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神學」「教育」——談本院一些「神學教育」理念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神學」「教育」——談本院一些「神學教育」理念

神學院是教會生命的智慧中心,為的是以信心尋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神學院是以信心尋求理解、進行神學反思的地方。

「神學」是「神學智慧」

  神學反思的「神學」是「神學智慧」(theologia),是信仰的具體活現。神學智慧不只是人對神的推論式認知,也是信心的直觀。它更是情感的投入和行動,是德性生命的形成。一方面,神學智慧包括信仰生命的德性。它不僅要求思考的清澈性、連貫性和全面性,也培育德性中的誠實、公平、忍耐、節制和友善。另一方面,神學智慧的最高理想是靈性的形塑。它與順服並跟隨基督息息相關,是連繫於人的敬拜、聖樂、讀經、講道、禱告、見證、關顧、教育、領導、工作、生活實踐等。

  從另一角度看,要追尋、培育並實踐「神學智慧」,神學院的老師和學生便要認識自己和世界,要認識神、經歷神、敬畏神。那麼,神學院的師生須要將他們對聖經的認識,以及當中的信念、價值形成一個可理解現實的視界(vision),從而辨識傳統、文化、世界中那些壓迫人、扭曲人的元素,進而辨識真理,認定人生活的方式和責任。這樣的視界能將不同的東西拼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並且將事物剖析,細察它們的分別。古斯塔夫森(James Gustafson)指出,神學教育正須要研究和理解神學觀點的形成、價值好壞的辨別、價值的確定與內化、心靈的塑造等。

  事實上,從新約年代直至今日,教會都期望她的領袖滿有神學智慧,能在言行上作榜樣,以聖潔的生命去言說和活出福音。這份對教會領袖的期望,不僅僅在於他們能指出甚麼是可以做的,更在於他們能辨識甚麼是好的和卓越的。那麼,教會領袖能否成為一個卓越的領袖,就在於他們有沒有神學智慧。

「教育」是門徒群體的「再造」(remaking)

  「神學智慧」的孕育和增長,是發生在一個門徒群體之內。

  自2011年鑽禧院慶以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師生常提到「浸神」是一個「門徒群體」。「門徒」(mathetes)這個字可翻譯為「學習者」(learner)。「門徒」是一個接受老師教訓的人,他跟隨老師所教導的,並承傳老師的教導。可是,老師不能以「專家」自居,不可忘記自己的身分也是門徒,自己的生命還未達至完全,仍須一生一世學習當門徒。

  作為耶穌基督的門徒,老師必須更多認識耶穌基督,更認識祂的感覺、思想和行動。認識祂的感覺、思想和行動的模式,便是以基督的心為心,認識基督的「心」(phronein;腓二5)。基督的心是智慧的心,滿有生命的實踐智慧。如此,在神學院裡,每人都當領受指導。學生在學,得著神和老師的指導;老師在學,在師生的群體中得著神的指導。大家就是在這種從神和人得著指導的環境中一同成長,一同學習基督的智慧,以基督的心為心。神學教育最佳的方式是門徒式的教育。

  要實現這樣的教育,老師必須切實地作耶穌基督的門徒。老師要明白聖經的真理,就須被神所塑造,有美好的生命和純潔的靈魂。事實上,老師要有單純的心靈,才能明白聖經的教導。而且,老師必須有美好的品格,叫聖經的真理能透過他們的品格被傳遞。有能力的真理宣講,是透過品格而傳遞的,因為學生都期盼老師能體現他們所宣講的信仰和信心。

  師傅的品格是具有感染力的。學生若被一些具有品格的老師所塑造,就更有機會成為具有品格的傳道人。學生若被一些「誠實正直」的老師所塑造,就更有機會成為「誠實正直」的傳道人。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可以跟隨師傅,跟一些已掌握聖經詮釋、教會歷史、系統神學、倫理思考、宣講、宣教、教牧關顧、基督教教育、崇拜、聖樂,更兼具生命品格的師傅一同學習。

  這樣的教育是「門徒教育」,是一個重建、再造(remaking)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人學習專注於神的話,經歷靈性、情感、思想、態度、理智、信念、倫理的更新。「再造」是全人的學習,讓整個人浸沉其中。

