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成長之路——新責任、新一頁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成長之路——新責任、新一頁

成長之路——新責任、新一頁

不覺間,我擔任院長已四年多,在這段日子,神對學院的愛顧和承擔向我們彰顯了祂的榮耀,這一切叫我驚歎,更叫我刻骨銘心。耶穌基督曾論到聖殿被毀的景況:「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可十三2)不過,基督也應許祂將要在榮耀之中降臨:「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大能力、大榮耀,駕雲降臨。」(可十三26)不管世界如何混亂,耶穌基督應許祂將要駕著雲彩,滿有權能和榮耀地回來,招聚萬國萬民。這幅充滿盼望的圖畫,也讓我看見了神學院在挑戰中成長的圖畫。儘管學院面對不同挑戰,世界也在許多混亂和困厄之中,但種種艱難不會叫我們灰心,失去了神學教育的異象和方向。這一切提醒我們要被神的盼望所充滿,用心靈、誠實、智慧和能力,戰戰兢兢地完成祂的託付,為今日和將來的教會裝備卓越的僕人領袖。

殷切款待:門徒群體的標記

四年前,「浸神」的師生開始學習在愛中實踐「殷切款待」(hospitality),以此為學院前行的一個重要方向。在2009年8月的開學典禮上,我分享了一篇以「殷切款待的合一」為題的信息,指出殷切款待是聖經的教導,是屬靈生命的實踐,並勉勵校內師生、同工彼此款待,學習成為一個合一、仁愛的群體。我相信這是神學院的靈性表現,門徒群體的標記之一,縱然我們各人有著不同的性格、氣質、背景、經驗,卻願意在群體中一同學習彼此款待、彼此相愛。 我們互相提醒:殷切款待也是一種宣教的心靈,我們不單在門徒群體中殷切款待,亦要知道我們的召命就是要款待陌生人,主動地與他們分享基督的大愛和恩典。陌生人生活在香港、內地、亞洲,也生活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當殷切款待成為「浸神」這個門徒群體的生活習慣時,眾人就認出我們是基督的門徒。

同心協作:一個大課室

除了殷切款待,我們也著重老師團隊的「同心協作」(synergy)。隨著2010年的來臨,學院開展了一個新階段,也就是一個實踐「同心協作」的階段。我期望老師縱然在學術領域上各有專長,卻樂意互相配搭,作跨科際的整合,一同努力回應教會和社會的需要。這種跨科際整合的實踐是要聯結同一,除去神學教學的分門別類,正面地互相補足,以求更有力服侍教會和迎對社會。 神學教育不應分門別類,各科目的教學並非南轅北轍。我感到老師不是在自己的孤島上教導學生,而是肩並肩,同心合力培育新一代的傳道者。學院有眾多課室,但這些課室同時也是一個大課室!同心協作的老師團隊是我們共同的憧憬,因為它使神學知識、神學教育不致片碎不全,能幫助學生有更整全的學習。 我固然希望這種「同心協作」與「殷切款待」能結合起來,因為當老師能同心教學、殷切款待,大家是無比快樂的,也能帶來合一的力量,勝於老師各自「單打獨鬥」。我常說:三個優秀的老師獨自教學,不及三個優秀的老師合力教學!這種合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單能幫助學生整合神學知識,它本身更是一種生命的教導,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建構可以有愛、有感情、有生命在其中。所以,我們不單強調synergy,也強調老師要成為synergoi──就是成為一群「在神以下」同心合意、與神同工的工人。

神學智慧:辨明耶穌的心腸

神學知識的整合、生命的形塑和實踐,都與「神學智慧」的培育息息相關。神學智慧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是能夠明白祂的思想、感受、做法,讓這些也成為我們的思想、感受和做法的模式。因此,我們的課程要幫助學生鍛鍊一種辨明「耶穌心腸」的能力。這樣,學生應當用心學習聖經語文,從原文領悟經文的奧秘。學生也要盡心學習系統神學,以致能鍛鍊思考力,有清晰的思維。學生也要學習細密謹慎的歷史分析,以致能忠於歷史,忠實地看現在。學生亦要學習倫理,能分辨對與錯、適切與不適切。 學院要透過扎實的神學教育,讓學生不單在聖經、神學、歷史、倫理的學習上,還在牧養、傳道職事的種種操練上,能明白耶穌的心意,然後以這心意去落實、去教導、去生活、去見證。神學智慧會落實於實踐神學方面,例如宣教、宣講、教牧關顧;神學智慧會孕育僕人的心靈、形塑忠信的領袖,能確定學生將來成為怎樣的僕人領袖。所以,神學院這幾年很著重培育卓越、有神學智慧的僕人領袖,我們亦會繼續朝這方向前進。

