能叫人得自由的真理。这样的真理能带来人心灵的转化,带来生命的协作和同行。这样的辨识是爱的践行与合一。

求神叫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多教导和学习辨识,帮助我们经历辨识的真谛,能辨识世情中的真理,在混乱的世代中辨识神的心意。

2016年1月

相关文章

悲伤的季节

悲伤的季节污水泵房问题再次浮现去年新学期开始,心里有预感,2018-19学年将会是不容易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