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頁
  2. /
  3. 院長的話
  4. /
  5. 活在其中

院長的話

曹偉彤院長

活在其中

在香港社會,環境保護的議題愈來愈受關注。生態學家和環保專家指出,人類擾亂自然的生態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聽見這些聲音,我們該如何回應?

創造與管治

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神是萬物的創造主。創世之前,「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面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一2),世界原初處於虛空的無形狀態,是混亂的水域。神叫乾地從水中露出來,從混亂中建立秩序,使生命成為可能。根據創世記一章3至28節,神用話語創造萬物,祂說有,就有;並且祂看自己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最後,神叫人類管治大地:「神賜福給他們,神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裏的魚、天空的鳥和地上各樣活動的生物。』」(28節)

以人為中心的管治

管治大地是甚麼意思?有些人認為,管治大地是指人可以按其認為合適的方式,使用地球上的一切資源,叫人得益。他們根據的經文是:「看哪,我把全地一切含種子的五穀菜蔬和一切會結果子、果子裏有種子的樹,都賜給你們;這些都可作食物。」(創一29)這樣的解釋是基於一種以人類為中心的創造觀,背後的意思是:神創造人類之後,便將世界交給他們,自己就休息了。人負責管理大地,這好像意味著受造界其餘部分的重要性次於人類,都是為人的益處而存在,可以任人管治、消費、使用。

韋特(Lynn White)指出,對「管治」的這種理解是基於以人為中心(anthropocentric)的宗教觀;這只會鼓吹一種剝削的關係,並且使宗教成為虐用其他受造物的工具,結果導致當代的生態危機。這種以人為中心的基督教,不僅建立了一種把「人」和「大自然」二分的二元論,而且妄稱神的心意是叫人剝削大自然,以達成人類利己的目的。1 韋特的結論是:基督教是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他呼籲基督教悔改,並要竭力建構一個具有生態意義的基督徒價值觀。2

聖經的管治觀

韋特的批評固然值得深思。然而,聖經提出的管治並不是專橫地駕馭。首先,我們必須指出:聖經強調人類全然依賴創造主。從創世記的創造敍事可見,大地的一切都是屬於創造主,並且受造界的每一部分都是重要的,各有自身的價值,都是神所讚賞的。受造界是一個彼此連接、互相依賴的整體,而人類只是創造系統的一部分。若受造世界的某些部分受損,人類生活也會受影響。其次,舊約聖經裏,神的管治包含關顧,所以管治的工作也是關顧的工作。創世記第二章的創造敍事流露神對受造物的關顧,其中提及「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栽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裏……讓他耕耘看管」(創二2-9、15)。在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見人類也是為土地而造。人類是從神和土地而出,也要與神同工料理土地。神把人安置在園子,叫他管理。在神的計劃裏,人不僅是大地的管治者,也是園丁,是大地的護理者。 假若人的管治是源於神的管治,人的管治也就與神的管治一樣,必須包括關顧和護理。

聖經學者兼神學家包衡(Richard Bauckham)也指出,人類的管治(radah),不是關乎使用,而是關乎照顧。管治好比牧羊人治理羊群,而牧羊人是以關懷的心治理牠們,就如神是真正的牧羊人,為羊捨命;同理,人的管治,也該如此。3 因此,人分享神的管治,就是分擔神「為受造物著想」的責任,而不是擁有一種駕馭、剝削其他受造物的權勢。人的管治是一種對創造主的順從,即甘願肩負照顧其他受造物的責任。這種「照顧受造物」的管治觀,挑戰那種隨心所欲、橫行霸道的駕馭式管治態度。

現實世界:生態危機

可惜在現實世界,人卻是橫行霸道地駕馭他者,既不斷互相傷害,又傷害其他受造物。現實的情景是創世記第一、二章的相反,脆弱的生態系統飽受衝擊,人類面對眾多因氣候變化而造成的極端天氣事件,例如颶風、火災、洪水、乾旱等等。柯爾貝德(Elizabeth Kolbert)在她的著作《第六次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談論自然歷史上最罕見的事件之一,就是大規模的品種滅絕。4 造礁珊瑚、淡水軟體動物、鯊魚和鰩魚、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等正大規模地消失。5 柯爾貝德指出,氣候變化固然是這生態災難的成因之一,可是罪魁禍首乃是人類。6 面對這些情況,我們又該如何回應?