宣講:生命的宣講

自2010-11學年開始,學院進一步加強宣講職事的訓練和實踐。我期望老師、同學在每次宣講中有美好的服侍,即使未能提供最美味的屬靈美食,也能預備豐富的屬靈筵席;未能有五星級的廚藝,也能烹調營養豐富的家庭小菜。學院著力訓練學生作一個宣講者,勉勵他們要有生命的宣講,能“walk the talk”(言行一致)及“walk the walk”(身體力行)。各人要在將來的事奉崗位上,成為忠信地傳遞福音的「福音使者」;成為聆聽和服侍弟兄姊妹的「牧人」;成為勇於說出真理、敢於以行動維護真理的「先知」。 為了讓同學有更多學習宣講的機會,學院安排應屆畢業同學在早會中講道,老師也著重身教言教,在早會、主日講道、培靈會、奮興會中宣講信息。除了籌辦一系列與宣講有關的研討會、專題講座、釋經講道週,我們還於2011年8月舉行鑽禧白箴士講座,邀請被譽為「聖經宣講學泰斗」的朗基教授(Professor Thomas Long)向我們講解和示範從準備到宣講的過程。感謝神,祂讓一群師生和眾多與會者從朗基教授得著不少啟發,也有機會在聚會中熱烈交流。

宣教:宣教的心靈

在2011年的鑽禧感恩崇拜中,我分享學院未來的發展,宣佈「信望愛工程」的開展。「信望愛工程」其中一個重點,是讓「浸神」成為一個領受宣教使命的門徒群體。「宣教」是門徒群體一個重要職事,過去兩年多,校內師生已朝這學習方向走了一段路。透過早會、不同的聚會和交流機會,以及出版方面的配合,我們一起認識當代宣教概況以至本土的宣教,並且對宣教的整全使命作出反思。學院務求培養同學和老師宣教的靈性;我們所培養的傳道人,不一定每個都當宣教士,但他們每個都會有宣教的心靈,無論在任何角落、任何教會事奉,都會不忘宣教,深知教會的本質就是宣教。這是過往的努力,我們還會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繼續開拓新階段。我祈求神叫「浸神」成為一所承擔宣教使命的神學院,讓同學所學習的神學是實用的神學,能夠服侍教會、向世界宣告真理。 本院與國際口傳網絡(International Orality Network)於今年6月10至12日合辦一個小型國際會議,這會議可說是我們過往兩年多努力的一個小高峰。會議於本院舉行,約有60位宣教士、專家和學者從超過30個國家前來出席,主要探討以口語學習者(oral learner)為對象的神學教育。

成長之路:新責任、新一頁

此外,學院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教牧關顧、基督教教育的領域有所拓展。我們相信教牧關顧和基督教教育必須有扎實的聖經根基,而且以神學智慧為基礎。這些知識和技巧的學習要以聖經為本,並有神學的指引。「浸神」的聖經神學相當強健,正可以讓學生在這基礎上發展實用神學。感謝神引領學院進入成長和前進的軌道上,使我們從「殷切款待」進入「同心協作」,再朝「宣講」及「宣教」進發。最後,為著神引領學院於2013年6月正式註冊為法人團體,讓學院踏上這深具意義的新里程,我在此向神獻上感恩與讚美,也為著眾浸信教會的祝福和肯定,向大家表達由衷的謝意。 去年6月,本院董事會成立五人小組,開始為學院的法人地位進行研究。感謝神的恩典,經過一年的努力和磋商,相關議案在今年5月的「香港浸信會聯會第七十四屆年會」順利通過;神學院因著眾浸信教會的支持和信任,可以向香港政府申請成為法人團體,並隨後於6月成功註冊。神學院過往是香港浸信會聯會以下一個事工,自1951年創校,至今已經過了六十二年的發展。學院現時在課程的教學質素、水準的鑑定與認可、博士課程的開設、學術研究的質素上,均有突破性的成長,確實有需要踏上新的發展階段;並且在講求法治與問責的現代社會,「浸神」本身作為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神學院,也有需要承擔一個法人團體應有的法律責任。若也把「浸神」的前身「兩廣浸信會神道學院」的八十五年歷史計算在內,本院已是一所發展了一百四十七年的神學院。現今,「浸神」成為法人團體,正標誌著學院的成長,標誌著神要引領它承擔新的責任,標誌著神要為它寫下歷史的新一頁。我們感謝神過去的恩領,也不忘眾多先賢、西差會、浸信會聯會、浸信教會、主內肢體的恩情和同行。學院將繼續在神學教育事工上忠於主的託付,也盼望繼續與眾教會相連相繫,一同經歷神所賜的信望愛,一同宣告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大能,一同修補被撕裂的世界。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