  「門徒教育」有別於一些學系的學習,例如與數學、物理學、化學、工程學、建築學等學系的學習有很大差異。這類學系的學生,大多數時間可以將自己個人的問題放在一旁,可以「客觀地」學習。但在神學院裡,老師和學生卻被呼喚去生活在一個含混和痛苦的世界,去面對生、死、意義等課題。困苦、孤單、失序、罪惡,不僅是學生所面對的處境,也是老師所面對的現實生活。老師和學生都經歷人類存在的困苦、孤單、失序、罪惡,然而也生活在神恩典的應許和現實中。這是師生一生學習的主要題材(subject matter),一生所面對的存在問題。因此,一方面,神學教育的再造是一種理智的工作,是學術性的、客觀性的;另一方面,它也是超越「客觀性」的,叫學習者進入信念(conviction)和行動(action)中。它必須發生在人(persons)身上。它是奧祕和恩典。

  此外,神學教育的再造,是一個透過反思和經驗的辯證而成就的過程。有些學生須要從經驗的實踐開始,以致能夠進入思考;另一些學生須要從書本的閱讀、抽象的分析和思考開始,以致能夠進入經驗。所以,學習者不僅從理智的反思得著睿見,也可以從行動得著睿見。反思是連接於實踐的,它不能脫離經驗。

「神學教育」是敬拜的門徒群體的塑造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互相契合的反思和實踐乃發生在一個群體中。再造的必要條件是「群體」。群體中的成員一同去思考、感覺、行動,以致生命能一同經歷再造,一同經歷心靈和踐行的更新。在群體中,成員一起學習敬畏神、愛神、慶賀生命的救贖、踐行寬恕、殷切款待陌生人、熱愛真理、憎厭罪惡。這一切的再造都發生在群體的敬拜中。

  神學院作為一個門徒群體,最終必然會成為一個敬拜的群體。神學院的神學智慧,是發生在一個專注於神、敬拜神的團契之中。神學教育最終極的脈絡是敬拜:透過思想神是那位唯一的神,我們讓生命變得成熟;透過敬畏神、知道神是我們唯一所敬畏的,我們叫生命趨向成熟。在神學院裡,敬拜必須有優先位置;我們透過敬拜神而達至生命的再造。我們對神的敬拜能夠塑造群體。

  在敬拜中(其中一個場景是學院的早會),老師和學生一同經歷神的話語。老師不是只在辦公室內鑽研聖經文本的材料,更在敬拜的脈絡中閱讀和宣講聖經。在一同敬拜的時刻,師生一同聆聽並閱讀聖經,讓生命投進基督的故事裡。當聖經被宣講,聖經被看為神與人的故事,而不是個人單獨的故事,也不是關乎某些古以色列人的資料或他們的信仰內容。講道也非個別傳道者的工作,相反,宣講的實踐屬於一個群體的行動。在講道中,宣講者的講章成為整個信仰群體的事件。這樣,聖經故事的「簡明意思」(plain sense)是在神學院的宣講中被群體所共同認定。

  如此,透過一同敬拜,師生不僅能一起經歷神的話語,也能進而幫助教會深入地反思聖經的權威。老師幫助學生在敬拜中一起經歷神的話語,也叫他們畢業後能在教會成為教導者,幫助那些受絕對主義、相對主義(關乎聖經的權威和真理等課題)所困擾的弟兄姊妹找到出路。由此可見,神學院與教會是相連相結的:學生和老師的再造能叫群體的成員有神學智慧,可以有能力、有信念地說出信心的語言,為的是去服侍教會。當他們去服侍教會,他們也能透過服侍的實踐,在當下理解他們的信仰。神學院須要成為教會的一部分,須要承擔神學院的任務——在不同脈絡中理解我們的信仰,而當中最為重要的,是對神的敬拜。

  過去六年以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不斷強調神學智慧的孕育,將重心置於塑造具有靈性和神學智慧的傳道人。學院的「神學教育」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教授生命的指引、群體的敬拜和禱告、聖徒相通的日常團契、牧職的靈性及技能的操練、自身和他者的品格形塑、道德責任的擔負,去鑄造傳道者的神學智慧。這智慧包括一種特別的思考方式的鍛鍊,以及獨特生命性向的形塑。如此,「浸神」的「神學教育」就是門徒群體的塑造,是敬拜的門徒群體的塑造。我們已快樂地踏上這樣的蹊徑,而且蒙受神聖的啟迪和扶助,繼續成長,迎向「浸神」第六十五個年頭的教育使命,也承繼兩廣浸信會神道學院那八十五年的歷史召命。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