盼望:新天新地

基督徒懷有「新天新地」的盼望。啟示錄裏,約翰說,他看見「一個新天新地」(二十一1)。除了運用暗語譴責當時的羅馬帝國,約翰亦激發我們想像終末的情況,讓人從中得到安慰和提醒。約翰說神「住」在人們中間,「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痛苦,因為先前的事都過去了」(4節),這裏意味著整個受造世界的更新(5節)。包衡指出,「更新」是徹底的轉變,不是以新的取代舊的創造。更新,是為了治愈人與其他生物的關係,不是為了消滅其他生物。這也是神對祂起初創造的事物看為「好」和「非常好」之判決(創一)的肯定。7

更新的異象,聚焦於新耶路撒冷的形象。新耶路撒冷是神和人類永恆的家。在這裏,神和祂的子民有親密的關係(啟二十一3)。那些蒙救贖的人將看見神和羔羊的面,面對面敬拜神(二十二3-4)。8 這異象描繪人與神和好,以及人與所有受造物和好;其實,這兩者是密不可分。這異象不僅在將來才實現,也在當下發揮影響力,叫人在黑暗中仍有盼望。新天新地的異象是人所嚮往的「花園城市」,是人類不取代自然、而是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地方。9 神愛世人和世上一切的受造物,並一次又一次為人類開闢另一條出路。

因此,我們相信神仍持續不斷在受造界工作。即便當下,神仍在不斷創造。神不是創造世界後便置之不顧,只是坐在高高的天上。其實,神愛這個破碎的世界,從未離開過。祂並不遙遠,大地也是祂的居所,是祂與我們同住的地方。

環境保護 信仰實踐

我們談論環境保護,其實不僅是談論科學的議題,也是在談論信仰的踐行。如果我們相信神創造了大地,並且活在其中,便應該關心這個世界。具體的行動可以是實踐簡樸的生活,不浪費大自然的資源;不跟其他物種競爭生存的空間,以致牠們滅絕;不把大自然改造成人工的世界,以致森林消失。我們要留心,不要縱情恣欲,貪得無厭,以致傷害鄰舍和地球。

更具體切身來說,可以細想我們的生活方式(穿的衣服、買的物品、吃的食物等等),如何可以減少碳的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例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環保袋,以減少塑料的棄置;設置太陽能板,利用太陽能發電來減少碳排放。

環境保護 神學教育

神學院也可以在課程中更多談論環境關顧,讓神學教育的目的和範圍不再以人為中心。神學不是單單關注「神和我」,不應排他地只談論神和人類──好像惟有人類的繁衍才是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我們不再將神的創造和關顧的範圍局限於人類,不再以人的觀點去看事物,而是以信心的眼睛去看(林後五7),學習欣賞基督裏一切新創造的樣貌。在基督裏,我們看見自己在一個轉化了的世界,那是一個新的創造,是一個被神的愛改變的世界。因此,我們在神學院的教導,不局限在課室的講課,還要包括老師和學生的所有活動。我們肯定神創造的萬物(土地、樹木、動物、人等)的美好價值;教導簡樸、知足、自制的「正確生活」(right living);教導神同在的「聖禮」(sacramental)形態的生活方式。這種聖禮形態的生活方式是實現一種新的靈性(spirituality),彰顯生命一種新的自制能力。這種生命的自我約制,不是離開受造世界的美麗,而是放棄當代「商業主義」掛帥的貪婪和自私。

履行天職 創造美善

我們現在所做的,或許不會立即改變現況,但仍要去做「應該做」的美事,竭力保護環境。鮑馬‒普雷迪格(Steven Bouma-Prediger)指出,儘管面對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人類以外的物種大量滅絕,我們仍要繼續回應呼召,承擔大地關顧者的角色。我們履行天職並不取決於可獲得甚麼成果或地球的狀態,而是純粹端乎我們的品格(character)。10 因此,面對種種困難時,要問問我們自己:是否要做應該做的美事?這一刻是絕望,還是充滿聖靈的感動?現在是愛的治理時刻,還是任由混亂持續下去?

我們不能做所有的事,卻可以做應該做並力所能及的事。每個人都可以作出微小的行動,這或許帶來諸多不便,但卻很重要。誠然,我們節制不使用塑料袋,又每晚把廚餘送到廚餘收集桶,也不能藉此拯救地球,但每次我們如此實行,就是在抵制那些方便使用的即棄物品。這樣的踐行是美善的,對我們的靈魂有益;它們能創造美善,也對所有受造物有益。

地球是人棲息的居所,也是神居住的地方,讓我們繼續好好管治大地,關顧這個世界,活在其中。阿們。

*本文改寫自筆者在本院開學禮(2022年8月23日)之演講稿。經文均採用和合本修訂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ynn White Jr.,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reprinted in Readings on Ecological Systems: Their Function and Relation to Man, ed. A. E. Lugo and S. C. Snedaker (New York: MSS Educational Publishing, 1971), 335.
2White Jr.,”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338.
3Richard Bauckham, Bible and Ecology: Rediscovering the Community of Creation (London: Darton, Longman and Todd, 2010), 16, 18, 31.
4Elizabeth Kolbert, 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Henry Holt, 2014), 7-8.
5Kolbert, The Sixth Extinction, 17-18.
6Kolbert, The Sixth Extinction, 237.
7Bauckham, Bible and Ecology, 175-176.
8Bauckham, Bible and Ecology, 177-178.
9Bauckham, Bible and Ecology, 177-178.
10Steven Bouma-Prediger, For the Beauty of the Earth: A Christian Vision for Creation Care (Grand Rapids: Baker Academic, 2010), 186.

2022年10月